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MRandson原创】资本与危机 1 -- 草纹

共:💬81 🌺1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MRandson原创】资本与危机 3

      在谈凯恩斯主义之前,需要重新再回顾一下,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

      前两部分内容很枯燥,简单地讲,就是两个命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的化身,资本家尽量压低工人工资,提高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总产能远远大于社会总消费能力。

      这种产能与社会消费能力的矛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通过扩大生产解决。极少数情况下,如战后或工业革命时期,扩大生产能扩大需求。但是从长远看,一旦战后重建或者大规模产业升级结束,新生的产能如何消化,又将成为问题。

      这两个命题,是第一、第二部分的核心。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不见得是硬性的压低工资。资本家是资本人性的化身,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利润。

      小时候一个电影《啊,野麦岭》,那是日本的。国内类似的还有《包身工》,前一段山西砖窑的事情,是一种剥削方式。(顺便说一句,《啊,野麦岭》很经典,推荐看一看。)

      在相对民主,法律相对发达健全的社会,适当提高工人工资,鼓励工人更努力工作,是另一种方式。除非工会或政府介入,否则给工人工资增加的部分,永远小于工人多创造的部分。

      不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提高利润是最终的目的。而这种利润的提高,恰恰是产能与消费能力缺口的根源。

      一个家产十万的人,会有一台电视,一个家产一千万的人,不会有100台电视。同样,一个家产一千万的人,会拥有一辆宝马车。一个家产160亿美元的人,却不会买1多万辆宝马车。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人拥有的财富越多,绝对消费能力越强,相对消费能力越弱。随着财产的增加,边际消费能力下降。

      一个社会,实现完全就业的话,有能力生产150个单位的东西,但是这个社会可能只能消耗100个单位的商品。剩下的50个单位的商品哪里去?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就要控制工人数量。如果这50个单位的商品不能卖出去,那么就不能实现完全就业,就会有大量的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曾经提出过一个类似玩笑的失业解决方案:把大量的纸币埋在地下,形成“货币”矿,让资本家组织工人采矿。产能被浪费在采矿上,工人有了工作,资本家获得货币。所有的问题都获得了解决,于是皆大欢喜。

      不解决社会分配问题,仅仅加快发展经济,解决失业问题,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越快,财富越集中,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越大,失业问题越严重。

      英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面是经济高速发展,一面是大量的失业工人,原因就在这里。

      马克思的资本论核心的思想之一,是在物价不变的前提下,减少资本家的利润,给工人涨工资,提高社会消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危机。至于为什么这样,则需要用三卷资本论去严密而详细论述。

      资本家是资本人性化的化身,资本的属性是自我增值。资本自然是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论的,甚至连折衷凯恩斯主义都不愿意接受(这个原因,以后会详细谈)。

      当产品无法被经济体自身消费的时候,资本的扩张性和野蛮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小时候,上历史课,觉得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不可思议。发动战争的目的,居然是要中国开放口岸、通商,要中国购买英国的东西。当时想,打仗都是抢东西的,哪有去推销东西的?

      现在看,其实很简单。英国国内大量的产能消化不掉,产品需要卖出去。开始卖工业品,中国民间不要;后来卖鸦片,中国民间要了,官方不要。

      资本要扩张,中国官方居然抵制,这还了得?!!!

      于是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始倾销英国的商品。

      被炮轰的不只是殖民地。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也是兵戎相见。德国崛起最晚,崛起之后,发现世界已经被英国和法国分的差不离了。你们的产品有地方卖,我们德意志的商品往哪里去?不行,这个世界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战失败,德国人还不甘心。于是,又发生了二战。

      直到有了原子弹以后,大家才终于安宁下来。有事情到联合国解决吧。

      最近,美元连续下跌,欧洲严重关注。原因很简单,美元下跌,美国货便宜,欧洲货贵,影响了欧洲的出口,欧洲的失业必然上升。当然,欧洲也不是省油的灯,用反垄断向美国报以颜色。一面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一面是反倾销,官司打了这么多年,也没有结果。年年打,年年闹,根源在于大家都想让别人多买点自己的东西,少买点别人的。各怀鬼胎,自然谈不拢。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了这么多年,该保护还是保护,一个道理。

      资本主义条件下,本国消费不了,就要把大量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其他地区。至于怎么推销,或者是依靠价格便宜,或是技术优势,或者是坚船利炮。具体手段是次要的。

      产品卖出去了,换回来的是什么?

      西班牙和英国的时代,是黄金和白银。战后日本崛起的时代,是美元。日本一度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黄金和白银,除了作为货币,还是重要的贵金属。当金银货币贬值的时候,许多人会增加金银饰品的需求量。金首饰、金笔、金表、金牙,等等。中国人还喜欢给佛像重塑金身,于是又有了金光闪闪的金佛。

      绿色的美元能干什么呢?上厕所,还嫌粗糙些。除了继续投资或者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一无是处。

      To be continue......

      关键词(Tags): #资本与危机
      • 家园 花,

        提高利润是最终的目的。而这种利润的提高,恰恰是产能与消费能力缺口的根源

        老马把剩余价值全划到劳动力一边,有其历史缺陷,不过这玩意在技术、管理组织、资本风险中如何分配,也是个难题,看话语权?

        产能与消费能力缺口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对此,各村有各村的招(是不是高招当然得看疗效):

        有了核武器,打大仗看来是不行了!苏联垮了,计划经济也有问题!二战后,西方无非是三招:内部协调建立门槛,阻止后发国家进入圈子,利用国际贸易,将矛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社民党参政,搞福利社会;发展第三产业,人为控制实物产品的产能释放!

      • 家园 说的不错,关键在于分配,分配方式是本质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的确如此

          剩余价值理论的简练表达就是甲乙两人合伙做事业,甲出资金(投资者),乙出劳动力(生产者),产品卖出后,扣除成本再扣除再生产所需之后的剩余部分全被甲(投资者)取走。如果甲是由多于一个人的投资集团组成,剩余价值的分配按投资者的资金比例分配。这也是股票市场的表现形式。

      • 家园 我们需要换回来的是什么,很简单啊。

        黄金、白银已很大程度退出经济活动。美元日本人用过一次,大家都清楚其中的利弊了。我们这次需要换回来的估计是各种各样的原始资源,包括农业的、工业的方方面面。深合动乱时刻,黄金换大饼这种老说法的含义。

      • 家园 再谢草纹,顺便再探讨一下

        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安兄的原意,或者马克思的原意,是想产能和消费能够达到一个平衡?

        我首先想问的是,从理论上来讲, 有没有可能达到平衡?

        这种平衡,让我想起以前中国和苏联搞过的计划经济,不能说是成功吧?

        市场经济是否另一种办法呢?讲讲我观察到的现象,经济过热的话,央行加息,借贷困难,产能就难以扩张。经济疲弱,央行减息,融资容易,产能就上去了。

        另一个是政府对公司的抽税,把税收用来做福利,北欧国家是很好的例子。

        安兄几篇文章中的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个观点,我也不以为然,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工人可以流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二是,工人有可能创业,成为资本家,其三是工人还可以买股票分享利益。

        反过来说,完全不允许剥削的话,有谁会创业,整个社会怎么会有进步呢?

        贸易的问题还没有想好,期待下文。。。。

        • 家园 虽然主角不在,有点学习讨论会的感觉了,

          还是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懒厨兄应该是理解错了.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意,资本主义阶段,不会达到一个平衡,从资本论的理论来说,该阶段没有可能达到平衡.

          正是这种不平衡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有经济的危机,复苏,上升,高点,衰退.顺便说一句,现今发达国家也依然是有这个循环的.所谓景气的循环,所谓经济的过热,或过冷,软着陆等名词都来源于此.

          市场经济,就是用所谓市场后面看不到的手来自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中国和苏联关于计划经济的实验虽然不成功,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未经过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提早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算是早产儿,所以现在在补资本主义的狼奶.不过,计划经济的体系里,对于如何更好制定经济规划也有理论的突破,比如,瓦西里.里昂惕夫(Vasily Leontieff)197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投入—产出模型。

          东西阵营对峙时期,同时又是两大阵营的制度竞争时期,所以彼此会吸收一些对方的方法来提高竞争力。不过看起来西方先天较足,所以吸收得比较好,欧洲的高福利社会,和强大的工会势力都是结果。而中国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这样一种吸收,只是无先例可循,只能摸索前行了。所以现今社会里政府普遍以财政(税收和福利)的方式,或者以金融政策(中央银行的加息减息等措施),或者以全球化来减缓这个经济循环的波峰,波谷的坡度,减少其对自己经济实体的危害.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观点,是从资本的本质来看的,不带有感情色彩,和具体的人的角色没有关系。我也认为现今中国其实需要更多的创业者,因为我们还需要补资本主义阶段的狼奶,才能足够强壮到生存在这个资本主义领先的时代。

          所知有限,见笑了。

          • 家园 谢谢草纹指点

            接着请教。

            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否在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阶段,就能够实现这种平衡呢?

            我的直觉是难以达到的,只要人还有自私之心,恐怕是没有可能达到那种阶段的。或许周期性的循环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至于剥削这个观点,不知算不算是劳动力的交易?

            • 家园 客气了。

              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开始按需分配,资本已经不存在,这种平衡关系不再存在。至于剥削,指资本可以买来创造大于其价值(产生剩余价值)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回报资本的利润。当劳动力不再成为商品时,这种剥削也就消失了。

              这里是源自资本论的预测,而对最近的马克思流派理论我不了解就不多说了。还是等看作者下面的文字,看看会不会涉及......

              • 家园 这个就不好理解了

                好像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假设,就是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假如这个公理不成立,整个理论系统就不同了。

                也很难想象劳动力怎么可能不是商品,总会有交易的,不跟资本家打工,也得为国家打工吧?

                • 家园 劳动力,可以类比一下NGO,

                  由志愿者组织而成那种。

                  不过物质极大丰富,只是资本论的一种推测结论,不是前提,也许会有当年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影响整个体系。

                  • 家园 这个就不能苟同了

                    不知道有没有记错,好像社会主义阶段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这个跟NGO的志愿工作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是按劳分配,还是有交易的成分的。如果是按需分配,似乎有不劳而获之嫌,再加上人的欲望,能否真的做到按需分配,呵呵,很怀疑。

                    另外,“物质极大丰富”,这个推论也有问题,“丰富”这个词非常主观,我认为够丰富了,您可能还不够,实在不明白是如何调和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