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们怎么会选了布什?” -- 晨枫

共:💬81 🌺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偶有些商榷

2000年选举布什的普选票低于戈尔这个没问题,但美国大选比的是选举人票,争议的关键是决定了佛州27张选举人票的极微票数差距是否合法?所以最后是法律诉讼定输赢,而且自始至终,所谓重新计票也没有出现戈尔翻盘的情形(类似这种总统赢了选举人票却没赢普选票的前例在美国有七次,并不是很低的比例。选举人票归属的争端也不是第一次出现,19世纪末克里夫兰连任失败就是这样,甚至比这一次的争议还极端)。

所谓“美国梦”upward social mobility是否有减退的迹象?没有看到具体的相关数字我不是太确定,但偶记得前些年的IT大潮中一夜成名的人也不少啊。

另外,下面这句话有点不同想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达到顶峰。这时的美国是upward social mobility的天堂,是世界上普通人想望的地方。

1,如果二战末是顶峰,那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变天算什么呢?2,就美国生活方式对世界上其他地区人民的吸引力而言,当时比不比得过共产主义恐怕很成问题,不然也不会有一波一波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众多共产革命成功了。值得注意的是40年代后期的美国还没有彻底废除种族隔离,离60年代的民权运动也还早。

至于“美国在世界上的道德优势和实力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一个“顶峰”的曲线,纵观战后这些年更像是锯齿形,70年代越战加水门的低谷怕是比现在还要低,但接下去却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里根革命”。

投票率的波动:在美国真正意义上普选权的确立,至今也不到百年,在这些年中投票率也是涨跌互现,以六十年代到现在的统计来看,大致是两头高(60年和现在)中间低的样子,但差距不大(中间那些年,1992年选举是个高峰,那一次可是民主党赢了)。

二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平民精神也反映在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基本上是以互利共荣为主旨。这也是美国道德优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美国越来越陷入和别国争利,美国的道德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没看出有太大的区别,也不觉得过去的美国“更有道德优势”,比如60年代。

所谓“诺曼底感恩”当然是没什么道理的话----法国也帮过美国的立国之战。

最后一段似乎在描述一种“长时段趋势”,但是就中期选举来看,众多评论都认为新保守主义已经退潮,看看现在浮出水面的08年候选人,即便共和党内也是麦凯恩/朱丽安妮这类温和派,里根/小布什这样的“基要派”不见踪影。

说点题外话:俺觉得即便是两党的“基本盘”,也存在执政多年后的“松动现象”。1992年(共和党执政12年后)老布什败选很大程度上是佩罗的“分票”;而2000年(民主党执政8年后)戈尔的败选也和纳德尔那关键的1%有关(同样重要的因素是克林顿丑闻的影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