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另一种老照片中的朝鲜战争 续 -- 萨苏

共:💬169 🌺1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谢Y兄

这几张照片您的注释无疑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写的匆忙,对原文的注解也没有很好的考证,一些东西该纠正的。

几张照片的修正我已经放上去了,您看看,如果还有问题,请再提些意见。

关于志愿军冬装的问题,那张照片您纠正为第二次战役,我认为很有意义。可以看出志愿军的冬装,采用了所谓“坦克服”的式样,这种特殊的缝纫方法,好象曾经受到周恩来的直接关注,可以最好地固定棉花,我倒是很有兴趣想了解一下,最初入朝的志愿军也是这样的服装么?还是第一次战役以后,依据战训发展出来的?我手里有一部分美国方面的当时战争录像,有志愿军俘虏赤脚而脚上结很厚的冰陀的镜头,我推测可能是当时的军鞋不适合雪地作战,很容易松脱造成的。至于是单鞋还是棉鞋,无从考证,至少证明被服方面九兵团确存在重大缺陷。

长津湖的温度,我认为争议并不重要,零下二十多度已经非常可怕。萨一直是温带动物,唯一一次领教零下二十度的低温,是在奥马哈。我是1994年冬天到奥马哈的,刚到达没有买车,晚上想出去买点儿东西,不好意思麻烦朋友,就一个人步行出门了。我当时的服装是三保暖内衣,加太空棉衬衣,加羊绒衫,厚毛衣,毛料外套,厚呢子大衣,超级市场距离大约一公里,结果是我自己感觉差点儿冻死在外头。那种冷和一般的冷不一样,直渗到骨骼之中,感觉衣服全不顶用,而且自身产生热量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失去的速度。那时,也不过区区零下二十度刚出头而已。

伤亡数字,只是我根据那篇文章的一个直观看法,不够深入,不过志愿军入朝人数达一百三十五万时,我印象中看到的资料是这些军队大多作为机动兵力和保障兵力在战线之后防卫美军在东西海岸可能的登陆(好像还挖了一条横贯朝鲜的大隧道?),在一线作战的兵力远没有这样多。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死亡人数,根据朝鲜战争纪念公园雕刻的数字,不到六万,当然这个数字可能有若干出入,但相对于美军伤亡总数来说,其对伤员的救治水平,确实非常出色了,这一点,中朝方远远无法相比,不过这个差别更多的体现了双方医疗体系,科技后勤水平的差异。比如美军可以用直升机抢救后送伤员,中朝方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这方面伤亡数字方面,我可以质疑,但一口否定,有些武断了。

美国和苏联人的名字,多谢,我是看日文发音直译的,忘了他们的口音比较古怪(应该查查资料哈)。

麦克阿瑟能不能当美国总统,这玩意儿有点儿说不准,我感觉老麦有点儿象今天的麦凯恩三世,麦凯恩要能当总统,老麦也没问题 :) 他和杜鲁门的争议,我并不是说他对个人荣誉如何,虽然老麦也是非常看重个人荣誉的,他只是考虑问题过分着重于军事而已,政治要为军事服务,而美国总统考虑问题,应该是军事要为政治服务吧。

美军在鸭绿江估计不会去喝水,当时天寒地冻的,跑到江里喝那个水美国兵要凿冰的,太费劲了,还不卫生。也就南朝鲜人有那个拗劲,不过,换了今天的河流污染状况,南朝鲜第七团有谋杀总统的嫌疑。

顺便说一下,看下面一些贴子,有点儿哭笑不得。这篇文章本意不过是把一些外国人的观点放上来,还有觉得几张照片比如马丽莲梦露牢军有意思而已,轻松多于悲壮。有些朋友一定要给老萨扣红帽子,一定要把老萨送到党的怀抱里而后快,这种热情就有点儿过分了。

我写东西查资料不足的时候很多,如果能多蒙斧正,免得被别人笑话,是大好事。春节将至,先行拜年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