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原创】明史杂谈(10)--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一) -- 燕人狂徒

共:💬8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把俺的回帖也搬过来吧

    • 家园 好文不贴过来,俺只有自己去搬了。看来还是群众说得对:

      相爷你是喜欢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嘿嘿

    •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三)--建文帝削藩

      3.建文帝削藩:

      建文君臣动手削藩的速度并不慢,朱元璋死后不到三个月,建文

      就示意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研究这件事并且付诸于行动了。但是,

      令人不解的是,太祖宾天,诸王奔丧,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留给建文君臣,可建文帝却明诏诸王不得与丧。燕王走到淮安又折回了北平,后人以此论为可惜。实际上,建文本人不是没有考虑

      到利用诸王来京的机会一举削夺他们的权力,然而,建文的本意

      也就是他削藩的指导思想一直是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的,既准备夺去诸王手中的兵权,又不想丢了皇族亲情和脸面。如果采取

      变生左右的办法虽然避免了后来的征伐可也因此会惊动了皇祖的

      陵寝,感觉对不住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和朱标父子。联系到建文后来讨伐燕王时所下的明令: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便会知道建文

      的主导思路所在了。建文虽然有憾于藩王的权力之于中央集权的

      威胁,然而,他并不想使自己复古的思想流于叶公好龙的形式,

      他试图通过仁政和说教来掩盖政治活动中必须采取的血腥的举措

      ,这位年轻的皇帝的东宫生活显然是在一种宽松良好的氛围中度过的。而自然不能和北疆征战的燕王的戎马生涯相提并论。

      而黄子澄和齐泰在商议具体削藩时意见还不统一,黄子澄说:“

      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把燕王拉下马来,而到了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齐泰主张首先擒燕,黄子澄不仅不同意还发表了上述

      的高论,这种打草惊蛇的做法居然得到了最高当局的首肯。从后来的种种大政方针的取向看,虽然建文是齐黄并用,实际是更倾向于黄子澄的看法,毕竟是东宫的交情在那里摆着。

      然而,这时候卓敬别有一番议论,卓敬给建文帝上奏折说:“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卓敬的核心在于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先以迁徙的办法

      消祸乱于无形,应该说是相当高明的一招。而这样做理由光明正大,即使燕王一百个理由也不会不同意,更不会拿出祖制靖难的

      招牌说事。可是,这么一个“天下至计”竟然得不到建文的任何响应。卓敬其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

      是一时的天下奇才,就连后来杀害他的明成祖也不得不承认“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的事实。朱元璋生前对卓敬非常看好,可惜建文没有给予足够的任用,后人以此论之,称建文少成祖之庙算,未及太祖之识人,可谓定评。

      首选的对象是周王朱??,周王原来就有劣迹,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就准备把他发落到云南去,现在偏偏他的儿子汝南王上表告变

      ,说他老子准备有异谋,建文即派遣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袭父封)领兵去开封,围周王府擒捕朱??审讯,坐实谋反罪。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建文将周王??贬为庶人,革去王封,迁置云南蒙化。十一月,建文派遣工部侍郎张?m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举燕王朱棣,形同监视。

      周王之后,黄子澄、齐泰把矛头对准了其他诸王,先后处置了四位藩王:代王桂(太祖十三子)封藩大同,受晋王节制。一三九九年初,以贪虐罪,削王封,贬为庶人,幽禁大同。岷王?F(太祖十八子)原封岷州,后改镇云南。因西平侯沐晟(沐英子)奏其过失,废为庶人,徒置漳州。湘王柏(太祖十二子),封藩荆州。好读书,尤喜道家,自号紫虚子。建文以王府擅杀人等罪,遣使拘捕。湘王惧祸,在王府自杀。齐王?_(太祖七子)封藩青州。曾从燕王北征,出塞作战,以军事自负。建文将齐王召至京师,以有人告变为由,废为庶人。这里面湘王是建文于燕王之下

      最忌讳的一个王爷。史书上说这位湘王“开景元阁,招纳俊?V,日事校仇,志在经国。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是一个文武备足的人才,当时的朝廷户部侍郎郭任就公开说过:“今日储财粟,备军实,果何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

      可见,朝廷把周王和湘王看作是燕王的两个羽翼,必须斩之而后快。从郭任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文本意就是先把燕王的两翼砍掉,再关注一下燕王的动静,如果燕王

      识趣的话,满可以自解兵权,仍旧享受藩王的生活待遇,倘若燕王继续顽固,那么也只有像以上那几位王爷那样,或死或贬。所以,建文他们不惜打草惊蛇。

      也正因为基于这种考虑,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间,燕王朱棣

      曾经一度奉召入京师朝觐,而后安然返回北平,期间没有任何不利于燕王的举动发生。然而,在建文君臣的一再暗示的情况下,

      燕王仍旧没有丝毫的举动配合朝廷的指示,因此,建文在得到燕王府的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变之后,毅然杀掉燕王的亲信于谅、周铎。指责燕王棣,逮捕王府官僚。而燕王朱棣呢,则伪装疯颠避祸,暗中密为筹划。

      朱棣不愧是一代雄主,他装疯卖傻的本领就是战国的孙膑也不敢

      自承,史书上记载:或者走呼街头,夺取市人酒食,语言颠倒,或奄卧沟渠,竟日不起。负责监视朱棣的北平布政使张?m、谢贵等去探望朱棣时,时方六月,而燕邸内独设一火炉,炽炭甚烈,燕王身披羔裘,兀坐炉旁,还是瑟瑟乱抖,连呼天冷。张、谢二人与他谈话,他却东掇西扯,满口荒唐。张、谢信为真疾,归语朝廷。朝廷竟然信以为真,没有加派任何人手,仅仅以张谢二人总督其事。

      可是,这一切竟然没有瞒过燕王长史葛诚的眼睛,他私下和张谢

      二人说:“王实无病,将为变。”又密疏报于建文帝。即使是这样,建文得报之后也只是密令北平都指挥使司张信妥为办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看燕王的装病和佯狂背后的深机。

      这样,一场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自西汉吴楚七国之乱以来的又一次因削藩引起的地方对抗中央的活话剧再一次的缓缓的拉开了它的序幕。

    •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二)--东角门定计

      2.东角门定计:

      对封建诸王的感觉犹如芒刺在背的不仅仅是卓敬、叶伯巨们,还有被朱元璋称之为“仁明孝友,天下归心”的皇太孙朱允?伞V煸??珊退?父亲太子朱标不同,朱标虽然也是以仁慈、宽大著称,但是,按照封建的礼法,朱标是诸王的长兄,古有长兄代父一说,所以,朱标对于诸王来说也还是敬畏有之的。而朱允?缮矸菁踔毂暌坏龋?沦为诸王的侄子,而且,因为被立为皇太孙的时间不长,威望没有得以充分树立,和皇祖的学习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施展,所以,在诸王中间特别是军功显赫的燕王等人看来其人不过是孺子而已。而朱允?伤湓蚰昵幔?却也聪明,他对诸王的看法和乃祖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路,作为旁观者的他,相对于朱元璋更加贴近于现实。

      朱元璋祖孙之间曾经有过一次简单的对话,直接反映了他们对藩王问题的真实看法。朱元璋踌躇满志的对朱允?伤担骸跋衷冢?内里的跋扈的大臣也已经被我除掉,外面有藩王为你镇守四边,你以后就可以端拱而治了。”朱允?稍蛩担骸爸钔跞绻?和朝廷一心倒也罢了,倘若诸王起兵谋反,如之奈何?”朱元璋一时语塞。朱允?删退担骸叭绻?诸王反叛,只好请用祖制,效法汉代的做法,削藩。”朱元璋点点头说:“没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了。”朱元璋自己对这番谈话后来显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朱允?稍虬颜獯翁富白魑?自己今后的既定方针来看。

      朱允?赏?时还把自己的担忧和亲近的黄子澄说了,一次在东角门,朱允?晌驶谱映渭偃缰钔跄甭以趺窗欤炕谱映涡判暮茏悖?他慷慨的回答道:“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这番大道理很让朱允?陕?意,而后朱允?删褪翘子昧嘶谱映蔚幕袄椿卮鹬煸?璋的,史称:东角门定计。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黄子澄的话就会发现这个主张未尝不是好的,可是却也空乏的很。黄子澄不过是个书生,只知经而不知权,只知目的而不知手段。当然,关于这点建文君臣自己都是浑然不觉的。

      当时,建文帝的智囊团的主要人物包括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其中只有齐泰一人知兵,史书上记载齐泰的发迹是这样的:“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所以,他后来被用作兵部尚书。与黄子澄同参军国事,成为实际的宰相。而方孝孺则是名重一时的老书生和当代的大儒。蜀王朱椿对他很是敬重,而朱元璋一眼看破,他说:今非用孝孺时。但建文对方孝孺却是情有独衷、破格使用,每每和他谈论军国大事,更为主要的是让他出任《太祖实录》的

      总裁和负责国家官员的改革制度的实施。

      应该说朱元璋留给建文的并不是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朝廷,当适时,中央因为屠杀而中枢乏人,而四方的藩王因为厚养而权重。而由于朱元璋实行了多年的严猛的政治使得地主阶级不免怨声载道,特别是朱元璋对江南地主的严厉打击,让他们倍感不快。因而,建文甫一即位,立刻宣布政治上的改良。他在诏书中称:“永惟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对于过重的赋税,建文也许诺给予减免。朱元璋死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当年七月间建文帝就下诏行宽政,赦免罪犯,捐免逋(欠)租。十二月,又下诏说:“朕即位以来,小大之狱,务从宽减,独赋税未平,农民受困,其赐明岁天下田租之半”(《国榷》卷十一)。此后,建文元年二月,又诏均江浙田赋。太祖时江浙赋税独重,悉与减免,每亩纳税不过一斗。同时废除江西、浙江、苏州、松江等地人不准在户部任职的规定,仍得在户部为官(朱元璋认为这几个地方的人很奸诈,不适合在管理财政的重要部门任职,后来朱棣等皇帝仍旧坚持朱元璋的看法,以明英宗为最)。

      除此之外,建文君臣开始对官制也做了一定的修改,建文责成方孝孺总其事,用为翰林院侍讲,参据《周礼》更定官制。此事自建文元年正月起陆续进行,至四月大体告竣。所谓更定官制,其实只是某些官员品级的改定、机构的调整和官职名号的更易,并非制度上的实际改革。如六部尚书由正二品改为正一品。工部增设照磨司,兵部裁革典牧所。都察院改为御史府,设御史大夫。通政司改名通政寺。大理寺改名大理司。官员职名六部侍郎改称侍中,原通政使改称通政卿,大理寺卿改称大理卿。他如太常寺卿改称太常卿,光禄寺卿改称光禄卿等等,大体类此。地方官制主要是改左、右布政使制,只设布政使一人。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按察司。这件事纯粹属于无用功,而且书生气十足,对于建文政治毫无实际用处,而从侧面也反映出建文君臣的务虚和繁琐。

      然而,无论是改订官制还是削减赋税,这都不是建文君臣念兹在兹的大事,他们最关注的还是藩王的问题。建文问黄子澄:“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回答:“不敢忘”。所以,朱元璋尸骨未寒的洪武三十一年冬十一月,建文帝就对那些不安分的权力极大的叔叔们动手了。

      • 家园 东角门之计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汉朝廷内有名将,外握重兵,且用人不疑,在地利、军种上占尽优势,吴楚和汉相持日久而粮道被断,军士缺粮而士气低落,在平原上以步兵对付车兵,以至一败涂地。

        东角门之计并非不好,只是朝中既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帅,又没有知人善任的宰相。计策虽好,无法实用,又有何益?

        齐泰号称知兵,博学强记各地将领资料,却不会分析各自长短,不过是纸上谈兵。

        建文本人,人品不错,但心机不足。当时削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乘太祖大丧,招诸王回京并予以软禁,同时削夺护卫。诸王没有自己的武装,生杀与夺,完全在己。等到诸王武装尽除,则可用亲亲敦颐来虚封诸王,内除危难而外示圣德,谁感多言?这个办法,当初是有人向建文提过的,建文不用。

        建文计不出此,藩王在藩而削藩,等于是逼藩王造反。放弃自己可以很安全达到目的的办法不用却非要选择使自己危险的办法,可谓不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