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南朝篇》第一章:枭雄刘裕 -- 南北朝大蟑螂

共:💬30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四节 平乱

现在来说说上文提到的后院那把火。

还记得孙恩的残部吧,就是卢循和徐道覆率领的部队。前面说到他们由永嘉辗转到岭南,义熙元年(405年),东晋朝廷任命卢循做广州刺史,徐道覆为始兴(现广东韶关)相。(招安?想起《水浒》中的一句话:“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大约是双方的力量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均衡,都无力再相互攻击了吧)卢循还颇有些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这个卢循出身还颇有些来头,他可是汉末大儒卢植之后);徐道覆却有些不甘寂寞,而且一直担心刘裕迟早会收拾他们,于是一直在准备卷土重来。

刘裕灭南燕之战就给了他这么个机会。徐道覆觉得刘裕劳师远征,后方空虚,力劝卢循出兵,并说如果卢循不同意,他就自己带始兴的部队直取寻阳(今江西九江)。话说到这种程度,卢循尽管不那么愿意,也只好跟他一起行动了。

朝廷还没有接到灭南燕的捷报,上游的警报就先来了,不得已,急招刘裕南还。

此刻,沙漏里的沙粒也许比钻石还珍贵。

卢循、徐道覆兵分两路,卢循攻长沙,徐道覆攻南康、庐陵、豫章,各地守将都弃城而逃。徐道覆沿赣江北上,声势浩大。江州刺史何无忌出战,三月二十日,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兵败身亡,晋军全线崩溃,建康大为震动,差点整个朝廷打算北上投靠刘裕,得知叛军没到建康才作罢。(当年起事反桓玄的三人,他是第一个死的。如果他没这么早败亡,在后来刘裕、刘毅争权的时候他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历史没有假设……)

刘裕在山阳(今江苏淮安)得到何无忌的死讯,担心建康有失,只带数十人轻装赶路。在长江边打听消息,路人不知他是谁,说:“贼军还没到,刘公若能回来,就不必担心了。”从这个小插曲中可以看到刘裕威望之高,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许是刘裕带走了朝廷几乎全部主力,才致使后方如此空虚的吧。刘裕渡江,到京口,最后于四月初二抵达建康。朝野见他回来,才都安定下来。

不料五月初七,刘毅在桑落洲(今安徽宿松西南长江中)之战失利,局势又紧张起来了。这次战败的责任,全在刘毅身上。彼时北伐的军队多在归还途中,将士疲劳,又多伤病,船只军械也需要修理。刘裕竭力主张谨慎从事,先写信劝阻刘毅出兵,还派刘毅堂弟刘藩前去,要求他等刘裕准备完毕一同行动。刘毅不干,他觉得自己不是不如刘裕,以前不过是把功绩让给了刘裕,而这次刘裕劝他不要出兵,也是不想让他立功而已,他就要证明给别人看。证明的结果是,他的确不如刘裕,他的两万大军以及战船辎重等统统丧失殆尽,他本人也是历尽艰辛,才带了几百人逃回建康。这个有点像三国演义里庞统和诸葛亮的故事,庞统也是觉得是诸葛亮不想让他立功,而不顾劝阻带兵出战以致败亡,不过是刘毅活下来了而已。当然,二刘不和的端倪已在此刻暴露出来,刘毅此时不死也只是多活了几年。

不管怎样,刘毅战败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建康能上阵的士兵只有几千人,卢、徐的部队却有十几万。而且从战士的素质上来说,官军是刚远征归还的疲惫之师,人们对卢、徐队伍的评价却是“三吴旧贼,百战余勇;始兴溪子,拳捷善斗”(也许有相当数量的士兵是来自当年让孙权、陆迅他们头痛不已的岭南少数民族——山越吧)。于是,北迁的呼声又高涨起来了。在这样一片悲观的气氛下,当年和刘裕一同起事反桓玄的同志之一孟昶竟因苦劝刘裕北迁不从而以自己支持刘裕北伐,“致使强贼乘间,社稷危逼”,引咎自裁。

刘裕则坚持认为不能走,一走就会全盘崩溃。于是,他下令重金召集百姓从军,动员民众修筑石头城,集中兵力扼守。五月十四,卢循兵至秦淮河入江口。徐道覆主张烧毁船只,主动攻击,表示有进无退。卢循却担心万一失利便无法收拾,不如暂时对峙。徐道覆无可奈何,叹道:我终为卢公所误,若能为英雄效劳,天下不足定也!(徐道覆确是人才,只可惜在卢循手下,而且对手偏偏是刘裕这样的英雄。其实,如果真按照他的意见,取得项羽在巨鹿之战的成果也或未可知)

卢循的优柔寡断给了刘裕喘息的机会,他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集中各地的兵力,增筑堡垒,完成防御体系。卢、徐几次挑战,刘裕都坚持不动,部将擅自出战失利也被他斩首。到七月,叛军无力进攻,于初十退会寻阳,建康的危机过去了。

接下来的战争进程就没有悬念了,刘裕的部署很得当,一面转入追击,一面派孙处、沈田子(关于他,又要废话几句了,刘裕手下还有一个将领叫沈林子,名字够像吧,不过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倒是沈林子有个哥哥叫沈渊子,汗……另外,刘裕手下还有一对著名的兄弟——朱龄石和朱超石,也顺便交代一下吧)带三千兵,乘船南下广州(是现在的番禺)。广州守军想不到海上会出现敌情,被二人于十一月到达后一击而克。(这里又有疑问了,孙、沈二将就凭三千兵轻易攻克了广州城,卢、徐二人家里一点防备都没有吗?尤其广州是卢循的根据地,以他谨慎的性格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才对啊。如果是卢循决心干到底而带走了全部力量的话,为何最后一站却不敢放手一搏呢?也许是连败何无忌、刘毅等让他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求稳的想法吧。当然,还有一些原因也应当在考虑之内,攻击方是一支用来千里迂回包抄对方后路的独立战略力量,一定是精锐部队,再加上对方守将的大意,取得这样的战果也的确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战局此时已经全在刘裕掌握之中了,徐道覆曾攻击江陵,被荆州刺史刘道归击败,尔后在大雷、左里同刘裕作战也接连失利,最后只剩几千残部逃回岭南。义熙七年(411年),刘藩等进军岭南,二月,克始兴,杀徐道覆。卢循反攻广州,不敌沈田子,逃往交州,再败,自杀。

这场由天师道孙恩起义而拉开帷幕的漫长剧目,几经起落,终于结束了。

消灭卢循、徐道覆集团,是刘裕做得最辛苦、最艰险的事了。这里可以充分看出他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其他的,懒得评论了。

只是可惜了徐道覆。

说一说刘毅的结局。桑落州的战败其实已经使他丧失了全部的军事力量,想要再和刘裕争雄已不可能。就刘毅个人来说,他有学问,很文雅,和大族名士都和得来,如果就此安心做个文官也未尝不可。他也有这样的机会,义熙八年(412年),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宁、秦、雍四州军事,可是他不知足,还要求兼督交、广。刘裕知道决裂已不可避免,给他加了个图谋不轨的罪名,出兵讨伐。刘毅兵败,自缢。

这又是个一山二虎的悲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该放弃的,就应该放弃;该绕着走的人,就应该绕着走。

当年和刘裕一同起事的主要人物,现在只剩诸葛长民一人。刘毅死后,他对亲信说:“昔年醢彭越,今年诛韩信,祸其至矣。”想拉拢刘道归反刘裕,刘道归不从,还告密于刘裕。诸葛长民终于被刘裕在酒席上设计诛杀。

异己之外,还有宗室,其中最有力量的是继刘毅后任荆州刺史的司马休之,刘裕也容不得他。义熙十年,刘裕先以他的儿子文思在建康有不法行为为借口,交给休之要求严办,尔后以其不肯严办文思为口实,兴兵讨伐。休之不敌,逃往后秦,后秦亡后逃往北魏,终于死在北方。

顺便交待一下蜀中的情况。义熙八年十二月,刘裕以朱龄石为元帅,任益州刺史,领兵伐蜀。之前的义熙三年刘敬宣曾攻过一次,未果,因此这次的人选是武事吏才都出众的朱龄石。他果然也不负重托,于次年七月攻克成都,谯纵自杀。只用了八个月,动作比桓温还快,刘裕手下果然人才济济。

自此,后方算是完全稳定下来了。

刘裕个人被加封为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赞拜不名,可谓位极人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