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晚清外交官(1): 不容于尧舜之邦 -- 风雨声

共:💬52 🌺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写得真是精彩!

      风雨兄加油!

    • 家园 【原创】郭嵩焘的故事:(三)出使

      1875年初,军机大臣文祥帮郭嵩焘找了份工作,郭再度出山。那时光绪刚继位,出来不久就碰到马嘉里事件,决定派郭出使英国。1876年2月,年近六十的郭嵩焘带了三十几个人到伦敦。那时中国驻外使馆小不象现在这么多人,叫公使馆,因为最高代表是公使。一百多年以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驻扎伦敦的外交官们还把使馆叫公使馆,倒不是要纪念郭大人,这回原因是国家不让外交官们带夫人,使馆里全是男的。

      郭一到伦敦,2月7日在翻译马格里的陪同下觐??维多利亚女王,宣读到任国书,对马嘉里案表示惋惜,完成了烟台条约的任务。翻译马格里比较有意思,是个英国人,1858年作为军医跟着英军来侵略中国,仗打完了离开英军没有回国,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在中国黑了下来。那时候仗打得厉害需要军医,就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IT行业发展迅速需要很多程序员一样,外国人好找工作。马在1863年加入淮军,在打败了朝廷一伙中国人后又同朝廷联手打败了另外一伙反对朝廷的中国人,深得李鸿章信任。后来获得中国国籍,取字“清臣”以示对中国效忠。李鸿章和曾纪泽推荐马格里任翻译官随郭嵩焘出使英国,为郭嵩焘当英文秘书。马格里后来返华转任英使馆参赞直到1905年去职。一个人当过两个交战国家的外交官,日子还过得轻松愉快,历史上也算少有。

      在伦敦,给中国使馆外交官们最大的惊讶是发现街上老百姓很少吵架,让中国的公使和副使纳闷大家日子怎么过得这么幸福。中国公使一干人的到来,也引起伦敦市井百姓的好奇。那时东方人还见得少,也就是四年前1872年日本在伦敦设了个使馆,时常出没几个东方面孔。一天中国使馆仆人上街买菜,奇装异服引来一个醉汉用手杖敲他们脑袋。路见不平的人把醉汉扭送到警察局,英国法庭以伤害罪判处该犯劳役,郭公使致信英首相请免去处罚。此事一见诸报,倒引来市民对中国人的好感。

      郭嵩焘在英法两国前后呆了三年1876―1879。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驻外使馆,该干些什么都没有谱。用今天的标准来看,郭虽然六十岁的高龄,一个人兼任了政务、商务、科技、教育、文化参赞和武官的所有责任。

      郭倒是对什么都好奇。郭的日??记录了这位翰林多次赴英国议会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参加科普讲座;学物理,化学,生物。他在日??中提到“轻气、养气合成水”,旁加注“养气重于轻气八倍”。郭1768年4月19日日记记录了在南堪兴坦博物馆迁馆五十周年纪念,看到了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还有扩音机都曾在馆庆期间展览。“爱狄生为之演示。折视之,或如三寸小牒,炼薄铁片如竹萌嵌其中,安铁针其下,上施巨口,筒高二寸许以收纳声。另为铜圆筒,环凿针孔,用轴衔之。右端安机爪,上树铜片相对,如两旗相比,下垂铁权。机爪上下转动,则机发而旗转,轮亦自动,推传声机器近逼转轮。则触筒孔自然发声。”郭嵩焘在看爱迪生演试之后又曾向他提出询问。爱迪生作了一番解释后说:“传言纳之筒中,推使其针紧逼轮孔,而后发机转动,则所传之言皆自罩中一一传出。”嵩焘同年十月初九日记说特累风(telephone)、买格洛风(microphone)、方罗格纳夫(phonograph),“三者皆起自近数年,因属张听帆为各觅一句”。由此看来郭嵩焘还是最早拥有电话、麦克风和留声机的中国人。1878年6月他还在英国医学院第一次听到细菌[bacteria]这个词,明白意思后,他苦思冥想翻译成了“太空中尘埃野马”。

      郭嵩焘到工厂参观农机制造,看见锯木机能 “锯成寸许木板,用锯齿十八,得板十九…一机器兼四十人之力,而神速又复倍之”。到里丁注意到英国种子公司将“其蔬子及花草诸子种贩运各国”。他参观了格致院,“始知西洋园户种花变易颜色,一出于格致之功,即所谓化学也”,郭叹称“西洋之务为奇博如此”。

      郭发现用国际法和洋人打交道居然能屡屡得胜,他开始悉心研究,建议总理衙门编纂《通商则例》发给各省并各国驻华公使,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所参本。郭在伦敦还一度被推为国际法改进协会副主席。1878年,郭遇在海军留学生严复,成忘年之交。郭嵩焘在英国访问期间,了解到很多身居英国的中国人的利益受到侵犯力量孤单申诉无门,1877年8月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馆以护侨,该建议得到清廷赞赏,翌年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尽护侨的责任。今天世界各大埔的领事们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初设领馆的由来。

      1878年12月20日,一个美国人到访使馆要见郭嵩焘。这是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美国南北战争出任联邦军总司令1877年他卸职后,携家眷作了为时两年的环球航行,游历了世界上许多国家。1878年年底他决定访问中国。格兰特在伦敦向郭嵩焘公使提出了访华要求。郭公使以风涛险恶、海行艰难劝阻其行。但格兰特对中国向往已久,坚持访华。郭嵩焘在这天的日记里作了如下记载:“美国前任伯理玺天得偕其公使若阿业、参赞立洼里枉过,知其将由印度历安南之西贡达中国。颇经劝阻之,而言:‘中国5000年政教,其遗留必为可观,正须与泰西相与比较,以考知其得失’。随往答拜,并诣诺使,告以上海可一观机器局;天津亦然,李中堂必能接待。京师可观者三:一天文台;太学,大成门前有石鼓为西周物,今4000年矣;一翰林院。余则佛寺道观亦多有古迹可观。须先得一文,以凭达知总署。”(《郭嵩焘日记》)

      郭嵩焘在英其间携带妾梁氏同往,要梁氏学习英语应酬。没想到梁氏非常聪明,不?H积极参加各国公使夫人聚??,还以女主人的身分在使馆举办大型茶会,这位三十不到的少妇迅速成了伦敦贵妇名媛争相结交的对象,放在今天中国外交官夫人中也也算凤毛麟角。

      在英国期间,郭还有一个官司。有一天在伦敦看到《申报》上登有一篇文章于郭多有丑化嘲弄,看后很生气,去信要求《申报》作出解释。《申报》是英国人办的,不理他。郭后来追查发现,使馆里雇佣了一个画家古德诺,经常跟着郭出去给画像。郭有一些要求,例如一定要把顶戴给画出来。画家为难说你这顶戴在后面我怎么画得了。这个家伙回家把中国公使的怪异给家人当做笑话讲,他弟弟在伦敦一个报社谋事,听到此事大喜,立即在报纸写了一篇文章嘲讽中国使节,后来被《申报》给摘回去添油加醋。这英国人的报纸拿首相和议员开玩笑是家常便饭,英国的打法是一般是不理不睬,报社是最乐意打嘴仗的,吵闹得越大看的人才越多。而中国人的打法是暗地里给涉事者晓以厉害。这些年国内哪家报纸记者敢给官员找麻烦,过了一阵工作就不见了,再过了一阵人也不见了,再过一阵子从海外这组织那组织进口回来的消息说给关了班房,然后记者招待会上就有纠缠不休的洋记者天天追问,然后是官员斩钉截铁地声明和本官无关。新社会人民公仆的手段比旧社会一个儒生还是先进了许多。郭嵩焘这个书呆子来了个中国官司的西洋打法。一边要求英国政府追查消息来源,另一边用法律要和《申报》在上海对薄公堂,折腾得精疲力竭, 最后申报“肇事者”敷衍了一通,替罪羊杨乃武给丢了饭碗。后来一个英国人的回忆录里说,郭对英国的评价什么都高,就觉得道德水平低。

      郭还没忘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77年春把在英法的见闻尽快报告总理衙门和皇上。他把起程赴任从上海到伦敦途中五十天的日记,钞寄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书名刊行,此书极力称赞西方社会及其科技文明。他没有想到此书引起的反响。梁启超曾《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写道:“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郭还说把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错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技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适敝履,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郭后来还在《养知书屋文集》说“虽使尧舜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缓也。”面对这样的观点,群臣大怒,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崇洋媚外”的帽子纷蹋而至,戴在郭的脑袋上怎么看怎么合适。这郭的教训让后来的中国外交官们学乖了,给国内打报告不是张嘴就说在驻扎国了解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是竖着耳朵先打探圣主和管事的人想听什么。郭嵩焘的这些话自己不觉得怎么样,不要说是那时候,一百多年以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 几个知识分子翻来复去重复了郭嵩焘说过的几句话,弄得丢官罢职开除党籍流亡海外。

      就在郭公使在伦敦干得不宜乐乎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内交比外交要麻烦得多。

      下集:解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