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翻译]躁动的宇宙艺人——刘慈欣 -- 大飞不动

共:💬27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翻译]躁动的宇宙艺人——刘慈欣(续完)

放纵恣肆的幻想

《球状闪电》是一部以近未来的中国为舞台,讲述一批痴迷于球状闪电的科学家研究球状闪电的成因,并和军方联合制造球状闪电武器的军事科幻小说。主要登场人物为:被球状闪电夺去双亲生命,继而为了揭开球状闪电的秘密而成为科学家的“我”、对武器怀有强烈兴趣与执着的女军人(林云)以及对除了研究之外的一切事物兴味索然的物理学家(丁仪)。

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与林云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也离开了球状闪电武器研究项目。但在心中的某个角落,却一直存在着对林云的感情。《球状闪电》就是这样一部交织着武器研发与纤细感情的小说。

在小说中,球状闪电的原形是一个足球般大小的电子(宏电子)。武器研发专家首先收集起这些宏电子,然后专门攻击半导体集成电路。此时,台海战争爆发。虽然没有明确指明敌国,但可以推断,交战的对手就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联军。敌军制造了人工龙卷风,使中国海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中国军队向敌军的舰队发射了球状闪电,但却被屏蔽磁场所阻挡。其后中国军队又发现了“宏原子核”,开始进一步研究以半导体集成电路为攻击目标的新武器。但一直以来认为武器开发可以不择手段的林云受到高层的解职处分,被命令离开球状闪电武器开发小组。林云悄悄来到宏聚变试验场,强行进行宏聚变试验。宏聚变导致实验场熔化,林云也陷入了量子化。而中国境内三分之二国土上的半导体器件被完全摧毁。被实验结果所震撼的敌军感受到了恐惧,纷纷宣布停战,结果,中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刘慈欣说,他所倾力描写的,并不是人,而是球状闪电。关于小说中的球状闪电,他这样说道:

这本小说中的球状闪电只是一个科幻文学形象,为演绎科幻的美感而诞生,不应被看作是对这种自然现象基于科学的一种解释。事实上我自己从科学角度对球状闪电的猜测(当然是很幼稚很业余的)也完全不同。小说中的解释不是因为它最符合逻辑,而是因为它最有趣最浪漫。(《刘慈欣访谈》,《球状闪电》收录)

刘慈欣虽然尊克拉克为师,但在这里,与信奉进行彻底的科学考证的克拉克不同,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事实上,与其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突破常识的想象,倒不如说是一部在常识外的,飘逸洒脱,放纵恣肆的幻想更合适些。接下来,就枚举两点最重要的例证。

球状闪电的原形,被设定为一种至今尚未发现的基本粒子。以这种基本粒子为武器的球状闪电,在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保持着量子状态,无法命中目标。

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宏电子因观察者的有无而命中与否,这属于类似波粒二象性试验这样的量子干涉所产生的现象。虽然作品中的宏电子可能并不合适放在这个理论中,但作者还是有意无意间地将其混同,把未知的物理现象导入到了故事当中。

第二,被球状闪电攻击的人或者物陷入量子状态。

在小说中,丁仪说道:“所有死于球状闪电的人,都处于量子态,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死去,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

还是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量子状态因受到观测而塌缩。在小说中,死去的人和动物在被观测到以后,却陷入了非生非死的重合状态,也就是说量子状态继续存在,没有塌缩。这是另一个作者导入了未知的物理现象的例子。

就是这样,刘慈欣运用被加工,或者说歪曲的科学语言实现了想象的放纵与恣肆。而《球状闪电》些许甜美,些许伤感的结尾也正是仰赖着这样放纵恣肆的想象所支撑:

量子状态的女主角林云,在一切都结束后的某一天造访了“我”,并送给了我一朵量子状态的蓝色玫瑰。“我”没有看见林云,但通过她的体香感受到了她的存在。那朵玫瑰因我看到它而幻灭。“我”为了梦想再一次看到玫瑰而不断为花换水。

有点讽刺意味的,这朵初恋情人送来的玫瑰,被插在了作为“我”的结婚礼物的花瓶里。为了一朵死者赠与的看不见的花而不断换水,却将妻子买来的新鲜的真正的花扔在一旁的“我”,实在是有点疯狂。

躁动的宇宙艺人

当被问及如果不考虑市场和读者的因素,最想写的是怎样的科幻时,刘慈欣这样回答:

最想写的是那种无约束地放纵自己想像力的科幻小说,让自己的思绪不断游荡于宏观和微观尽头之间。具体说来,就像《梦之海》和《诗云》那样的,坦率地说这是我自己最钟爱的两篇小说。(《刘慈欣访谈》,《球状闪电》收录)

这里提到的两篇作品都是描写远超人类文明水平的智慧生物的技能的小说。刘慈欣原计划为这两篇作品写续篇,但由于读者对其评价不高,因此放弃了续篇的写作计划。

《梦之海》(《科幻世界》2002年第1期)描写了一位访问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低温艺术家,在与地球上的一位冰雕家的交流中获得灵感,为了完成自己的低温艺术品,把地球上所有的海水运到太空。而他自己则在完成这件作品之后翩然离去。而人类则不得不体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残酷干旱。

《诗云》(《科幻世界》2003年第3期)描写了一种被称为“神”的外星高智能生物,对李白的诗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做出超越李白的诗句,在量子计算机上编出了一套能够生成所有诗句的程序。而为了在太阳系的原子里保存这些诗句,他又将太阳系解体、重构。“神”把地球掏空,在空心地球内部设置了人造太阳(兼月亮)。而在地球的外侧,南半球的天空,则被银色的闪光的诗云所覆盖。

刘慈欣的目光始终投向着无垠的宇宙。刘慈欣幻想着外星人如魔法般的技术,让那些和他一样遥望星空的科幻小说鉴赏者们通过他的目光看到了一切。刘慈欣是一个躁动的克拉克“粉丝”。然而,令人不可思议地,他并不在乎理论上的硬伤,而是象一位艺人那样,不断创造能够实现中国的梦想的新技术、新机器,不断创造让读者感受到快乐的作品。(完)

关键词(Tags): #刘慈欣#科幻#翻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