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绅士”战争说起 -- 博扬
博扬曾在某军事教研室客串过几天教头的角色,正巧最近整理硬盘,翻出一些当初作讲座的材料,乘着最近能下河了,尽可能多凑合几贴出来以“招砖”只用
从“绅士”战争说起(这是一次讲座中的一篇讲稿)
现在的人们也许很难想到,在中国上古时代直至早期奴隶社会,虽然那时相对现在而言多少还算是尚未开化,但在战场上,那时的战斗却显得较现代文明间的厮杀要“文明”的多,大家找块地方拉开阵势,对冲一番,气势被压倒的一方便败退下来,这就算完了,期间死伤的比例和参加人数比并不算大。某种程度上说那非常的“仪式化”,更像是一场比较危险的大型体育比赛——如果是在古代欧洲,交战两方还真的必须要请一位裁判来确认战斗的胜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仪式化”的战争在中国逐渐蜕变为了“兵行诡道”,最终,这成就了中国文化中深远宏厚的谋略军事文化。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略的说法,毕竟,那个时候还有宋襄公这样非常个性的国君,再准确一些,这可以叫做怀旧,最初的战争模式的确就是像这位仁兄所追求的那样。虽然如此,相对与现代社会,那个时代的战争仍可以称为比较“文明”的战争——那时的战争,胜负往往都是基于击溃战来说,长平之战那样赶尽杀绝的大规模歼灭战模式在整个历史时期并非战争的主流,而这也是这类战役如此著名的原因之一。陆上如此,海洋上也一样,即使在近代,很长一段时期,当时的海战理论主要仍主张击溃战,早期海战,两方真正可以被击沉的战舰不过十之一二,只要能叫对手窝在港口,就算大功告成。日德兰海战,德国最终失败了,但公海舰队基本仍保存了下来,只是再无法远出海,而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海军的舰队同样也“享受”了一回这样的待遇,被法军堵到了港里。当然,就如同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白起,西方近代海战史上也有纳尔逊这样喜好将对手屠尽而后快的异类。
这些,你当然可以说是由于文化观念,但是,这只是说出了一种可能的上层建筑,没有任何一种上层建筑是无缘无故的来到世上的,理念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支撑,否则,一种违背当时生存环境的理念是无法被人接收的——假如有人硬是要去信,那他就肯定无法延续自身,就比如某一天笔者突发奇想,决定不吃饭,从此和食物绝缘,那我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开始营养不良、虚脱、昏迷制止……,如果运气差到没人救我的地步的话。而载体都不存在了,那理念自然也无法存在。
在以前的文字中我们已经提过,战争中的作战单位——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军团,无论是什么,他的效能必然要包含五个要素:火力、防御力、机动力、信息力和持续力。同样,我们还知道:战斗中的目的,最终肯定要归结到对一定范围空间的控制,最早是对土地、对城池或是对海峡、航道的控制,现在则是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直至制电磁权、制网络权、制天权……,战略上的表现则是地缘节点的控制。而从战术层面说,单纯的空中,地面或是外太空的战斗体系,是很难独自完成对所属区域的控制的,现代战争是全维进行的,不可能清晰的通过“海、陆、空、天、磁”来划分战役中的任务,在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名词“战场空间控制权”——把战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主观的把它割裂开。
实现对空间的控制,战场上只能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迫使对手离开——即所谓的“击溃”,或是从实体上将其彻底消灭——也就是“歼灭”,而显而易见的是,要完成后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仅仅从一场战役的成本看,自然击溃战的成本更低。接下来的问题是,低成本的击溃战能否实现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能否有效实现战争中的空间控制。
这里我们会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从趋势上说,通过击溃战将敌人驱离既定区域所获得的空间控制权,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对此,我们可以从构成战斗力的几个要素分别来分析。
从机动力说,最初我们的机动方式都是基于人力和畜力,那时的军队所能获得的机动力是非常底下的,机动速度慢,且可供选择的路径非常有限,一旦从某一空间被迫撤离,那么“卷土重来”必然是较长时间之后的问题,加之机动路径有限,对转攻为守的一方,防御起来比现在要容易的多;伴随着越来越离奇的技术的产生,飞机、喷气发动机、导弹、宇宙飞船……各种战斗单位的机动力较之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天地之别,即使相隔千里,同样可以在数小时甚至若干分钟内发动袭击,这之间几乎完全不受地形的限制,攻击可能来自任何一个方向。而火力在技术的推动下,也已经不再仅限于人畜的体力,从黑火药到铀235,单一战斗单位的破坏力越来越强,任何一个突破防御的战斗单位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些都决定了随着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击溃战所获得的空间控制权是非常不稳定的。战列舰时代,海战尚可以像日德兰海战中那样,以驱离敌方舰队来结束,到了太平洋战争,航母海军之间的战斗,就必须是你死我活的模式,一方不被消灭,那另一方就绝对不可能真正的享有战场空间的控制权;空中力量的使用也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空战作为一种作战样式,事实上它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否则击落超过5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的荣耀,单一的空战不可能完全从实体上消灭对方的空中力量,在效果上空战更接近于击溃战,而对空中力量的歼灭战,就是“歼敌于地面”,这正是现代空军理论所强调的,因为空战力量具有极高的机动力,并且这又使得火力被成倍的放大,因此,击溃战就很难保障空间控制权的把握,只有歼灭战,才可以使对空间的控制得以固化。
此外,现代战争中的战斗单位还拥有更好的持续力。最初,一场战役结束之后,再次行动之前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准备,这意味着一旦敌人被击溃,那么我发就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有对空间的控制权。而现代战争中,两次打击之间的间隔变得越来越段,甚至战斗、战役、战争的界线都开始模糊,这种情况下,击溃战变得愈发缺乏价值。
与此同时,战斗力各个要素量的增长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是对称的——当然,这是当两个对手处于同一量级时来说的——因而,在歼灭战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的时候,歼灭战的实施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里引用《沙漠战争规律》中的一段文字“……不过包围敌军后接着就想把他们一举歼灭,这却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直接目标,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间接的目标,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完全机械化的部队来说,只要他们的编制和实力基本上完整无恙,同时又位于一个合适的地形中,那么通常他们可以非常轻易地突破这个临时组成的包围圈,因为他们是机动性很高的部队,所以其指挥官可以突然集中兵力,选定一个恰当的地点冲杀出去”。最终,技术的发展将不依我们的意志,强行把战争拉入到更为惨烈的境地。或者说,技术对军事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在于:它在逐步得,将战争中的“浪漫”压缩掉,至少在某些时候,的确是这样。
之所以在上面说是“某些时候”,因为这里所讨论的,是基于纯粹的战争而言的一种规律,为战而战在现实中是不存在,只要有战争,政治因素就必然会参杂其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宣告结束的金门炮战显然就无法由上面的说法来解释,在国共双方的默契下,“逢单日打,双日不打”,在西方国家眼里这简直就是黑色幽默,而其政治影响则曾牵动了半个地球,这可能是对“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最佳的诠释……,每当看到黎、以战争的报道,总是让人不自觉的去把它和数十年前的那场战争相比较,又总是使人会心一笑——同样都是“政治战争”,看来这么多年,“鬼佬”对东方式的军事哲学可能还是没有参透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从“绅士”战争说起
🙂【原创】海洋作战体系思维杂想-1 2 博扬 字10944 2006-12-20 03:44:50
🙂【原创】海洋作战体系思维杂想-2 2 博扬 字8736 2006-12-20 03:47:29
🙂【原创】海洋作战体系思维杂想-3 1 博扬 字9351 2006-12-20 03:48:51
🙂楼主的有些说法比较牵强,有话说,伤十指不如断一指 1 凌未风 字52 2006-12-11 23:15:18
🙂现代战争理论多强调打歼灭战,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2 西山贤者 字738 2006-12-11 19:43:58
🙂有几个问题 其实楼主的例子实在不够说服力 7 马前卒 字1877 2006-12-11 19:41:27
🙂再补充一点 5 马前卒 字244 2006-12-11 20: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