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调查一下大家大学期间每月花费情况 -- 故园湾里

共:💬133 🌺90 新:
  • 投票信息

    多选,参与 418 / 0

    0
    48/0
    0
    43/0
    0
    58/0
    0
    18/0
    0
    4/0
    0
    2/0
    0
    85/0
    0
    35/0
    0
    15/0
    0
    22/0
    0
    47/0
    0
    4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光有善良是不够的

重庆卫视记者邱朝举,在自己的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457531&PostID=7629050)中刊登出一名他帮助过的贫困大学生的信件。这名叫张海清的大学生在信中说:有一对曾经资助过他两年的母女,在他上大学后停止对他的帮助,双方从恩人关系反目成仇。这对明星母女被曝出是孙俪和她的妈妈邓女士。邱朝举给自己的文章起的名字叫做 “为什么善良的种子结下的都是变异的果实”。邱的这一个题目是很有道理的。问题问得很好。可惜,绝大多数的网友都关注于“挺孙”,"反炒作", 而没有从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

从广大网友的评价可以看出,决大多数人都认为张海清错误地理解了什么是"捐助". 把从孙俪母女得到生活费和学费看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不适当地开口要更多的钱.邱朝举认为"张、S之间其实不存在真正的“恩怨情仇”,只是缺乏沟通的将误会而已。他们之间谁都没有错,但为什么谁都没有错的结果是彼此之间成为了路人?这是当初他们之间谁都没想到的结果。"

从网上能看到的主要材料就是邱朝举的博克中的文章,这里,先假设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真实的.我个人的感觉问题的关键是"契约与管理".

中国人是习惯于人治的,总相信人的善良,相信别人会以和我们相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相信潜规则的作用. 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同的人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 对于同样的一件事,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光靠亲情,爱心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涉及到钱的利害关系, 就不是太适合了.形成契约形式的管理规则显得特别重要.

错误的种子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种下.

邱记者说:"上海那位女教师跟张海清自愿结成帮扶对子:一个发愤读书,一个解囊相助。女教师每月从上海给他寄来生活费,每学期给他寄来学费。为了方便二人之间联络,也为了减轻他的经济负担,她甚至给他寄来了长途电话卡。"

张海清说:"当从老师手里拿过邓阿姨寄给我500元捐款的那一刹那,我的双手在颤抖,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 邓阿姨还是耐心地跟我讲话并在电话中说要我努力学习,她和姐姐愿意承担我所有的学杂费用,直至我大学毕业,要我从今以后不要再担心学费了,一定帮我圆大学梦!接电话后的那晚我因兴奋彻夜失眠,根本无法相信上天会给我这样一个机遇!让我读大学!那晚我想了一晚上我的大学生活!后来阿姨多次在信件中写到帮助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到大学毕业,并要求我报考时考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去出人头地,我心中比较现实的大学理想也就从那时开始。这期间,SL姐姐也跟我通过电话,并鼓励我努力学习并给我寄来一些辅导资料,真的很感动她们的帮助!"

  

从事情的发展看,孙俪母女很可能真的说过要资助张海清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而张把这样的鼓励错误的当成了一种无条件的承诺.

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读书.因为他只是拿奖学金,在当地属于低收入阶层,所以他的小孩在上学,医疗保险等方面都得到一些优惠和减免.比如,在学校吃饭就是完全免费的.每年只需要递交一份简单的申请表. 但是这里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免费的期限只有一年,第二年必须重新申请.

2, 不管你的收入多低,并没有任何保证说,你的小孩肯定得到减免.(决定权在本区教育局食品部).

3, 对家庭收入情况必须如实填写.

4, 在申请中有规定, 如某一个月的收入比当前填写的相差了50美元以上,必须重新填写申请表.

我不知倒违反了3,4条会有什么后果,是不是会因欺骗罪坐牢?

张海清得到钱的时候,并没有同时签署一份契约. 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捐款的支配权在他自己,而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 如邱记者说的:"(邓老师)她把张海清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呵护、安慰、鼓励,凡是她在电话里说不清楚的或者她鞭长莫及解决不了的,就打电话给我,详细述说情况,希望我出面帮忙。" 这有些过了. 张海清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觉得: 这钱好拿.老太太好对付,只要一叫苦就有帮助.

其实捐助人不应该对被捐助人的生活介入得太多,捐助不是领养.

应该向被捐助人强化这样的概念:

1,捐助人有权随时停止捐助.

2,捐助人有权了解和规定捐款的使用细节.被捐款人有义务定期如实汇报.

3,捐款人有权了解被捐助人的学习,生活,特别是财政情况.被捐款人有义务定期如实汇报.

4,还有很多人也需要帮助,而钱是有限的.

而捐款人也需要注意:

1, 钱,物不要给得太多, 不要试图给他塑造一个全新的环境. 你要做的只是给他一个机会. 让他能和别的同学平等的竞争.

2, 不要期望太高. 家贫,努力并不是学习好,改变命运的充分条件.

3, 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邱记者在电视片《希望在山区》(9)巫溪篇说张海清是"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山区学生", "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贫寒的家境得到高中老师的同情,给他减免了部分学费,但是每个月的生活费又成了问题。" "班主任欧老师不仅时常接济他的生活,还找到学校门前一家小食店的老板, 为张海清找到一个打小工的机会,这样,他每天在课余时间来这里干一些理菜、洗碗之类的杂活,虽然没有工资,但是一日三餐终于有了着落。  食店经营者 史绍翠:反正我们这里也需要这种人,让他在这里做点小活路,帮忙洗点碗哪,刮点洋芋皮呀等等,就是说,供他三顿饭,供他一日三餐。  班主任 欧远见:这样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能够潜心学习。"

从这一段描述看,张海清的学业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处于绝境之中.如果没有外界的介入,他很有可能能够完成高中学习.可能会辛苦一些,但是是靠自己的劳动努力.这应该是正道.

但是,这一切都因为电视报道而改变了.

我猜测当金老师和孙俪母女决定资助张海清的时候, 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介入.有相当多的具体问题可能没有处理好.

比如: 张海清需不需要资助? 有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

如果认定张海清需要资助, 应该资助多少? 资助哪几个方面? (对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只资助学杂费和能解决温饱的生活费).

如果学校已经减免了张海清的学杂费,资助人是否还应该承担这一部分的费用?

如何避免一个人同时接受多方资助? (这个可能只能通过专业机构统一账号来完成)

资助款项应该如何管理,如何发放? (应该有专业机构管理,学杂费直接交给学校,张海清只需定期领取生活费. 张海清说:"从老师手里拿过邓阿姨寄给我500元捐款...", 说明这个环节可能处理得不好).

我的猜测是:由于有多方的捐助,张海清一个月有相当的一笔钱可以自由支配.远超过捐助者的本意. 但是因为缺乏统一管理,捐助者们是不完全知情的. 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张的过错. 但是如果这是事实的话, 这钱对人的扭曲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以前拼死拼活也挣不了几个钱. 现在,只需要维系好和捐助者和老师,记者的关系就行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尽一切可能将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在捐助者面前,尽可能地加强和他们的联系,希望能得到他们更多的帮助(不光是钱). 特别是长期的帮助. 同时,尽量搞好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关系. 自己赚钱养活自己? 有这个必要吗?自己挣了钱,捐款是不是就没了? 捐款拿到的钱,能拿到手的,就是我的!

这就和贪污腐败一样,西方国家的贪污腐败少一些,并不是因为人的道德水平高,而是因为有制度的约束和监督.

中国人常说:救人就到底,送佛送到西. 总希望能够功德圆满.在捐资助学的问题上,其实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应该还是:救急不救贫.

捐助应该是一个短期行为.高二的张海清当初符合资助标准,并不等于他第二年,第三年还是符合条件. 环境在变化,人也在变化. 完全有可能他原来家境贫寒,后来有所改善. 原来品学兼优, 后来有了改变,不再适合进一步学习.

以结对子的方式,使得捐助长期化,人性化,而不是强调时效性,规则性是捐助失败的主要原因. 接对子表面上降低了成本,因为没有契约和管理监督, 很容易出岔子.

过多的关爱和资助可能把人领入一个与他的实际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位完全不符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很容易被扭曲. 张海清就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

一方面,张海清是一个基本完全靠资助的穷学生,另一方面,捐助又以一种变相的形式阻止他自强自立.

作为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我们可以从道德上要求张海清比一般同学更艰苦朴素, 可是另外一个方面,他又有足够满足自己不低于一般同学的生活水平的钱可供自由支配.

在张海清一边,他陷入了一个困境. 他如果勤工俭学,收入反而可能减少. 如果省吃俭用,拿着钱不花,有违捐赠者的本意,也违背人的本性. 那么,他一个月应该花多少,300, 400 还是500,600?

张海清并不是到了上海才面临这些问题的. 只是在巫溪的时候,捐款人太远, 矛盾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一个人,抵挡不住金钱和物质的巨大诱惑,其实很正常.读一读张海清以前挣钱的艰难,也许你会同意这一点.

一开始问题可能还不大, 可是久而久之,我们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

毕竟道德从来没有底线, 一个人就这样改变了。

孙俪母女鼓励张海清上大学,并承担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 这本意是好的,但是否妥当,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张海清高中毕业以后就已经成人.应该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他家庭困难,赚钱养家也许是最现实的第一选择. 如果真的想读书,也可以缓几年再读. 直接上大学意味着对捐资的继续依赖. 上大学也不是成材的唯一途径.

就是上大学,也应该鼓励他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价廉物美的院校,不应该片面追求北京上海.

大学有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还可以勤工俭学,用捐款支付全部学费和生活费不利于奖勤罚懒.

买相机,手机都是不必要的.

我决没有指责金老师或孙俪母女的意思.她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了.值得我们学习.有一些东西是现在社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需要我们共同来改变.

从外国的情况看,建立非营利性的专业慈善机构是必须的. 只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关键词(Tags): #捐助#孙俪#道德#规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