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十四、迁都 1:雄心抱负(下) -- 1001n

共:💬10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十四、迁都 1:雄心抱负(下)

 

  接1、抱负雄心(上)

  发句牢骚,文章字数限制太严,一篇老得剁成两截,发起来真难受也

  --------------比较朴素的分割线--------------

  前文里我们提过,大金是由完颜阿骨打创立的。而在这个创立过程中,完颜阿骨打在谋臣杨朴的建议下,处心积虑地谋求大辽的正式承认。为此他提出了十项要求,内容从国号、帝号到仪驾等各方面,均要求大辽允可。

  整个事情最后搞砸了,加上这时恰好大宋派来使臣,要求联合攻辽,结果金宋签订了著名的“海上之盟”,由此敲响了大辽的丧钟。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提出十项册封要求的大金,当时还处于“要求更强大的辽帝国认可自己立国”的状态;所谓“中国”,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

  很快,金辽冲突情势变得一边倒。完颜阿骨打志气倍增,对皇储完颜杲下诏说:

    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故命汝率大军以行讨伐。

  这是大金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发出“中外一统”的号令。但是,这个“中”,还不是“中国”,也并非指代“大宋”;所谓的“中外”,其实是女真民族眼前那片有辽有金的世界,并未包括中原。

  到了金太宗时代,情况也差不多。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六所引《南归录》中的记载,当时大宋派沈琯出使大金,和金太宗谈及燕云地盘,又说到如今大宋人心稳定,但若真的发生动乱,“必有英雄起”。金太宗的回答挺气人,跟前面我们提到的那次大辽回复大宋的话,实在是伯仲之间:

    你中国自相杀,干我甚事?

  “你中国”三个字,已经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大金此时的自我定位。

  然后,皇帝换成了金熙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事情渐渐发生了变化。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六引述《金虏节要》所说,少年时期的金熙宗,得到汉族儒生的教导,“虽不能明经博古”,却也“稍解赋诗”——当然,以我们前文对金熙宗的介绍,《金虏节要》实在是低估他的汉化水准了。而这位爱好“烹茶焚香,奕棋战象”,“徒失女真之本态耳”的金熙宗,对那些顽固坚持女真传统观念的“旧大功臣”极不欣赏,直斥为“无知夷狄也”;反过来,人家也觉得金熙宗“宛然一汉家少年子也”。

  值得注意的是,“夷狄”在这里,变成了金熙宗所藐视的那些守旧女真贵族的代名词。显然,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大金的最高统治者,已经不再承认自己是尚未开化的“夷狄”了。

  ——而“夷狄”一向是与“华夏”相对应的,不承认自己是“夷狄”,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随着汉化速度的加快、汉化程度的加深,当然,也伴随着对宋用兵的节节胜利,席卷大金上下的新思潮终于到来了:整个女真民族越来越不认可自己“夷狄”的身份,而开始谋求更堂堂正正的地位。

  这个质变,终于在完颜亮时代发生了。

  前文我们提到,完颜亮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汉文化教育。而在《大金国志》中提到,完颜亮不仅汉学功底深厚,而且“嗜习经史”,完全是典型的汉族读书人的爱好。在回过头来面对文明开化程度较低的大金时,他的心理自然倾向于更加先进的“中国”,毫不奇怪地“渐染中国之风”;即便登基后,仍然“见江南衣冠文物朝仪位著而慕之”。

  尽管仍然是羡慕,但是完颜亮此时已经渐渐产生了更具野心的想法,那就是统一天下,自为正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统一天下”对一个新勃兴的政权来说,不过是个顺理成章的自然想法;而关键就在后面的“自为正统”,这可就完全不是大金过去的思路了。

  换言之,就是以大金为正朔,不再承认大宋——这时候是南宋——为毫无疑义的“中国”正朔。

  无论他这么做是“狼子野心”,还是“雄心勃勃”,对于大金、对于女真民族的进化而言,都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

  他对我们前文提到过的耨碗温敦思忠说过:

    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以为正统。

  他也说过:

    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

  (注:以上两处,分别见于《金史》卷八十四和卷一百二十九。)

  至于前文提到的涉及《论语》的那个故事,在完颜亮时代也有了新的答复。我们还记得,辽道宗听到侍臣读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时,曾经这么回答:

    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

  同样的一段书让完颜亮读到时,味道就变了:

    朕每读鲁论,至于“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朕窃恶之。岂非渠(似通“其”)以南北之区分、同类之比周,而贵彼贱我也!

  (注:本句引自《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二所引张棣著《正隆事迹记》。)

  如果以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人和人应该是平等的,至少理论上讲“应该”是平等的。即便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也多是因为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造成的个体差异。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被周遭瞧不起,并不是你自己的言行有什么问题,而仅仅因为你是或不是某族人——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正、太莫名其妙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完颜亮对“贵彼贱我”现象的高度敏感,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应激反应。虽然,没有谁能指望他喊出诸如“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之类更加激进、甚至与至尊皇权直接抵触的口号;虽然,他身为女真族,因为感受到歧视才有如此言论;……尽管如此,也不能抵消他的“华夷平等”观念的正确性。

  顺便提一句,这个“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争论极多,焦点就在“不如”二字该怎么解释。朱熹说,这个“不如”意思是“不象”;更多人说,“不如”就是“不及”。结果,根据南辕北辙的两种解释,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是不是瞧不上“夷狄”,争到现在都很难有个定论——不过,至少完颜亮对此的理解与朱熹不同,他肯定是理解为“不及”了。

  说来不奇怪的是,少数民族君主,对这个问题往往相当敏感。前有辽道宗,中有完颜亮,后则有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就愤怒地写下了以下文字:

    且逆贼吕留良等,以夷狄比于禽兽,未知上天厌弃内地无有德者,方眷命我外夷为内地主,若据逆贼等论,是中国之人皆禽兽之不若矣。

  在同一书中,他又引用韩愈的话说,

    且圣人之在诸夏,犹谓夷狄为有君,况为我朝之人,亲被教泽,食德服畴,而可为无父无君之论乎?韩愈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

  这些言论,姑且只引述在这里供大家参考,是非对错咱们都不争论——是啊,“夷狄”/“华夏”,“正统”/“正朔”这些问题,争论了千年也没有一个定论,可见双方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想要个所谓“绝对正确的答案”,又谈何容易?

  为此,后人打了无数的笔仗;可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依然还是那样永远地停留在史册上,未见得就因此稍有变化——既然这场架打了千年都很难说谁输谁赢,我们又何必再往老套里钻,非去以一己之见去判定孰是孰非呢?

  更何况,民族、国家这些概念,早已经天翻地覆不同当年了;而在不同的语境下,争论又怎么能不出偏差呢?

  所以,我们还是不加评论,继续来看完颜亮吧。在前述《正隆事迹记》中,又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完颜亮读《晋书》,当看到《苻坚传》时,不禁“废卷失声”地长叹:

    (苻坚)雄伟如此,秉史笔者不得正统《帝纪》归之,而《列传》第之,悲夫!

  前秦宣昭帝苻坚,是皇帝,而非大臣;是氐族,而非汉族。可仅仅因为无法选择的“民族出身”问题,史官就不将这位货真价实的皇帝列入《本纪》,兔死狐悲之余,完颜亮又怎么会不痛心!

  强烈反感“贵彼贱我”的完颜亮,很快就用他自己的行动开始了一轮新的反弹;当然,那正是“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我们很快能够看到,无论是目前的迁都,还是稍后的伐宋,实际上都被这个雄伟抱负支配着。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完颜亮概念中的“统一”,绝不仅仅是半途而废的“伐宋”而已;具体情况,我们将在《完颜亮的一生【下】》里做详细的阐述。

  那么,我们还是继续讲迁都吧。行文至此,迁都的第一个问题,也即“为什么迁”,其实已经回答了一小半了。

  而这一小半的答案很短,只有七个字:

  他要“居天下之正”!

 

关键词(Tags): #完颜亮#金朝#金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