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们学校一定要有院士! -- northeast

共:💬132 🌺370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再续一篇】从“东北工学院”到“东北大学”(上)

      从此篇开始跑题,不说院士了。很多网友已经知道我的母校就是东北大学,我就讲一讲东北大学。大家就当看散文吧,而且不要拿“形散而神不散”的高标准来要求我,就拿“形散神也散”的标准来要求我吧。如果看见有关权威的内容与我写的不同,就以权威内容为准,把我写的当“参考内容”就可以了。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东北工学院”;毕业的时候,毕业证书上已经是“东北大学”了。回想一下,母校什么时候改名的?想起来了,具体日子记不住(也懒得上网查了),但肯定在1993年的上半年,为什么呢?因为本人记得我是1992年12月末参加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且还过了),成为“东北工学院”最后一批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有大学英语四级为证明);而那次没过的弟兄们后来大部分有幸成为“东北大学”第一批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

      前面我说“东北工学院”改名为“东北大学”,严格说来这个说法是不规范的,按照正式说法,是“恢复”校名为“东北大学”。解放初的时候,国家经常对各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尤其喜欢把各高校按照文、理、工、医、农等等各种类别分类,于是 “XX工学院”“XX医学院”的校名是很常见的,在这股浪潮中,“东北大学”的名称不见了,“东北工学院”出现了,而且这个“工学院”确实很“工”,当年连偏理的“数学系”都调走了。

      “东北工学院”还有一特点:是冶金工业部下属院校,也就是说不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也不是地方(省、市)所属院校;更具体点说,就是假如中央有什么涨工资之类的指示,“东北工学院”常常挺为难:因为找冶金工业部要钱人家说你不在北京,我们鞭长莫及;找地方(省、市)人家又说你又不归我管;但如果有什么需要“东北工学院”出力的地方,冶金工业部、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都能找上门来。冶金工业部是干什么的?“冶金”表面的意思应该是“冶炼金属”,但冶金工业部早就“名不副实”了,在改革的“春风”中,某位大人物的乘龙快婿把“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从冶金工业部分出去后,冶金工业部就只管冶炼“黑色金属”(就是钢铁)了。据说“东北工学院”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当初在人大会议上气愤地对“驸马”说:“部门分开了,那东北工学院有关有色金属的专业的学生分配问题怎么办?”,人家“顾左右而言他”。(还听说,这位“驸马”在单位内部居然还“表扬”过他的“泰山”大人:“XXX同志对身边的亲属和工作人员要求是很严的!”……)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次,外单位的一些专家来到“东北工学院”,听了半天介绍后,居然有一位说了一句:“钢铁这傻大黑粗的东西居然还需要这么多科学技术呀……”,“东北工学院”的一些老师当场险些晕倒在地,“东北工学院”和冶金工业部的兄弟单位努力了几十年,居然在人家眼里还是“傻大黑粗”并且“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呀……“专家”都如此,一般老百姓更不用提了。解放初,当时大家对“东北工学院”划归冶金工业部没什么看法,后来总感觉太倒霉了:别的学校那专业,又清洁、又体面、分配的工作还好;“东北工学院”当初的专业,这个挺艰苦,那个需要接触工厂……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理论,都是应该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转移到“第三世界”(而且是贫困地区)的产业。

      “东北工学院”当然也在考虑这些问题,专业不好(实际是“艰苦”),这是国家解放初“院系调整”时就决定的,“东北工学院”自己也无法脱离冶金工业部(后来冶金工业部确实被取消了,不过当初谁也预料不到),那怎么办?最好多开办一些“热门”专业并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比例。正好全国这时候各大学都在“改名”,“东北工学院”这时候如果改名(比如更名为“东北理工大学”)一点问题没有,但“东北工学院”却迟迟未动,原来“东北工学院”想挂“东北大学”的牌子!

      挂“东北大学”的牌子,理由很充分呀,本来当初“东北工学院”就有很多老“东北大学”的血脉,而且地点就在沈阳……其实,我的看法是“东北工学院”不想被这个“工”字限制了(叫“东北大学”就意味着“综合性大学”了)。当然,能借助一下老“东北大学”的历史和张学良的名声也是好事。

      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和考虑,国家有关方面终于同意“东北工学院”恢复为“东北大学”了,一场盛大的典礼也开始了,本人也有幸参加了……

      • 家园 东北大学“复名”是中央特批的

        想不到在碰到学弟了!

        我毕业时“复名”正在紧张操作中,据说(这个原因后来没人提了,但当时的情况,大学还是缺银子的)张学良有一笔钱是给“东北大学”的,所以很多学校都在争,包括一些省外的,有点渊源就往上靠,改不了名也可以借机要点待遇。

        之所以东北工学院改名成功,专业沿袭是一个因素,更大的因素是走了张学良的关系,中央考虑统战因素,最后成功。

        据说--又是据说,因为没看到权威文件,解放前的学校是不能复名的,“燕京大学”“西南联大”“西北联大” 有人提吗?

        另外,个人感觉东北大学专业间学生素质差异还是很大的(高考分数差异也很大),经过学校的熏陶,毕业后给人的统一印象是“倔”,这些年经过撤部,复名和自主择业,不知有改变没有。

      • 家园 东北东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此外西京、南京、北京,祖国主要方向基本都齐了

        现在俺就盼着东京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 家园 专业“不好”是愁煞人啊。
      • 家园 为什么沈阳不接收东北大学呢?

        同为冶金部属,钢院在北京不吃香不奇怪,沈阳以致辽宁省本身就没几个重点大学吧?按说东工也能算前几名了。

        • 家园 沈阳级别太低了

          东北大学的校长应该是副省级了吧?您是想说辽宁省教委为什么不接受东北大学吧:)

          大学从部属到省属好像属于降级吧?

          当然,实惠会比较多:)特别是富裕省份重点扶持的大学。比如上海大学、南京师大

        • 家园 关于东北大学的归属

          当初“东北工学院”归冶金工业部管辖肯定是中央的通盘考虑,“东北工学院”和地方(省、市)在这方面恐怕没什么发言权;冶金工业部没了之后,东北大学就归教育部直属了,再后来,归教育部和地方(省、市)共建。

    • 家园 【续一篇】一次院士选举中的“内讧”

      前几篇讲得主要还是比较正面、阳光的内容,这一篇的内容就不同了,回想起来真让人叹息……

      印象中事情发生在我上大学的头一两年,从有关资料来看那时母校只有A院士一个院士,还处于院士缺乏的时代。一天,我回家,我母亲问了我一句:“你中学同学中有姓W的吗?”我开始回答了句“好象没有呀!”。过了一会儿,我突然想起来什么,说“同班的没有,不同班的有一个。” W同学是谁呀?他小学和高中都是我同校不同班的同学,小学时我和他还不算很熟,高中时候就逐步熟了,主要原因是我的一“死党”也是他的“死党”。到了高三的时候,我、他、还有那个共同的“死党”三个人有时就行走在校园内,勾肩搭背(放在现在恐怕严重“疑似”同性恋者)、高谈阔论,讨论一些“抗美反苏灭日,南平台湾、北复蒙古”的“大计”。不过别把我们三个当成“战争贩子”,我们那只是高考前发泄情绪,稳定心理而已。不过还没等高考到来,W同学就被他爸给搞出国了,准备直接参加外国的高考去了,这在当时很少见,我周围的大、中、小学同学中出国的基本都是在国内大学毕业后才出国的。

      我正“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我母亲又继续发问:“他爸是哪个系的?”,我说:“好象是XX系的,但已经出国多年了,现在好象在美国还是加拿大……”我母亲说:“就是他了……”

      说了半天,究竟是什么事呀?原来,最近XX系的一教授准备参加院士选举,没想到已经出国多年(基本不在国内生活)的W教授(W同学的父亲)居然在这时候回国一趟,组织一些人到处给那个准备参加院士选举的教授“告状”!经过W教授的这一番折腾,XX系的这次院士选举活动基本就被搅黄了。本来,这次院士选举的结果不一定怎么样,(我不了解XX系的情况,但一般来说,参选者谁也不敢说一定当选,记得有一次听说参加院士选举的最后当选的才十分之一,前面我提到的本专业的N院士也不是第一次就当选的)但出现这么一次“内讧”让学校的人普遍感觉挺气愤的。我母亲听大家说,XX系内部确实不太团结,几大巨头互不服气,W教授多年前就出国走了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大家普遍认为:也许你W教授出国前是受了些委屈,可你现在人在国外,这么干有点“损人不利己”,更何况“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母校的面子上,也不应该干这种对母校不利的事吧。

      以前听过“团结就是力量”,看来“不团结”也是力量,只不过是“破坏的力量”罢了。行笔到此,不禁想起主席的那句话来:“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此言不虚呀……

      • 家园 搞科研有时候也一根筋

        我听说过一个,美国的例子

        说是一个大佬对一个后辈总是揪住不放,总是想办法对付他,从发文章,审经费等各个方面。要说这两个人有什么竞争,没有。有什么恩怨,没有。有什么共事经历,没有。有什么私人仇恨,没有。唯一的原因可能是这位后辈当年做事情不怎么注意RP, 去开会,或者听semina时候把别人的想法记下来,然后回去换到自己的系统里面,整一整就抢投。这样做过一两次,结果七传八传到了大佬耳朵里面,听说大佬有点怒了,说这样的事情如果人人都做,谁还敢去开会。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清理门户”的举动。其实,想想,第一人家做的并不违反道德底线,第二,也就一两次。但没办法,大佬认死理了,只能祝那位后辈好运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