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评初中语文的一篇范文《敬业与乐业》 -- cyonghu

共:💬61 🌺8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议论文很难写的文字优美啊……您也别太为难他了。再说那时他地位

        应该挺高的,即使板着脸说话,大概还是有很多人会听。不象我们这个时代,越是有名的人说话越得悠着点,谦虚点,否则唾沫全都吐上去了……

        • 家园 为难他总比为难学生好

          因为这个话题,这几天我还特别借了本初三语文课本看了看。现在的学生确实比我那时幸福了些。课本中议论文少了,诗歌、散文、演说,小说多了。这是好趋势,是对过去那种八股文式教学的解放。语文么,教得首先得是语言和文字,什么中心思想,文体格式,整那么多只能让学生讨厌。特别喜欢雨果那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演说,暴风雨一般的文字,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阅读的力量。这么好的作品居然是第一次看到,还是在初中课本上,惭愧啊。

          议论文中现在保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么》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两篇我觉得都很好。《自信力》中那段“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学的时候自己读两遍就自然而然背过了,现在想起起来还很有感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写得很平实,但观点独特,有启发意义。还有篇丁肇中的比较一般,和梁文一样,挂名号罢了。

    • 家园 社会最需要螺丝钉

      这点我国洗脑的显然不够啊,还是西方国家人民螺丝钉做的专业。

    • 家园 动不动就来洗脑,未免也太可笑了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见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逻辑错误:看起来说得很有道理,实际上暗藏逻辑陷阱。假定我们承认,各行各业都有可敬之处,但是,不能由此推理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选择。我们选择职业,不光是敬这一种动机,还有个人发展,收入,面子等等。我可以说,我尊敬拉黄包车的人,但并不意味着我会选择去拉黄包车。作者将可敬这一个条件便当成了我们选择职业的充分条件,这是一个大大的逻辑错误。

      ————————————————————

      很好,人家话还没说完,就说“作者将可敬这一个条件便当成了我们选择职业的充分条件,这是一个大大的逻辑错误。”

      梁启超的意思不过是说各个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至于该以何种标准择业,在紧接着的一段就有:“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对这些话,这位先生就视而不见,开始扭曲人家最后一句话,然后向风车挑战。

      这样看起来,完全是为批驳而批驳。后面居然还有胆来说什么洗脑。

      呵呵,真是让人无语。

    • 家园 现代中国的教育目标已经改变了~

      最终是培养GCD的顺民~

    • 家园 简而言之,我是很不同意您的评论,您有吹毛求疵之嫌

      1.孔子只说太难了,并没有说完全不可教诲。之间的逻辑,不是矛盾关系。后一句呢,我读来意思是,‘人生’最不可救药之毛病就是懒病。此病不是“人”生理上的病症。所以也不觉得有常识错误,或者自相矛盾之处。

      2.新理论的引出需要有个起点。现代科学是从公理出发。对于“社会”,什么可以承当起点,我觉得很难说清(也许是我才疏)。所以,圣人之言行很自然就成为论据甚至公理,逻辑上也很自然。这和西方的“上帝说”很相似。没听人去反对上帝说,说这不合逻辑。

      作者读者所占有的理论不同。被“唯逻辑论+无信仰论”的现代人来读,读出逻辑不通来,也很正常。作者的意思不外乎说,连圣人对无业的人也愁,圣人都要从业。何况我等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是很容易被认可的。至于现在,圣人说已经不能当作证据,跟作者的逻辑有何关系?时代变了,对逻辑的要求变了。讲课的时候把这个给学生理清,把时代局限性放进来,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倒是‘人要吃饭,所以要有职业’,逻辑上是通顺,但是就是因为太不言而喻了,反而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个懒得看懒得驳的说法。

      3.作者没说\"没有职业的人=懒人\"。而是说“没有职业的懒人”。要驳也要先看清楚。虽然你的说法很对,但放得是空炮。

      4.5。我没有读出来你所说的“可敬是我们选择职业的充分条件”。只读出,做任何一个职业,都应该全神贯注的去做。所有的职业本身都是神圣的,可敬的。至于选择职业,作者态度很明确,人尽其材。由自己的才能确定。如果只有拉黄包车的本事,就不要想去做总统。但是黄包车这行做到极致,就是一等人,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圆满是相对的,与退休不退休有何联系?就好象我们用眼睛看看很平了,圆满。你非要拿显微镜看然后说是不平,不够圆满)。

      这个其实令我想到过去的那些老工匠们,泥人张,面人李的,精益求精,行行有学问,行行可以出状元。关键是选择后要用心要全力以赴。

      6.我们做不到对事业爱到可以拿生命去换的程度也就罢了,但不等于这世上就没有这种人。而且这种人往往才是各行业真正的栋梁。

      7.8.9,你抱着那个洗马桶的例子不放,好象全天下的工作就只有这一个一样。洗马桶洗到后来(圆满),不就变成自动冲洗马桶了吗?工作只要存在就有他的意义,总要有人去做。大家都不做的时候,你也会跳起来骂的。看问题总得看全面点。

      我不但读不出梁启超的强盗逻辑,倒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即使今天来看依然有价值。

      唯一同意半句的就是关于无业游民的苦的表述。但是你的观点俺也不同意。 旁人看起来可能游民同志酷,但不等于游民自己心里幸福,也许就苦呢也说不准,精神上的苦不比物理上的苦低一等,要不那么多自杀的,都是精神上撑不住了。再说,过去田间劳作的农民,也算不上最苦的人。凡事不要太绝对。农民自己没觉得那么惨,做到圆满的农民一样生活很愉快。

      我也总结一下。我觉得这篇文章挺好的。只要在讲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过去和现在的区别,就可以了。

      现在很多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甚至骗人的东西,包括物质和思想,都是因为缺乏对职业起码的尊敬而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加强这种职业道德的培养。

      关键词(Tags): #教育#白话
      • 家园 谢谢鲤鱼同学

        说了很多俺想说又说不出来的东东。

        偶像排行榜排位上升!:P

      • 家园 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只需提醒学生注意过去和现在的区别,就可以吗?

        谢谢你写了这么多回复的文字。但可惜的是,我认为你并没有弄明白我究竟想说什么。

        或者说,我们看问题的立场有很大的不同。

        橡树村和南加菜帮主两位把我想说的话基本都说了。

        多说无益。让读者自己去评吧。

        • 家园 一些地方的确有些过于挑剔了

          比如都不是,唯有之类的句法,这种句式的目的是强调。

          现代汉语的连接词语要严密多了,但是不能使用现代汉语的要求来要求早期的白话文。那个时候白话文刚形成,很多东西还在摸索阶段。要放到人家的时代背景么,而且这样的句法,有正常理解能力的人不应该觉得很吃力。毕竟你我也都明白它究竟要讲什么么。

          再有人文的文字不是写科学论文,有很多修饰手法,单纯看字面意思不合适。

          批判名家,有的时候要抓住核心,放一下小节。这样重点突出,效果好。过于注重小节,一方面自己说的话越多漏洞就越多,另一方面也给人感觉不够厚道,同时核心就不够明显了。这纯属谈论技巧了。

        • 家园 但您所提的逻辑和常识和洗脑,也只是您自己认为的。我的观点是

          逻辑和常识不是\"是非\"判断标志,更何况我还不认为他的逻辑和常识有什么了不得的问题,也不认为他在为奴隶主的利益辩护,让下层人民死心塌地为上层阶级服务。这篇文章本身上不到“大是大非’民族存亡的层次。

          至于语言教育的本质问题,这个我不知道,不知道是不是用来锻炼思维和思考能力的,我老觉得理科是负责做这个的,语文教育是教会我们发现欣赏语言的美,顺带讲讲做人的道理。不懂不好多说什么。

          我驳你是按照你提出的问题逐一驳的。也许批歪了。

          但您的想法我觉得我理解,虽然您认为我理解错了。我也明白您的想法是为了人民更好,所以才讨论。只是觉得您看问题也有点绝对化了,偏激了,中国很多方面是需要提高,教科书是有问题,但这篇文章问题并没有您说的那么严重,也不会给无辜孩子的心灵种下如此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Tags): #白话#语文
          • 家园 我觉得你有点跑题了

            你说,只需提醒学生时代局限就可以了。说得非常轻松。但请你看一看中国教师的教案,有几个是认真提醒的?我觉得我们不能为了辩论而辩论,说这篇文章的是非,要结合背景,就是中学语文的现状。

            中学语文的选材,很多是出于德育目的。出于德育目的,有时候就无法兼顾逻辑。比如你提到了宗教,对,宗教有宗教的逻辑,我没有无聊到写一篇文字去驳斥宗教经典,因为我知道,宗教的话语体系跟科学的话语体系是不同的。

            现在,之所以拿这篇文章说事,因为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根在于文字知识,思维训练和文学熏陶,而不是德育。德育要有专门的学科来承担,比如公民常识诸如此类。教人们爱岗敬业,也许是对的,但应该用故事,新闻,虚构的文学作品等等,通过诉诸人的情感达到教化的目的,而不是堆砌一些圣人的言论来强词夺理的论证。这种高高在上的教化方式是我厌恶的。

            回到前面说的,既然我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尽量排除德育而以思维训练和文学熏陶为主,那么,这篇文字从逻辑上讲就是漏洞百出。尽管你辩解了不少,但从逻辑上讲,你是辩无可辩的,因为这篇文章的不讲逻辑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

            所以,我想你若理解了此文写作的背景,也许不会轻易得出只要老师提醒一下学生时代局限即可的结论。

            • 家园 语文教育基本上在胡闹

              比如鲁迅的文章,明明是白话文早期没有用字规范造成的现象,却非要讲讲为什么假借,有什么其它含义。

              这不就是胡闹么!

              这种语文教育非常害人的。

              不过文字教育可能很难脱离道德教育。汉文学有这个传统,就是要教化人,单纯文字优美风花雪月的文字,主流看不上的。

              • 家园 如果纯粹风花雪月,没有值得推敲深思的地方,连我也看不上眼啊。

                语言是个载体,总得载点东西,否则就成了面具,再怎么华丽也死板。陈后主的词那么多,传诵的只有亡国后的作品。在中国的传统就是载道,载理,载情。这又不是tg发明的,只是他用的拙劣而已。

                其实语文中的古代部分不是还可以吗,也没有多少教化啊。现代文也有不少精品啊。荷塘月色多美啊。

                鲁迅的东西,上学的时候真没觉得多好,主要是理解能力所限,另外也许是老师的教法问题。后来,自己翻了翻鲁迅全集,才真正开始佩服他老人家。至于其中的个别用语的语法问题,这个我是从来不大理会的,总有人写,总有人分析,都有道理。

                其实自己写东西就会知道,写就是写,哪有那么多可分析的!就象红楼梦一样,叫我说,曹雪芹就是觉得这么写最舒服。至于红学家说得那些道理,他写的时候恐怕是没想到的。至于那些道理呢,也挺对的,不是吗。

                关键词(Tags): #白话#语文
                • 家园 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

                  整个语文教育的重点就不对,一方面死抠字眼,弄一些连作者都没想过的用法,另一方面非要总结什么中心思想,讲一些作者都没想过的结论。

                  哪有这么多道理么!

                  文字本来就是用来讲道理的。但是讲道理讲到以教育人为己任的程度,甚至为了教育人而教育人,不惜编造事实,就让人难受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