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古兰经》里的植物(一)椰枣 -- 江城孤舟

共:💬59 🌺15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古兰经》里的植物 (六)石榴

      “他从云中降下雨水,用雨水使一切植物发芽,长出翠绿的枝叶,结出累累的果实,从海枣树的花被中结出-串串枣球;用雨水浇灌许多葡萄园,浇灌相似的和不相似的橄榄和石榴,当果树结果的时候,你们看看那些果实和成熟的情形吧。对于信道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古兰经》第六章《牲畜(艾奈阿姆)》99节

      “在那两座乐园里,有水果,有海枣,有石榴。”

      《古兰经》第五五章 《至仁主(安赖哈曼)》68节

      如上所述,石榴也是被《古兰经》列入天园的水果之一。

      石榴(Punica granatum),原名安石榴。石榴科。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小亚细亚国家,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我国。今天在伊朗、阿富汗和阿塞拜疆以及格鲁吉亚共和国的海拔300-1000米的山上,尚有大片的野生石榴林。石榴是人类引种栽培最早的果树和花木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东地区作为石榴的原产地,水土适宜,那里的石榴既大且圆,伊拉克有句谚语,叫“一手抓不住两个石榴”,意同“一心不能二用”,由此可见其大。因此阿拉伯人的想象力也随之发散开来,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都是选自《一千零一夜》的。

      第369夜的故事中,有这样的描写:

      “原来是位美丽的姑娘,她双乳高耸,似鲜艳的石榴,双唇圆圆,似盛开的黄精花。”

      第426夜的故事中,也有与之类似的描写:

      “她的体态像香薄荷,她的嘴巴像延命菊,她的面颊像白头翁,她的脸蛋像苹果,她的乳房像石榴,她的脖颈像树枝。”

      看吧,这就是阿拉伯人的审美标准!薄荷是亭亭玉立,清凉芬芳的,延命菊是一种花瓣细白紧密的菊花,阿拉伯人常用它来形容皓齿,黄精花则类似百合花,用来比喻嘴唇。至于石榴么,浑圆结实,确实似乳峰,而微张的石榴嘴更像乳头,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啊。

      石榴是汉代才传入我国的,“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咱们中国人不会像阿拉伯人那么直露,比喻是不会往女人的乳房上去想的,咱们取得是它多籽及谐音的特性。过去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它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阿拉伯人也注意到了石榴籽,当然与中国的联想不同,他们的谚语是“吃石榴时应铺开衣襟,吃西瓜时应裹紧衣襟”。这个意思是,铺开衣襟吃石榴,石榴籽掉到衣襟上还能再捡起来,而吃西瓜时把衣襟裹紧,是怕西瓜汁弄脏了衣服,这比喻“与好人交往,需学其善行;与坏人碰面,需防其恶行”。

      阿拉伯国家中,将石榴花定为国花的是利比亚,那里也盛产石榴。然而,将石榴定为国花,乃至国家象征的还有一个欧洲国家,而它又是与阿拉伯深有渊源的,这就是西班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西班牙的国徽上,城堡和雄狮是西班牙两个最古老的王国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的标志,而石榴花就象征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

      格拉纳达(Granada),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一个省和一个城市的名称。该名据说是源于西班牙语“石榴”,格拉纳达的市徽就是石榴花。这倒并不是说那里种有许多石榴树,而是因为该城座落于像石榴那样分开的四座小山丘上。也有可能由阿拉伯语的kum(山丘)与nattah(外乡人)两词组合而成,其含义是“外乡人的山”。

      这个城市的兴盛与衰亡,与阿拉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710年,阿拉伯远征军将领塔立格跨过直布罗陀海峡(直布罗陀Gibraltar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的Jabal Tāriq,即塔立格山之意),到1492年卡斯提尔王国攻陷格拉纳达,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度过了近800年的时光。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缔造了辉煌的建筑,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家与翻译家,也带来了家乡的植物,其中就包括石榴,那应该是在8世纪的后倭马亚王朝时期引进西班牙的。

      “阿卜杜勒·赖哈曼既统一了领域内的各地区,获得了暂时的太平,就偃武修文,以实际工作表明,他的文教和武功,都是伟大的。他美化了领域内的各城市,又建筑了一座引水桥,把清水引入首都,还在首都的四周修建了城墙,而且在科尔多瓦的郊区,为自己修建了鲁萨法园(Munyat al-Rusāfah) ,这是以他祖父希沙木在叙利亚东北所建的园林为楷模的。他把水引入别墅,而且引种了桃子、石榴等外国植物。”

      (希提《阿拉伯通史》)

      后来,阿拉伯人衰弱了,分裂了,在天主教国家的“再征服运动”的压迫下,失去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领土,只能退守几个据点,而其中一直苦苦支撑危局数百年的,就是“石榴城”格拉纳达,那里有安达鲁西亚文明的最后余光。等到石榴城失陷,阿拉伯人遂被彻底的赶出了西班牙。自格拉纳达陷落,到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约有三百万穆斯林被放逐,或被处死。西班牙国王甚至发布命令,拆毁西班牙的一切澡堂,因为澡堂是外道的遗物。就这样,阿拉伯文化在西班牙几乎被连根拔起,很快,西班牙就掉进了宗教审判所的时代。当旧日的一切光荣都已经销匿无踪时,只有在那片土地上留下来的遗物——石榴还在默默的生长着。

      《古兰经》里的植物(一)椰枣

      《古兰经》里的植物(二)葡萄

      《古兰经》里的植物(三)橄榄

      《古兰经》里的植物(四)无花果

      《古兰经》里的植物(五)四样家常菜

      关键词(Tags): #阿拉伯#植物#文化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在西班牙

        的阿拉伯文化也没有被根除,不少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还是保留了下来,有些公共建筑如礼拜堂就直接被改造成了天主教堂。月初刚从西班牙回来,在瓦伦西亚参观了一个中世纪的丝织品交易市场,基本上就是一个立方体的建筑,风格上很不欧洲。拜阿拉伯文化的输入,那几个世纪里全欧洲最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就在西班牙,好似是欧洲的特区一样。

        西班牙人如此特长于吉他是不是也有来自于阿拉伯的影响?钢琴之前乐器之王可是吉他。

      • 家园 哥伦比亚国旗上也有石榴,原名新格拉纳达
    • 家园 《古兰经》里的植物(五)四样家常菜

      “当时你们说:‘穆萨啊,专吃一样食物,我们绝不能忍受,所以请你替我们请求你的主,为我们生出大地所产的蔬菜──黄瓜、大蒜、扁豆和玉葱。’他说:‘难道你们要以较贵的换取较贱的吗?你们到一座城里去吧,你们必得自己所请求的食物。’他们陷於卑贱和穷困中,他们应受真主的谴怒,这是因为他们不信真主的迹象,而且枉杀众先知,这又是因为他们违抗主命,超越法度。”

      ——古兰经第二章《黄牛》61节

      经文里面说,以色列的后裔在穆萨(摩西)带领下,从埃及逃出来,真主“降甘露和鹌鹑”(“甘露”即为《圣经》里的“吗哪”,但这里还有似乎更切合实际的“鹌鹑”)给他们吃,然而以色列人吃厌了,就要求获得“大地所产的蔬菜──黄瓜、大蒜、扁豆和玉葱”。按理说这个要求似乎也挺正常的,然而,阅读神话的经验告诉我们,一般别和神讲什么道理,谈什么条件。果然,真主(上帝)怒了,老帐新帐一块算,以色列人就倒了霉。

      这里面提到的四样蔬菜中有三样,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不像前面提到的椰枣、油橄榄那样,应该不算陌生吧,虽然它们都是后来才引进中国的。

      玉葱就是洋葱,又名球葱、圆葱、葱头,属百合科葱属,为2年生草本植物。有关洋葱的原产地说法很多,但多数认为洋葱产于亚洲西南部中亚细亚、小亚细亚的伊朗、阿富汗的高原地区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这些地区至今还能找到洋葱的野生类型。

      洋葱的起源已有5000多年历史,公元前1000年传到埃及,后传到地中海地区,16世纪传入美国,17世纪传到日本,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的鳞茎,它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国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洋葱和蒜同属百合科葱属,都是阿拉伯人常食用的蔬菜之一,也都因为其那令人不快的特殊气味而被鄙视。当然,这也不单是阿拉伯人如此,在佛教里,洋葱与蒜就被作为荤,因其气味难闻,干扰清修,和尚是不该吃的。虽然伊斯兰教没有禁食它们,但是想想,在清真寺里大家一起聚礼的时候,放出来这些气味,影响也不太好是不是?因此洋葱与蒜在俗语中常常一起上榜,被用于贬义场合。

      首先是比喻不好或令人讨厌的事物或人,如埃及谚语“你爹是洋葱,你娘是蒜,你哪里会有香气?”,这是讽刺人出身低微,耳濡目染,成不了好人,类似于汉语“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老鼠儿子会打洞”;叙利亚谚语“离(亲朋邻居)远点儿,你是蜂蜜;离近了,你是洋葱”,是以蜂蜜与洋葱分别指代喜爱和讨厌的事物,汉语里有个谚语与其相似:“亲戚远离香,邻居打高墙”;谚语“人生两日,一日吃蜜,一日吃葱”,意同汉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谚语,如“蒜对葱说:葱呀,你的气味来了”,就是国内的“五十步笑百步”;“像洋葱一样,每顿饭都有它”,这是讽刺那些到处蹭饭,不请自来,有吃必到的人的。

      汉语里说“鸡毛蒜皮”,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阿拉伯语里就说“比葱皮还不如”。有个著名的阿拉伯谚语叫“情人送颗葱,等于一头羊”,很形象的描绘出了热恋中人的感觉,与“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带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比洋葱穿的衣服还多”,这个比喻也很形象。

      葱蒜那难闻的气味还被用来指代难以处理的事,如谚语“别夹在洋葱与葱皮之间”,意为“别逞能去管别人做不好的事”;与之类似的还有“插手葱与葱皮之间只会闻到臭味,插手玫瑰与枝叶之间只会被刺扎中”,也就是汉语的“多管闲事,多落不是”;“不想闻蒜味,只有少吃蒜”,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意思。

      黄瓜的原产地是印度,后来传入中亚。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一种“实长数寸,色黄绿,有刺甚多”的瓜,称为“胡瓜”。五胡乱华时,后赵的石勒厌听“胡”字,“胡瓜”遂改名“黄瓜”。

      黄瓜的吃法众多,像《挪威的森林》里黄瓜加紫菜与酱油生啃,那是海洋民族的吃法,而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曾经写过一种扦瓜皮的做法,倒是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精于饮食之道的传统,现录于此,聊给爱好素食的朋友参考:

      黄瓜(不太老即可)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剩下带籽的瓜心不用,酱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干红辣椒(整个)、味精、料酒(不可缺)调匀,将扦好的瓜皮投入料汁,不时以筷子翻动,使瓜皮沾透料汁,腌约一小时,取出瓜皮装盘。先装中心,然后以瓜皮面朝外,层层码好,如一小馒头,仍以所余料汁自“馒头”顶淋下。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皆透,仍有瓜香。

      阿拉伯人吃黄瓜可没这么讲究,简直真没有什么可说的,一般不会煎炒烹炸,除了拿来生吃或作沙拉以外,就是吃腌制的酸黄瓜了,也算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然而,恕我浅薄,似乎目前还没有找到黄瓜在阿拉伯文化里有什么特殊的隐喻含义,它就算被扔进遗忘的角落了。

      关于“扁豆”,这里提到的应该不是我们日常吃的那种扁豆,原文发音为“阿德斯”,查了一下阿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小扁豆”。小扁豆为豆科植物。起源于亚洲南部和中东地区,栽培历史悠久,现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

      小扁豆在欧美国家常用以制罐头食品,或煮汤菜;在我国主要将小扁豆与小麦、玉米磨成混合粉制作面食,或以小扁豆粉制凉粉。这种平凡的植物也算是被阿拉伯文化忽视的常见菜蔬,只见过阿拉伯人相关的一个比喻,即“像扁豆粒一样,搞不清哪是正面,哪是反面”,比喻那些两面三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四样家常蔬菜,因为都是“大地所产的”,与天国里的椰枣、无花果等不同,没有了神圣气息,倒是多了家常的俗味,但是对阿拉伯人这样一个重天国甚于尘世,重来世甚于今生的民族来说,这些菜蔬也就自然难登大雅之堂了。

      《古兰经》里的植物(一)椰枣

      《古兰经》里的植物(二)葡萄

      《古兰经》里的植物(三)橄榄

      《古兰经》里的植物(四)无花果

      《古兰经》里的植物(六)石榴

      关键词(Tags): #阿拉伯#植物#文化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古兰经》里的植物(四)无花果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以无花果和榟橔果盟誓,

      以西奈山盟誓,

      以这个安宁的城市盟誓,

      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

      然后我使他变成最卑劣的;

      但信道而且行善者,将受不断的报酬。 

      此后,你怎么还否认报应呢? 

      难道真主不是最公正的判决者吗?” 

      (《古兰经》第九五章《无花果》)

      这一章是在麦加早期降示的,根据传述﹐先知穆罕默德教导弟子们,在诵读过这一章之后,必须说﹕“确实!我是这些事实的作证者。”

      此章并不长,但是开头的四件事物,却非常有韵味,既然能用作比喻,必然拥有神圣的含义。其中榟橔果,即油橄榄,上次已经谈过了;西奈山是先知穆萨带领以色列的后裔成功地脱离埃及法老的苦海后,在那里见到真主(上帝),聆听其启示,受其约法之圣地﹔而“平安的城市”就是麦加,在麦加的克尔白圣殿里,自古就禁止争吵与流血,众所周知,它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地。

      那么无花果呢?这种植物为何能与以上三种事物并列?而这一章又是《古兰经》中唯一以植物命名的章节,无花果到底拥有怎样非凡的比喻涵义?

      无花果,是一种多年生落叶果树、乔木或灌木,原产地之一就是沙特阿拉伯、也门这两个阿拉伯国家(还有一处是小亚细亚卡里卡地区),因此也是阿拉伯世界常见的水果之一,并且在汉代传入我国新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么在此章为何要用无花果作比呢?这里介绍两种解释。一种是穆罕默德的堂弟伊本·阿巴斯的注解,说:无花果是先知努哈(诺亚)在大洪水之后在朱迪山上种植的果树﹐在此表示对真主的感谢。

      还有一种是《古兰经》英文版翻译尤素夫·阿里的注解,他倾向于作实物解释。无花果是一种需要人工精心照料的果木树,家养的无花果树根深叶壮,果实蜜甜,而荒野中的无花果树干瘪枯瘦果实苦涩,以此比喻人,没有引导上真主的正道,就变成最卑劣的动物。《圣经》中有许多无花果的比喻﹐例如“杰里迈亚书”说:“耶和华指给我看,有两篮无花果摆在耶和华的殿前。一篮是非常好的无花果;另一篮是非常坏的无花果,坏得根本不能吃。 …… 耶和华说:‘人怎样处置坏的果子﹐我也要怎样处置犹大王西低家和他的首领,以及还留在境内的耶路撒冷居民和住在埃及地的犹大人’”。

      我觉得,这后一种解释更符合经文的含义,毕竟这一章原文中就有“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然后我使他变成最卑劣的”的句子么。

      按理说,无花果在宗教中被如此推崇,社会中的地位应该不低了。相传,圣门弟子赠送穆罕默德一些无花果,他高兴的接受了,并对众人说:“假如乐园的果品留存在世,我相信它就是无花果。”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阿拉伯各国某些地方谚语中,无花果的文化含义却不甚好,常被用来比喻某些不好的东西。比如谚语:“仇人成不了朋友,无花果结不出葡萄”;伊拉克谚语:“果园里的雄无花果长得高大但不结果”,即我国的“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的意思;埃及谚语“在未得到无花果之前,先用野无花果充饥吧”,看过上文就能了解这代表“聊胜于无”;“他身上的无花果叶子掉下来了”,意即“他已经暴露无遗”。

      为什么无花果的寓意会变成这样呢?我看,这还是与那个传说有关,阿丹(亚当)夫妇因为违背了真主(上帝)的意愿,被逐出天园,就是因为他俩用无花果叶子遮盖了羞体。当然,这证明天园里是有无花果的,不过,这故事还是反映出早初人类对于性器官的罪恶感和羞耻意识吧。无花果不幸地,就成了替罪羊,据说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绘画或雕塑只要涉及裸体尤其是男性的裸体,完工后都要劳驾它们当一下“纺织娘”,把一片无花果叶镶上去,把那部分给遮住。在类似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久而久之,无花果的民间寓意也就异化了。

      无花果的营养价值还是很高的,它的含糖量为百分之十五或二十,主要含果糖、葡萄糖、多糖等,食物纤维含量丰富,无花果含有百分之零点一的蛋白质,十八种氨基酸等。根据阿拉伯医学家记载,无花果可医治痔疮、软化脾脏、清洗肾脏、消除膀胱结石,具有化痰、健脑等功效。喜欢这水果的朋友在新年里可以多吃些。

      《古兰经》里的植物(一)椰枣

      《古兰经》里的植物(二)葡萄

      《古兰经》里的植物(三)橄榄

      《古兰经》里的植物(五)四样家常菜

      《古兰经》里的植物(六)石榴

      关键词(Tags): #阿拉伯#植物#文化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所谓把椰枣当饭吃,

      国人恐怕是不行的。

      椰枣是极其甜的干果,甜得发腻,让你空口一两颗就倒了胃口。

      解法之一:泡一壶苦口的阿赫迈德红茶,边喝茶,边吃枣,味觉平衡了。

      • 家园 用阿拉伯咖啡就可以

        纯黑色的也门咖啡,那种苦味之浓烈,我是喝不了两口的……

        • 家园 你说的也门咖啡,是咖啡豆的种类。

          而你说的阿拉伯咖啡,是咖啡的做法。在中东更多地叫做土耳其咖啡,类似于espresso,小杯,但常泛着点咖啡渣子,确实很冲。

    • 家园 《古兰经》里的植物(三)橄榄

      这里说的橄榄可不是中国人常吃的那种果子,那是橄榄科橄榄属的我国原产植物。而《古兰经》里提到的,就是地中海地区的标志性植物——油橄榄,又名齐墩果,为木犀科、齐墩果属常绿乔木,也就是今日我们拿来做菜的橄榄油的来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油橄榄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种植可谓是历史悠久了,据说早在数千年前,那里的民众就开始栽培它。而被称为“油橄榄的故乡”的地方,就是叙利亚。我在叙利亚时,基本上每天进早餐时,旅馆的服务员都会送上一盘油橄榄,就像上面的图片那样的。不过老实说,我觉得味道有点怪,不喜欢吃这个……倒是阿拉伯人拿它就着大饼,吃着挺香。

      因为油橄榄是古代当地人民主要的油类来源,所以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有人统计,《圣经》中,“油橄榄”——即“Olive”这个词出现的频数超过200次。这一点也不奇怪,基督教本身就起源于大叙利亚地区么。而讲起油橄榄在基督教中的寓意,恐怕大家都会想起诺亚方舟的那个故事吧。

      大洪水泛滥后,诺亚第二次派出的鸽子,口中衔着新鲜的橄榄枝飞回,为人们带来了好消息,于是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安宁。

      同样的,一脉相承,《古兰经》里对油橄榄也很看重,总共有7章提到了油橄榄树,比如说:

      “他为你们而生产庄稼、油橄榄、椰枣、葡萄和各种果实。……他为你们而制服了昼夜和日月”(16∶10~12)

      “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象一座灯台,那座灯台上有一盏明灯,那盏明灯在一个玻璃罩里,那个玻璃罩仿佛一颗灿烂的明星,用吉祥的橄榄油燃着那盏明灯……”(24:35)

      “我又借它而为你们创造一种树,从西奈山发出,能生油汁和作料, 供食者调味之用。”(23:20)

      所以,在阿拉伯人的心目里,油橄榄就是吉祥的代名词,象征着财富、兴旺、发展、幸福。

      不过说起油橄榄与《古兰经》,我倒是有一点小疑问,马坚先生的汉译本《古兰经》中第95章《无花果》开头就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以无花果和榟橔果盟誓”,80章也有:“我在大地上生产百谷,与葡萄和苜蓿,榟橔和海枣”。这里的“榟橔”就是阿拉伯语“油橄榄”(音Zaitun)的音译,也就是汉语别名“齐墩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是这么称呼的)的来源,可为什么在同一本书里要用两个不同译名呢?不解。

      其实,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中国还有一座城市在古代阿拉伯人心中与油橄榄挂上了钩,这座城市就是泉州。众所周知,泉州是宋元时期南方的重要港口,也有众多阿拉伯商人前来经商。正巧泉州有个别名叫“刺桐城”,那是因为五代时期重修城垣时,在城周围广种刺桐树而得名的。结果阿拉伯人来到这里以后,就把“刺桐”按照他们的发音给写成了Zaitun,久而久之,远方的阿拉伯人就都以为泉州叫做“橄榄城”了。后来像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泉州后,在其《游记》里写了一句话,“城中并无油橄榄,中国印度都无油橄榄”,估计他是挺失望吧。

      好,现在把话题再转回中东,油橄榄的寓意既然是吉祥与和平,自然是深受阿拉伯人喜爱的了。突尼斯的国花就是油橄榄花,不过那也有它是橄榄油的出口大国的因素。而在沙姆地区,与橄榄有关的圣迹就更多,最著名的就是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橄榄山,即耶稣曾经布道的地方,周围遍植橄榄木。犹太人、基督徒与阿拉伯穆斯林都把这里看作神圣之地,传说世界末日时,救世主弥赛亚或耶稣基督或穆罕默德会在这座山上回到人间。而现在放眼望过去,这山上到处是坟墓,因为犹太人、基督徒与阿拉伯穆斯林也都相信,埋葬在橄榄山上的死者是要最先复活见主的……

      而在约旦首都安曼的烈士纪念堂平台的花坛上,种着一棵名为“生命之树”的油橄榄树,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对着它奏乐唱歌,借此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啊,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位去世的名人了。1974年11月13日,阿拉法特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坛上,作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最后以一句惊世名言为结:“今天我来到这里,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请别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掉落”。这句话与他8年以后的“我感到天国之风在吹拂”一样,堪称他一生的两大强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今,阿拉法特已经去了天国,但他的心愿始终没有实现,在这片橄榄枝围绕的土地上,却还是看不到真正的吉祥与和平。这是多大的讽刺?

      《古兰经》里的植物(一)椰枣

      《古兰经》里的植物(二)葡萄

      《古兰经》里的植物(四)无花果

      《古兰经》里的植物(五)四样家常菜

      《古兰经》里的植物(六)石榴

      关键词(Tags): #阿拉伯#植物#文化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