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查士丁尼西征记 -- 浮云

共:💬61 🌺7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没有中断的罗马意识

      拜占庭帝国也好,东罗马也罢,性质是奴录制帝国或者是封建君主国,希腊化还是罗马原味,这些全是今天回顾历史的结果。其时其地,罗马帝国是惟一的称呼。

      拜占庭帝国(又译拜占廷帝国),也称东罗马帝国,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上古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础,但在罗马帝国灭亡后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言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欧诸国。历史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这个帝国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又因其首都所在地在古希腊时期是一处名唤拜占庭的殖民地,这一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单用时,往往指其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引地原为希腊殖民地,经过君士坦丁大帝新建,所以在中世纪又称为君士坦丁堡,而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称其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化后,这一城市最终被称为伊斯坦布尔,并经土耳其现代国父凯末尔以法律形式确认。

      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统治者称东罗马帝国首都为“新罗马”。这个国家,一般被其国民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这具有深刻含义。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和女皇。公元284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东西分治、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新建首都新罗马于拜占庭、公元395年即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8世纪希腊化完成,是拜占庭帝国前期的重要历史座标。

      前期的拜占庭帝国,拥有几个非常出色的皇帝。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年在位),在古城拜占庭兴建新都,330年迁都于此称其为新罗马。一百多年后该地逐渐被称为“君士坦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因此得名。君士坦丁一生巨绩无数,两件与浮云本文有关的事情是:一、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而自由的宗教。日后,基督教和教会组织对查士丁尼西征影响极为深远。二、确立帝国东都。这既为日后罗马存亡续绝提供了基础,也为查士丁尼西征建立牢固而可靠的后方。君士坦丁本人当然不能算东罗马皇帝,但东罗马的强大与他有直接关系。

      拜占庭皇帝利奥一世(公元457-461年在位),成功推动军队改革,放弃毁掉罗马帝国的雇佣蛮族加入军队的成例,招募刻苦耐劳的本地居民当兵,几十年间,军队土著士兵的比例,上升到亚德里雅堡战役以来最高点。土著部队忠于祖国,遵守纪律,比蛮族联盟者有更强的战斗力和可靠性。

      拜占庭皇帝阿那斯塔希(公元491-518年在位),进行了有效的税制改革,治国又非常节俭,国库充盈一时,到他统治末年,国家现金达32万金镑。

      前期拜占庭帝国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查士丁尼西征。查士丁尼的辉煌,建立在屋大维、戴克里先、图拉真、君士坦丁和利奥一世、阿那斯塔希这一系列巨人的肩膀上。

      • 家园 君士坦丁到底是不是基督徒?

        有的说他是,达芬奇密码说是他临死前为了同意才改信的基督教,那个说法更真实一些?

        • 家园 君士坦丁是否真的受过洗很值得怀疑

          无他,这是基督教方面的说法而已。而基督教为了拔高自己的地位不止一次得伪造历史。最有名的就是把“矮子”丕平封赠给教会的土地说成是君士坦丁捐赠给教会的领地。还伪造了君士坦丁的向教会捐赠领土的文件。

          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廷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这篇文献最后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确认为是伪造的。这类文献都能伪造。口说无凭的所谓“受洗”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 家园 他确实是临死前受洗礼的。

          基督教起自民间,是一点点被罗马统治阶层接受的。戴克里先时期就考虑过让其合法化,因为军中有太多的服役者信这个。戴克里先妻女也是基督教徒。最终,认为基督教徒不敬不忠的传统观念占了上风,戴克里先残酷镇基督教,死者据说多达二千人,这也是罗马史上最惨酷的宗教镇压之一。

          基督教传说,君士坦丁与马克森西决战于罗马城外的弥尔维安桥畔,天显十字架,上有“以此获胜”四字,君士坦丁遂以此十字架国旗帜,开创一生基业。这一传说,反应了政治需要,特别是获得军队支持,是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的重要原因。

          君士坦丁合法基督教,又多次主持宗教会议,但他本人确实是临终前受洗。这个临死入教,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俺理解为君士坦丁以一生的政治经验,思考后做出的最终选择。

          临时前受洗

          • 家园 任大大的意思大约是临死受洗是否是真实,什么地方记载了他临死受洗呢

            那时就像后来一样出生就要受洗了吗?

            • 家园 出生受洗今天也并不普遍

              古时有再洗礼派,今天有浸礼会。不同教派对受洗有不同理解。

              呵呵。浮云真的没本领回答君士坦丁受洗的记载情况。他临终受洗,是中文历史教科书观点——俺西洋史绝大多数文章的观点,都是这么来的。这些教科书,由中国西方古代史学界泰斗们撰写,基本是西方主流学派观点。我对照过,史实部分,与维基百科非常一致——这些书学者的活跃时期,可都是在1990年代以前。

              研究欧洲史与研究中国史不同。

              搞中国史,搬出十三经,再大不了弄本甲骨对照文本,在金文上下下功夫……现在的条件上,谁都可以比画一下。下几年功夫,想指出先贤的小错来,也完全可以。

              罗马史,英文资料都是第二手的。您先把拉丁文弄通吧……

    • 家园 花您

      就像一美洲的中国移民,目光永远向着亚洲

      • 花您
        家园 谢谢。其实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

        我使用这个比喻,更多是一种情感的相通。

        查士丁尼具备罗马公民身份,色雷斯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属于罗马东部的中心区,讲拉丁文正常。色雷斯最终希腊化要在二百年之后,这和今天的希腊、巴尔干不是一个概念。指出他是色雷斯人,是因为他的姓名推断,他出生的地区今天是马其顿,属于南斯拉夫民族范围。

        但每当看到查士丁尼这个名字,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指向感。他西征、卫教、建法,是在这种指向感支持下,与历史对抗的行为……

        所以有了这个目光向着亚洲的比喻。这个只有具体人群才能理解的,不恰当的比喻。

    • 家园 【原创】二、悠久浓厚的统一传统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罗马元老院接受奥古斯都这一尊号,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开始。至公元二世纪,鼎盛时期的罗马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迄不列颠岛,北至莱茵河,南抵撒哈拉沙漠,整个地中海成为罗马内湖。

      如果俯瞰罗马帝国,最强烈的版图印像是她的地中海性。毫无疑问,地中海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和经济统一的保证。罗马长期牢固地控制着地中海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政治、经济上的统一影响到宗教、文化,地中海世界出现了统一的宗教和文化。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此事被后世史家公认为罗马帝国终结的历史标志。但当时世人并不视此为重大的历史里程碑。包括奥多亚克在内的罗马各阶层人士,根本没想到罗马就此终结,奥多亚克以及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蛮族将领们,仍然臣属于君士坦丁堡的另一位罗马皇帝,至少名义上如此。

      罗马帝国曾经不止一次分东西两部,各有自己的皇帝,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的政治、经济统一存在问题。几个世纪中,罗马帝国被一个,更多时候是两个同一家族的皇帝统治着,偶尔还不止两个。这并不意味着分裂帝国的趋势,而是针对管理和保卫广大地区的需要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无论东部还是西部,都视任何一个皇帝正常颁布的诏令为有效的法令。公元395年罗马又一次在东西分立二帝,所以476年西部皇帝被废除,东部皇帝泽诺(公元474—491年在位)就成为帝国的当然统治者。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是罗马人的帝国而非其他人的,这个罗马人的帝国在西部被分侵催毁但在东部围绕“新罗马”幸存下来。东罗马首都拜占庭一直被称为“新罗马”,中世纪结束时,才更名为君士坦丁堡。

      地中海特性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慕路斯下台后这一特征并未消失。废黜罗慕路斯在政治方面非常重要,然而这件事并不足以使历史的进程改变遵循了几个世纪的方向。相反,历史在同一个舞台并在同一个影响下继续发展。还没有迹像预示着罗马帝国从大力神柱到爱琴海,从埃及和非洲海岸到高卢、意大利和西班牙海滨的文明共同体终结。476年后西部未再指派皇帝,东部皇帝用了不到五十年,就在任何方面承担起了西方的责任。在这一时期,“新罗马”得出帝国已经结束这一结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自五世纪初开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蛮族建立起一些蛮族王国。建立这些王国的蛮族首领往往保持着罗马盟友的身份,要受以拜占庭为首都的皇帝的节制,至少名义上是这样。

      各王国的法律中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罗马法的内容,行政官员中有许多罗马贵族。例如东哥特王国创立者狄奥多里克,曾委托罗马元老利伯里主持土地分配。蛮族王国发行的货币也仍然保留着罗马皇帝的头像和年代。地中海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也依然如故。

      在五至八世纪,从大的轮廓看,地中海贸易还是老样子。拜占庭控制的东部,和蛮族统治的西部之间呈现出一幅不间断的相互交往的图景。通过从西班牙和高卢海岸,到叙利亚和小亚细亚海岸的航运,地中海沿岸地区保持着几个世纪以来在帝国共同体内部形成的经济统一。

      几个世纪以来,地中海沿岸各个地区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宗教是相同的,风俗习惯和思想理念是相同或非常相近的。北方蛮族的入侵在短期内改变了帝国西部的政治格局,但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罗马帝国这一概念活在人们心中。虽然公元476年后西部有三百年之久没有皇帝,但公元800年,人们仍然为这一称号争夺。是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指责拜占庭皇后伊菱,以摄政名义夺取亲子帝位并弄瞎其双眼,灭绝人性不配为人主(另一部依据《萨利克法典》“女性不得继位”)。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号称“罗马人的皇帝”, 上承凯撒、屋大维和君士坦丁的帝统。尽管“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这一名份早已经徒有其表,此事仍掀起轩然大波。拜占庭指查里曼为僭主,教皇为叛逆。

      此后许多年,“罗马皇帝”这一称号仍然被许多人追求。962年初,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由教皇加冕,“建罗马帝国”。甚至十九世纪初一代雄主拿破伦,横扫欧洲之后,仍然是由教皇加冕,称号仍为“罗马皇帝”。

      罗马继承者这一称号及其像征,连续争夺了十几个世纪。当476年,罗马帝国政治上崩解时,不可能没有人出来捍卫这统一荣光。查士丁尼西征,就是这一传统下对统一追求的开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