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 -- feihuang

共:💬7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 5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打响。两天后,肯尼迪政府因古巴导弹问题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面对全面战争的风险,赫鲁晓夫认为最好还是同中国站在一起。25日,苏共《真理报》在头版刊登文章说,“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遗产,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过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它是被强加给中印人民的。”文章不仅没提原来的中立立场,而且还指责印度受帝国主义的唆使,挑起武装冲突。文章表示,“在反对帝国主义阴谋的斗争中,苏联完全站在兄弟般的伟大中国的一边。”苏联的变化使印度非常不安,但是新德里很快就知道,苏联发表这一“坏文章”的原因是“古巴导弹危机造成的形势和战争威胁”(注:S.Nihal Singh ,The Yogi and the Bear ,Story of Indo-Soviet Relations,Maryland:T he Riverdale Company,1986,pp.29—31.)。

在要求美英提供军事援助的同时,印度也将这一决定通知了苏联。29日,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尼赫鲁如释重负。他告诉加尔布雷思说,苏联对印度寻求西方军事援助的行动表示理解,但苏方要求印度不要同美国形成军事同盟关系。而且,苏联稍后还会向印度提供武器。所以印度要尽可能避免刺激苏联。加尔布雷思表示理解印度的立场,他说美国并不要求印度成为西方盟国。10月31日,加尔布雷思会见印度新任驻苏大使T.N.考尔(T.N.Kaul),考尔说在摊牌的情况下,苏联一定会支持中国,现在印度能做得最好的事就是确保苏联维持一定程度的中立,或许这还能维持苏联对印的经济援助。考尔问道:美国现在是否继续支持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加尔布雷思立即向他做了保证(注:FRUS,1961—1963,vol.19,pp.351,365;R.Hilsman ,To Move a Nation,p.331;J.K.Galb rai th ,Ambassador‘s Journal,pp.387—388,394.)。

尼赫鲁需要西方的军事援助,但也要保住不结盟政策这块招牌,而苏联的支持是他达到目的的先决条件。11月2日,印度外交部秘书长R.K.尼赫鲁(R.K.Nehru )对苏联驻印大使说,尼赫鲁指令他转交一封致赫鲁晓夫的信,并同大使进行谈话。R.K.尼赫鲁说,中印边界战争的发生是中共“左派教条主义基本战略的一部分”,中共左派的目的是要证明,“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印度必定要加入西方集团中去”,“他们正以行动竭力迫使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使它被纳入西方集团。”这位秘书长还说,他确信中国的行动是中苏意识形态争论的延续,中共“正在把主要打击目标指向苏联及其外交政策原则”。而印度是高度评价这些原则的(注:“New East-Bloc Documents on the Sino-Indian Conflict ,1959&1962,”ed.by James G.Hershberg ,in New East-Bloc Evidence on the Cold War in the ThirdWorld and th e Collapse of Détente in the 1970s,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Project Bulleti n ,Winter 1996/1997,p.264.)。这番话表明,印度竭力要扩大中苏分裂,以确保它继续得到苏联支持。

印度的期望没有落空。古巴导弹危机刚一收场,赫鲁晓夫就觉得可以抛弃中国了。11月5日,《真理报》重新表示,苏联在中印冲突问题上持中立立场。11月17日,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司的希尔斯曼在分析中说,苏联“可能被迫要在对中国履行作为军事同盟及共产主义伙伴国家的义务,以及它殷勤培育的同印度的联系中进行选择”。苏联希望尽可能保持中立并让双方谈判。但是只要这场冲突持续下去,莫斯科可能就无法逃避这种困境,“这一冲突持续越长,它对中苏关系的分裂性影响就越持久、越强烈。”(注:S.Nihal Singh ,TheYogi and the Bear ,p.31.)

在肯尼迪政府中,国务卿腊斯克对于援助印度较为消极。11月19日,他在同总统讨论中印危机时说,他怀疑印度以后会与中国进行谈判,双方可能达成某种“交易”。他认为,美国应该让英国在援印问题上起主要作用,“我们越是站到前面去,我们就越是把莫斯科推向北京。”(注:FRUS,1961—1963,vol.19,p.396.McMahon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p.287.)腊斯克相信,中国在印度的目标是有限的,但中印冲突是美国使中苏分裂深化的天赐良机。

23日,哈里曼在新德里对尼赫鲁说,美国并不打算要印度加入西方军事联盟。如果可能,对印度来说,最好是保持与苏联的良好关系。哈里曼回国后向肯尼迪汇报说,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会发生相当程度的、实质性的、在方式上有利于美国的变化。但美不应谋求印度与美国或西方建立形式上的总体联系。西方形式上的保证可能破坏印度实质性的努力,并且可能迫使它断绝与苏联的关系,“致使苏联与红色中国更为接近”(注:R.Hilsman ,To Move aNation,pp.332,325;FRUS,1961—1963,vol.19,pp.417,426—427.)。显然,美国对印政策出现了矛盾。

11月30日,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提出了题为“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文件,这份文件说,美国要努力避免采取“或是会减少目前及将来对中国的压力,或是会迫使中国与苏联回到密切联系中去”的行动。这一观点很快就成为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目标。12月美国决定,不再阻挠印度采购苏联米格飞机。在反驳英国的不同意见时,加尔布雷思说,莫斯科希望避免长期夹在中印之间,而米格机是让苏联继续挂在印度的鱼钩(注:FRUS,1961—1963,vol.22,pp.325,437,456.)。印度购买米格机似乎已成为符合西方利益的行动,考虑到几个月前美国还拼命反对此事,这一变化极具讽刺意义。

1963年5月,腊斯克在访印后报告说,尼赫鲁将坚持不结盟政策,“这是为了在反对中国时得到苏联的帮助。如果这样做失败的话,他就会同中国讲和。”(注:FRUS,1961—1963,vol.19,p.577.)就美苏竞争而言,肯尼迪政府自然不愿看到苏联在新德里的影响扩大,但为了达到分裂中苏这一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美国不得不接受这种扩大作为代价。然而,在苏印关系发展的前提下,美国指望印度会接受它的冷战战略是不现实的,甚至在逻辑上也是混乱的。有了苏联的支持,印度不仅可以长期与中国对抗,还可以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做让步,同时避免对西方武器的依赖,并为自己的利益而不加入西方同盟体系。

美国的对外政策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1963年5月,中央情报局局长麦考恩(John McCone )在谈到美国在南亚的目标时说:如果印度同中国联合,美国就不会有“自由的南亚”。“我们的利益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次大陆,我们将利用能帮助我们推进这个目标的国家。”麦考恩说,美国虽然不能解决印巴矛盾,但也不能让那些“自称中立的人完全落入共产党的阵营”(注:FRUS,1961—1963,vol.19,p.480.)。麦考恩的话表明,美国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是要利用印度进行冷战,而不是被印度利用为它拓展疆界。

肯尼迪的南亚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此后美国在南亚的影响却走了下坡路。英国的政策是阻碍美国实现其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原来对印度的中立主义政策相当宽容,而麦克米伦在拿骚的态度却很苛刻。英国很清楚,印巴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却坚持以此为长期军援的条件。这表明,财力拮据的英国根本不愿为武装印度掏钱。科默尔的小组委员会曾经认为:英国不愿承担过多义务的原因是,“它不想做任何要付大代价的事”。其实,美国也不愿意花钱帮助印度实现军事现代化(注:FRUS,1961—1963,vol.19,pp.435,453—456.)。

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是复杂的,不仅印巴关系对这一地区的战略形势有着重大影响,中巴关系、印苏关系、中苏关系也对局势产生着互动影响。中国很快打赢战争,很克制地结束冲突,在关键时刻与巴基斯坦解决边界问题,这些行动都大大压缩了美国的政策空间。这一时期肯尼迪政府开始关注中苏分裂,防止中苏关系的修复被认为是最优先的目标。为此,美国不得不改变策略,容忍苏印关系的发展。然而这种变化同肯尼迪政府的南亚战略目标存在着矛盾。印度虽然没有同中国联合,但它同苏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美国虽然卷入很深,但它对事态发展的结果、对南亚地区的战略形势却没有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影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蔡佳禾,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