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哈军工曾经的岁月之一 -- 大驿土猴

共:💬199 🌺78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哈军工曾经的岁月十八

抱歉抱歉!土猴近来胆囊炎发作,反复难愈,耽误了填坑大事,劳大家久候,实在不好意思!

哈军工曾经的岁月十八

预科第二学期刚开学不久,就出了件大事:苏联顾问团的团长瓦•依•奥列霍夫中将突然在1957年3月27日晚上去世了,据说是死在红军街33号他宿舍的办公室里。当时苏联顾问们都住在红军街7号的大和旅社,只有奥列霍夫和他的夫人奥列霍娃住在33号——喇嘛台东南侧的一栋独立小洋楼里,有整套的服务、警卫人员和保健医生。当天晚上奥列霍夫与刘居英副院长在大和旅社研究确定了29日出发视察第一期学员在各地实习锻炼情况的计划路线,回到宿舍后觉得有些疲劳,可老头是个闲不住的人,见没到休息时间就摆开棋盘,叫人来下盘国际象棋,下着下着就见老爷子靠在沙发上闭目不动了……奥列霍夫一直患有心脏病,在中国工作期间还曾经专门到北京的东郊民巷特诊医院住院治疗过,他逝世后遗体经哈医大的专家作了病理解剖最终确定的死因就是心脏病突发。本来他的聘期是53年4月到56年4月,但是为了有始有终地跟完一个教学周期,他接受了陈赓院长的挽留,打算看到哈军工的第一期学员毕业之后再启程回国,没想到就这样客死异乡,终年仅54岁。

奥列霍夫是哈军工的缔造者之一,是筑就这所传奇军校辉煌岁月的奠基人和规划师。他生于1902年12月28日。传说他1917年年仅15岁就参加了俄国十月革命,曾参与攻打冬宫,且时任连长,不过这一说法不大可信。据他的翻译锻钢回忆,奥列霍夫从未说过他参加过十月革命,倒是苏联顾问团的副团长叶果洛夫上校资格老、年龄大,也参加过十月革命,攻打冬宫一事可能是张冠李戴了。1927年奥列霍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33年考入苏联空军的最高学府——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学习,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少将曾与之为同学校友。奥列霍夫多才多艺,数学极好,尤擅绘画,在校期间他不但因为学习成绩突出成为该校的优秀学员,而且还担任了年级的学习排长和党支部书记,掌管着好几个学员班,表现出了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并且由于严于律己、能够一丝不苟地执行军事条令,多次以中队长或者大队长的身份代表学院参加了莫斯科红场阅兵式。1938年毕业后他进入苏共中央委员会工作,卫国战争时期调到空军,因优异的工作业绩屡获提升,1942年被任命为苏联空军干部部部长,1949年担任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在其任上接到了组织顾问团赴中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他一生中曾获过两枚列宁勋章、三枚战斗红旗勋章、一枚二级库图佐夫勋章,功勋卓著。

对哈军工这所曾辉煌至极的军校来说,自孕育到成长之初的每个历程无不浸透着以奥列霍夫为代表的苏联顾问们的心血。早在1952年7月8日以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四人专家组就应周恩来总理向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请求来到中国,对总参谋部提出的建立军事工程学院的初步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在之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奥列霍夫带着专家组在陈赓和徐立行的陪同下,对大江南北的武汉、南京、上海、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不但选定了哈尔滨作为建院的地点,更对我国、我军的技术力量状况作出了准确的评估,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院方案,可以说是奥列霍夫为哈军工的筹建亲手划定了框架。

1953年四月下旬,奥列霍夫带着专为哈军工组建的第一批共11人的专家顾问团到达北京。在朱德元帅接见和宴请奥列霍夫一行的时候,陈赓趁机拉来各军兵种司令员和军委总顾问们作陪,之后乘热打铁,让两伙人凑在一起研究确定部队迫切需要而学院在起步阶段有能力设置的各个专业科目,陈大将自己则匆匆赶往哈尔滨给苏联顾问们打前站,亲自为他们安排住处。正是陈院长这种甘于服务、礼下于人的态度和待人宽厚却律己甚严,做事通达权变又不惜亲力亲为的作风赢得了奥列霍夫的友谊和尊重,为两人之后数年亲密无间的通力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月13日苏联顾问团抵达哈尔滨。下车伊始,奥列霍夫即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这老头干起活来周到细致、严肃认真,而且喜欢不分巨细事必躬亲,当天听过情况介绍之后,立刻就要实地考察,整个校园的施工现场都转了一遍,尘土飞扬中陈院长陪着在手脚架上爬上爬下,俩人都有心脏病,陈大将左腿还有旧伤,这一趟走完都累得够呛,但是陈赓挺高兴,看得出来奥列霍夫是真心实意来做事的,一下感觉到办学校有依靠了。

筹办如此规模的军事工程学院,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要怎么办?该如何办?从院长往下数,基本上都是两眼一摸黑,所以对奥列霍夫这帮“明白人”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哈军工五个系,每个系主任身边都安排了一个苏联顾问随时指导,陈赓更是只要在学院就尽可能地多与奥列霍夫泡在一起,对奥列霍夫提出的建议和要求,都是尽量的照办,只要不涉及原则大事小情几乎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比如王字楼大门口原有一个砖砌的和平鸽,奥列霍夫觉得军人要时刻准备战争不应有和平思想,于是改建为花坛。水塔上原有四个五米高的八一五角星,到了晚上电灯一亮颇有些现在标志性建筑的炫目效果,奥列霍夫觉得这样只会给敌人指示目标,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于是立即拆除。小事如此,大事也是这样。学院里搜遍全国聚集起来的技术人员师资力量,如何定职定岗怎么调配单位,都要首先晋见奥列霍夫,经他面谈后给出分配意见,之后再由陈院长批示干部部执行。要什么人干什么事基本上奥列霍夫一言可定,可见对其倚重之深。

而难能可贵的是,奥列霍夫不但没有因此而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反而更加兢兢业业,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中国人着想,真正做到了无私忘我,只以打造高标准的军事工程院校为己任,而不大管政治风向、内外之别。就像55年苏联交还旅大军事基地并赠送所有的基地设施的时候,各军兵种都派出了自己的接收代表团。奥列霍夫特意找到他原来的学生苏军驻旅大的卫戍司令给哈军工的代表团开了参观介绍信,先期进入基地,系统地参观了坦克和装甲部队、机场和驻守的飞机、海岸炮和观察所、防原子的司令部指挥所、海军舰艇和军港设施……这样在接收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出手不空,于是捞到了许多可用于教学和训练的设备,得了个大实惠。更有意思的是,55年国庆之后,越南的军事代表团观摩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之后,来哈军工参观。带队的武元甲狮子大开口,看了演习就要求中国为越南装备一个装甲师,看了哈军工就要求军委也给越南援建这样一所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向奥列霍夫诉苦,奥列霍夫给他支着:“我院的教学过程尚未走完一个周期,不可能提供成套的教师、教材、设备及经验,根本不具备帮助越军筹建这样的学院的条件。越军可挑选干部来这里学习,我们办个留学生系好了!” 这就是日后哈军工成立留学生系的由来。据说越南学员到了哈军工就闹出了笑话:眼看着把所有的冬装都穿上了,可一个个还是吵吵冷,成天不是感冒就是拉稀。一开始以为他们不适应气候变化,后来才发现是因为不会穿衣服——不知道把秋衣塞到裤腰里扎起来,结果冷风顺着上衣下摆直钻进袒露的肚皮,不冷才怪。

奥列霍夫对哈军工最大的贡献在于组织制定了学院的《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令》,这是规范学院教学规程和教学秩序的宪法性质的文件,有了这个基础条令,各专业的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教学日程设置、各项实验和实验室的准备甚至学员的训练和实习内容等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够提上日程有序地展开。这一文件不仅为哈军工井然有序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更成为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军事工程和技术指挥院校正规化管理的标准。据星散各地的军工校友回忆,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军各技术院校的教学规范还都是模仿这个条令制定的,可惜比照哈军工的标准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降低和简化,可见奥列霍夫当时所制定的条令要求之高、规定之严、执行之难。仅以一事为例:为了解决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条令中制定了试讲制度:各位教员正式上课前要先给系领导、苏联顾问和教授会的同事把授课内容讲一遍,要求作到内容充实、条理分明、态度严谨、言语规范、吐字清晰、板书工整,在对每个人的授课方式反复比较琢磨之后群策群力把每节课的内容都制定出标准授课方式,然后人人过关,按最终讲授标准训练达标。这样操练出来的教员们,个个板书整齐漂亮、语言凝练准确,每节课都是紧凑充实、内容详尽,老师们从走上讲台开讲到讲完之后下课,全都可以作到一分钟不差、一句废话没有!这一制度不但在短短的五年之内为哈军工培养出了两千四百多名课堂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员,而且围绕着教学大纲编制出了各个专业的完整标准的课堂教案,为哈军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试讲制度在苏联顾问团撤离之后就被放弃了,在此之后这种可以快速有效的提高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再也没有在中国的高校中实行过。

哈军工的苏联顾问团人数最多时有84人,专家们的聘期一般为两年,先后有一百六十多位苏联顾问在哈军工工作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象奥列霍夫一样全无功利之心,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地帮助和指导中国人迅速、系统地掌握了各军兵种军事工程和技术指挥的各项专业知识,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启蒙师。他们之中为建设哈军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并不止奥列霍夫一人,象顾问团的副团长叶果洛夫上校,也是到哈军工工作的第一批苏联专家之一,为军工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学院的各类教学文件及制度规定,也是大多出自其手。在56年春他因长期发烧不退到哈医大做全面体检查,查出胃癌已到晚期,即便如此他还是先安排好工作交接之后才匆匆回国治疗,结果六月中旬到达莫斯科,当月25日就逝世了!那一年他的女儿才9岁……即便中苏之间是是非非、恩怨纠葛掺杂不清,但是仅以哈军工而论,苏联专家们的深情厚谊和卓越的贡献是我们如何表示感谢都不为过的。

奥列霍夫逝世后,3月28日军工学院在礼堂南侧的舞厅设置了灵堂,满墙的挽联通天立地,沿着墙脚摆满了花圈,许多花圈都是金属制作的。军委派副总长李达上将来学院,代表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参加了祭典并敬献了花圈。奥列霍夫的遗体安放在鲜花丛中,学院全体干部、教师、学员装具整齐分别结队向遗体告别。

29日,凌晨三点半全院人员集合,步行赶赴飞机场参加奥列霍夫的追悼会。哈军工车队虽说有大小车辆两百多台,可算是整个哈尔滨拥有汽车最多的单位了,但是面对这种全院一万多人一齐出动的情况,还是无能为力,充其量只能保证重要人物和老专家、教授的用车了。七点钟,所有人员全部到达飞机场,在停机坪上列队,军乐队奏哀乐,追悼会开始。国防部代表团团长李达上将致悼词,刘居英副院长、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领导、苏联大使和专家顾问团的代表先后致词,对奥列霍夫的一生和建设哈军工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时,陈赓院长正在南京检查工作,没来得及赶到送奥列霍夫最后一程。追悼会后,奥列霍夫的夫人奥列霍娃伴随棺椁登上苏联来接灵柩的专机,在全院师生的注目下腾空而起,绕场一周后直飞西北苏联的赤塔市,之后转机飞莫斯科。

奥列霍夫的夫人原是位幼儿教师,与奥列霍夫相依相伴38年,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他们二人育有一子一女,57年奥列霍夫去世时女儿年满二十,儿子十四岁。由于奥列霍夫夫妇长期在中国工作,儿女不在身边,难以照管周到,结果女儿大学尚未毕业就结婚当了妈妈,不久离婚,再未嫁人,目前同女儿女婿一起住在莫斯科。他们的儿子也在莫斯科生活,在一家研究所工作,据他回忆,奥列霍娃一直十分怀念在中国的日子,经常念叨在北京陪奥列霍夫住院时,陈赓院长非常关心她,又是让哈军工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刘有光少将代为请吃烤鸭,又是要翻译锻钢陪她观光名胜古迹!还常记起哈军工的人们,说刘居英副院长非常好客,曾在家中宴请过她;特别是最后离哈前,哈军工教育长李懋之少将特意带她到秋林公司买了许多礼品。在她在去世前,念念不忘的是陪奥列霍夫灵棺离哈之日,飞机起飞时回首见到哈军工全院上万师生浩大的人群,在冽冽北风中向飞机挥手告别的情景。

关键词(Tags): #哈军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