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农民-文革-知识分子 -- 萨苏

共:💬615 🌺110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农民-文革-知识分子

    看到一则文字,谈到对文革中知青的看法,很有感慨。或许,作者对知青下乡的历史情况不是非常了解。http://www.cchere.net/article/1318617

    我的两个姑姑都是下乡的,去东北建设兵团。

    那里在知青去之前是比较富裕的地方,每年能够给国家上缴相当的粮食,知青去了以后马上就不行了 -- 不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可垦土地面积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力可以获得的收益是有限的(最好我们不要辩论这件事,因为萨的老太太是农机化所的,他们78年79年对这个话题做过深入研究)。

    农场向上打报告,说不要这样干,农民和知青的生活都要受影响,上缴的粮食也没法交了。

    上边说这是政治任务。

    于是。。。

    怎样评判一个政策,我的看法是它给人民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更加幸福了,还是更加苦难了。

    当然,有些时候,虽然是苦难,但还有长远的价值,比如隋开大运河。但是,文革如何呢?那些高耸的毛主席像,上亿侧的毛主席语录,红卫兵的大串联,知青下乡和返城的往复运动,留给了世界什么积极的印记?

    文革和此前一系列左倾运动,给农村带来了怎样的灾难,过来人才有资格评说吧。我只赶上了文革的尾巴,但我的家人,有农村的,有城市的,多少能给我感性的认识。

    说给了农民多少好处,经济上,我们只能说农民是最苦的,甚至在文革中是越来越苦的。为什么我有资格这样说?因为有真实的了解 -- 我母亲在文革后期工厂不能正常生产,人员下农村,做过隆化县汤头沟公社的妇女主任,她在农村工作过相当长的时间,对农民有亲身的体验(我们今天在这里谈农村问题的,有多少人真正和农民在一起生活过,体验过当时农民的生活呢?),她说过中国的农民真有好的,任劳任怨,但是政策上搞运动,生产队,对科学的反感,使真正老实的农民只有更吃亏,懒的,善于投机的占便宜,结果是大家都没有干劲,越来越灰心。

    农民们私下的评价是“越来越穷”。公开?公开谁敢说就要斗谁的,敢么?那个时候只能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越来越穷”在农村是什么含义?就是苞米糊糊越来越稀,当时农民的主食就是这个,1976年的苞米糊糊能照见月亮。不是少数人如此,是人人如此 -- 不要对我说人人如此很平等,我这是说农民人人如此,到村革委会,干部们是吃炒鸡蛋的 -- 一次萨娘她们去某村办事,和村里干部一起喝粥,走了想起没给粮票,送回去的时候,闻见人家已经关起门来炒鸡蛋了。

    文革时候的干部,真的清廉?至少,有亲眼所见的反例。也许片面,但毕竟不是书本上来的数字。

    隆化老乡摆脱挨饿,一个是包产到户,让勤劳的人能够有机会,一个是出了个“红果书记”,破了以粮为纲。

    中国农民在文革和文革之前受了什么好处?经济上只要不打仗再苦苦不过60年,政治上斗地主就算翻身了?解放前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么?

    知识青年不是知识分子,他们只是受过基本教育的孩子罢了,16-17岁,他们去农村,除了少数革命先锋分子以外没有什么优越感可言,不过是一个政治命令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去完全未知的地方去做自己完全不懂的劳动。

    16-17岁,和我们今天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年龄一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有很多痛苦,难道说这就代表他们有优越感?

    那种离开亲人的牵念,才是最重要的。何况,农民工进城,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我的姑姑们是为了什么?

    16-17岁,我的姑姑们离开家以后,爷爷奶奶不知道流了多少泪,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可是她们太小了。

    那么文革如果只有知识分子挨整,是不是农民就应该快乐呢? -- 这是个伪命题,因为文革我始终认为是整个中国的灾难。但就是伪命题我们也可以谈一谈。

    单单说知识分子挨整这件事,科学和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个文明要有个载体,农民有了知识,也一样可以是这个载体的一部分,按照是否有知识给人划线,步滑稽么?如果有了知识就要被单列一类,等于是剥夺了工人,农民,军人等等可以拥有知识的权利。

    文革中的知识份子,是中国当时这个文明的载体。知识分子被整,科学和知识地位遭到人为的摧残,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灾难,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灾难。因为这样的结果是所有的中国人离开科学和知识的进步越来越远,简单地说,如果科学和知识得到尊重,造出更好的拖拉机来代替农民用牛来耕田,受益的正是农民。打倒了这些人,特别是把这些人代表的知识也作为了敌人(“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样的口号是历史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受害的不仅是知识分子,也包括农民。迫害了知识分子,受苦的也包括农民。

    以我母亲而言,她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不好,所以去隆化的铁工厂,去农村都带有接受再教育的性质。她到农村是去做妇女主任,还没有作一个普通农民,生活上并没有吃太多苦头。而农民的质朴,也使她比在工厂更少受冲击。然而。。。然而阿,把一个高考数学满分的,22岁设计我国第一台翻耙式割稻机的知识分子放在汤头沟公社,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1978年,我母亲回到北京,在农机化所工作,只有一年,她和张云端研究员攻关的华北喷灌项目就获得成功,成本只有国外进口喷灌设备的0.1%,为几千个华北村庄解决了水浇地问题,生产出的粮食为大量以前同样辛劳的农民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件事我曾在悼念韩丁的时候写过一些,当时中国虽然有大片旱地急需引进喷灌技术,但关键的喷嘴技术成为了瓶颈,因为进口的喷嘴一个就要五十元,当时一头肥猪的价钱,一亩地要七八个喷嘴,根本不可能。而我母亲她们最终根据中国国情,采用了传统陶瓷工艺制作喷嘴,强度,使用寿命完全符合标准,价钱,只有5分钱一个。(1979年我母亲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农机化所转到大学工作,张云端研究员和杨申教授继续合作这一项目,将喷灌改为滴灌,极大提高了用水效率,将新式灌溉方法从华北推广到更加干旱的西北各省。 -- 这部分,因为从资料看是以色列人先搞的滴灌技术,我的了解有误,农机化所或为引进改进和推广,致歉)张云端先生或者袁隆平先生们用自己的成就,展示着中国人的智慧,也展示着知识分子和知识的价值。

    知识是农民的朋友,我的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她为农民所做的,我至今为她骄傲。她对我说,到农村去普及机械化,农民都想方设法弄最好的东西招待她们,因为知道他们带来的就是富裕。

    而1978年她回到北京,已经是三十三岁了,腰椎间盘突出,甲亢等疾病都已经侵入了她的身体。从1966年到1977年她远离了专业,在工厂的手拉葫芦前,在农村整整消耗了十年的青春 -- 我的母亲最好的十年时光!

    如果这十年让她好好搞研究,她能为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农民做多少事?

    农民和知识没有仇,知识只会帮助农民富裕,农民和知识分子也没有仇,今天的知识分子比当年多了很多倍,他们多是农民的子弟。农民自己有了知识,也是一种知识分子,就像美国或者日本的农民一样,和作其他工作的人没有地位的差别。

    知识分子不是农民的敌人,打击知识分子的,才是农民的敌人。

    这个时候,怎么没有人重复那段名言了?“他们杀共产党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他们又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他们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杀我了,却再也没有人能够为我说话了。。。”

    那个时候的确有人说话的,在科学院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张劲夫站出来了,胡耀邦站出来了,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良心,他们丢下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

    所以,我以为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昂起头来说,要尊重知识,要尊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差异,不应该通过打击知识分子来解决。而应该通过对农民的知识化来解决。

    也许有人认为,有了知识的农民,也变修了,要开除出农民去。那,就实在是太可怕的话题。

    做一个社会的良心是否口中说说那样容易?遇罗克和张志新是那个时代的良心,因为他们的话语以自己的生命为背书。

    如果没有这个背书,如果仅仅是锋芒毕露,

    那么,当你正确的时候,我期望这样的朋友可以实践自己的主义,而不是空谈或嘲笑别人的无知。

    那么,当你是错误的时候,我期望这样的朋友反省自己,而不要醉心于我虽然错了,但我勇敢。

    这样的勇敢,任何人都有,做一个社会的良心,不是这样轻松。

    [完]

    关键词(Tags): #文革#知识分子#农民元宝推荐:landlord,一直在看,海天,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所以说要实干不要斗争

      湾湾这几年也搞得文革似的,看似热闹,实力“彪”的就下降了

    • 家园 把问题分开来要好的多

      首先,文革和知青不是一回事儿。知青上山下乡是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最早的刑燕子,董加耕应该是58年的事儿了。

      然后,知青和知识份子也不是一个概念。当时说的知识青年是指初高中毕业的年青人,而通常说的知识份子至少是要有大学学历的。

      再说文革中的下农村也分为很多种。有支农的,是带着工资,职位下去的。有下放劳动的,这是当时机关闹革命的一种方式,下去的人有成建制的到个地方,象作协在团泊洼的农场,也有个别人送到某个地方,这多数是对当时有名有姓的“走资派”才有的。至于说“上山下乡”通常是说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大学生,可更多的是初高中毕业的学生。这些人还可以分成回乡知青和插队知青。回乡知青是指户口在当地城镇的或是有亲属在当地的。插队知青则是指从大中城市来的。而那些去了农场的当时的叫法是支边而不是插队。当时有农垦和军垦区别。

    • 家园 西西河文革大讨论又要来了

      这话题就是常青树

      • 家园 【求助】一二线的划分时间?

        老毛本来是已经退居二线的,但是他看到一线的刘少奇不行,只好出来,老毛退居二线这个行为的本身已经说明了他是不想搞“终身制”的

        看了不少文章资料,还是不晓得一二线的划分时间?倾否明确告知俺呢?谢谢。

    • 家园 老萨这次好文

      老萨的机场系列,让老农追到西西河。不过后来发现,老萨在政治方面的言论跟机场系列差距较大。老农农村出生农村长大,对你这篇文章说个好字。

      一次萨娘她们去某村办事,和村里干部一起喝粥,走了想起没给粮票,送回去的时候,闻见人家已经关起门来炒鸡蛋了。

      比如,我们农民挨饿的时候,干部们就以晚上巡夜抓贼抓反革命为由,除去走一圈,回来吃夜宵。书记和会计管仓库,饿死人的时候,他们也饿,但他们可以在没人的时候打开仓库,那一些萝卜红薯什么的。一个村里没女人能生孩子,就支书的老婆生了一个。

      16-17岁,和我们今天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年龄一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有很多痛苦,难道说这就代表他们有优越感?

      这个倒有不同的理解。老农小时候对知青那个羡慕。他们吃最好的,干最轻松的,把苗当草拔了队长只是笑笑,还泡村里最漂亮的女孩。

    • 家园 文革的惨痛是新中国成长的代价

      文革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悲痛,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运动似乎不可避免

      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新中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古典理论有很多错误--这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有的人认为某些理论 需要改变,有的人认为不该改变,这样也就导致对所谓的修正主义的政治斗争。

      比方说,关于分田到户的争论的源头,就是因为古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是公有制的,而分田到户意味着私有制,因而分田到户是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主张--而主张分田到户的人则从现实出发认为可以增加农民干活的积极性---这样两派就争论不休----两派之间在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有计划,不能有市场,现在看也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在当时,人们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勇于面对马克思的理论也可能出现重大错误,是很困难的,因为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有计划不能有市场,这样就出现了种种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

      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下乡,进城的农民为什么要返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中共坚信社会主义只能有计划,不能有市场,不能有私人性质的工商业,这就导致了小型工商业--特别是商业所能够给广大青年提供就业的可能性消失了,光这一点就意味着几千万个城市就业岗位的丧失,而城市就业岗位丧失了,刚刚读完书的青年可以到哪里去---就只有下乡,于是知识青年上乡下乡也就成为了一种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知识青年返乡以后很多人成为了个体户而成为了万元户---这就是77年以前的社会的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的反弹,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有做各种小生意的人,这些小生意解决了相当多民众的就业问题---而在坚信马克思的计划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完美无瑕的年代里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

      私人个体商业遭到了抑制,整个社会当然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我们今天可以比较透彻的认识到这一点,凭什么?

      凭的就是文革的十年的悲痛的历程(实际上主要是开始的那几年)使得整个中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没有一场巨大的悲剧引发全民族全党的反思----敢问邓小平敢在中国搞改革开放吗?

      ---如果没有全民族全党因为巨大的悲剧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的话,如果邓小平敢提出搞改革开放,那么他肯定会被党内一帮忠心耿耿的老革命给压下去的---思想左倾的可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一大帮人,而且这些人也是好人,很好的好人。他们从内心里也是为了中国好的,但是他们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部分需要改良。

      所以,我认为在文革时期付出了牺牲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的人,他们的牺牲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他们的牺牲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向上前进的阶梯,包括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等革命老前辈,以及一大批的知识分子的牺牲是具有意义的

      我认为他们是烈士

      因为他们的牺牲唤醒了整个民族,清醒了的中华民族才可以以最大的勇气进行改革开放,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的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一个,这是值得整个民族骄傲的事情,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说明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另外要说的是很多正直的人即使是因为政治斗争而受到了迫害,依然对党对毛主席有着深情,这与现在的一帮拿着文革的伤痕说事企图反党犯毛泽东的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企图利用这些人的悲剧来反党反毛泽东的人是无比龌龊的小人

      • 家园 “文革是内乱”

        “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内乱”

        老毛是伟人,文革是伟人犯的最大的错误。

        • 家园 文革成为了最为优质的肥料

          毛泽东曾经是一个农民,他喜欢打通俗的比喻,他说右派就像是毒草,铲除了以后还可以肥田,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这实际上是毛泽东的东方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智慧的体现(列子的寓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体现着这样的东方辩证唯物主义的智慧---坏事和好事可以互相转化)

          文革总体上来看是错误的,但是人们认识其中的错误以后,过去的错误就成为肥田的肥料了,人们拥有了这样的优质的肥料,就可以进行改革开放的伟业了

          当然后来人们把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说成是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是一种政治策略

          我还是来抄一段邓选吧:

          迈克·华莱士:邓主任刚才谈到“文化大革命”,在那时候你和你的家人遭遇如何?

          邓小平: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外链出处

          • 家园 中国人为文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说是社会试验也好,说是历史必然也好,这么大的代价下,继续纠缠文革好不好,或者继续悲情完全没有意义.

            不管好坏,文革都是我们无法扔掉的遗产.从这遗产里获取最大的收益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

          • 家园 【文摘】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文革使我们认识到最大的弊端是“终身制”,难道是老毛“舍身成仁”?

            • 家园 最大的弊端不是“终身制”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连任三届,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也是终身制

              在国家面临着危机的关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以其一贯的权威来进行长期性的规划,进行长期性的布局,如果领导层更替得过于频繁,会使得一个国家的政策缺乏连续性

              而当国家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以后,更替制度就跟方便于采用了

              老毛本来是已经退居二线的,但是他看到一线的刘少奇不行,只好出来,老毛退居二线这个行为的本身已经说明了他是不想搞“终身制”的

            • 家园 难弄啊

              那么大票老干部,又有能力又有功勋,简单的到点划线,他说还有余力为党奉献,你如何安置他们。

              • 家园 老邓都能搞掂,老毛比他牛多了,想搞肯定能行

                关键是老毛自己想当到死,这是他最差的一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