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十八亩误导当年农村生活状况的情况 -- 嘎嘎

共:💬15 🌺1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答。

其一,十八亩以皖南为例,似乎几十年前当地农村就已经达到了小康。姑且认为他所说的那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子存在,那它能多大程度上反应当年农村的艰难困苦?而且最最不幸的是,十八亩引用了皖南。皖南!纯属自撞枪口啊!外婆一直念叨著要回老家看看,79年大舅和他一起去了,前后近两个月。回来后外婆形容枯槁,衣衫破烂,一字不提老家的事。其具体场面我就不描述了,各位请看“军歌嘹亮”里高大山老婆回老家那一幕。我妈偷偷问大舅,也只有一个字“穷!”。不过昨天他回忆穷到何等程度呢?“没吃没穿,房子烂”,还有就是“人很贪”。而外婆这近三

十年从来没提过她的娘家。

哎哟,你还是个地域歧视者啊,皖南穷山区,被您定案啦,祝贺您呐!有个工有个农,孩子少(两个),当时小日子是不错D,随你怎么说啦,这是事实。可多数人家并不都有个“工”的,读者这点还是明白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不正显露无疑?

对四川么,我一直喜欢,天府之国么,除了跟着吃麻辣,近来还有女孩儿漂亮,养眼、出名。四川人口过亿,在瞧不起穷人的当中,出个把吹牛家,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其二,农村发展“副业”种中药材,纯粹是以量取胜。起初大队还种金银花,杜仲和药枳子,但只有块茎类中药材才能赚钱,主要是产量高。所以生产队把靠近山坡的不太长庄稼的土地用于种沙参秸梗芍药,尤以芍药为主,每年能卖600多斤(干重),但这能挣个几十块钱呢?而我记忆中以杏仁最贵,半书包杏仁(大概干重5斤)可卖2块左右,一书包干橘子皮能卖四角左右。而我曾卖过收集近三个月的龙胆草,干重20几斤(未干之前至少得120几斤),卖得一块左右。十八亩说收集当地特产中药材,哪个特产的中药材能卖N多钱?除非如你最开始提到的“人参”,可这玩意儿,安徽,它产么?所以“包产到户”大力发展农村“副业”时,除了有人在院坝边上不占地方的地儿种几棵杜仲,再也没有人种芍药之类的。

(为了避免误当事儿说,先声明我们那儿不出人参)。
只要你还提人参,那么这个问题的其余部分,我也不回答了,呵呵,读者知道谁无理取闹D。

其三,关于工资的问题,我父亲的同事们也回忆不起当初规定的到底是多少,但只能拿17块多,而且好几年没涨过一分钱。至于由财政局分发工资是否就是因为他们属“地方干部”(老实说,老师们从来就没认为他们是啥“干部”)不得知,但后来在85年的时候象征性地补发过400块钱(相当于两头半肥猪)。而且本地的工资水平一直明显低于各位给出的“标准”。我父亲他们的工资似乎在100块这个坎上翻过去后,涨得飞快,现在退休工资都有800多元,而本地平均工资水平才在200到300之间。

第N次称赞您有勇气承认自己搞错了,别人对17块/月工资有疑问合情合理。不是别人把他们当干部没有,而是别人把他们当老师(来给工资)了没有?

其四,关于工会,父亲回忆说工会在文革中遭到破坏解散,是老邓还是老西上台后才恢复的,有哪位高人可以提供详细的背景?而十八亩在这里提供的是哪个时期的工会?此外,银行问题,文革期间农村哪来的银行?嗯?还把钱存到银行去!你这明显就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么,缺乏基本概念。

信用社。存银行、存信用社,关键字是“存”。离开农村很久了,“银行”会脱口而出,有什么奇怪的?先前编了“从17块/月工资,还要扣除2块工会费”的煽情故事,又来句“工会在文革中遭到破坏解散”,什么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啊?瞧。

最后,我一再强调我只想提供自己的经历,让我们看看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而不对那段非常时期定调(我算个啥呀:))))。而且你也能看出我一直以新中国建立之后,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等骄傲不已。但我也认为国家应该从宏观上制定政策,让每家每户过上幸福的日子。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整个机体才有活力,而显然当年

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回顾缺失才能避开将来重犯,难道这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么?至于“包产到户”后,农村政策是否就完美了呢?不是,而且也有很大的失误(等待整理),但“民以食为天”,至少这一政策彻底解决了肚皮的问题。我希望你这个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或者没有在那段非常时期生活过的人,不要为其唱赞歌。

我从不为集体化唱赞歌,批还来不及呢,我的ID就是单干典型,这个村子顶住了集体化,了不起。农村集体化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所以被改革了,但是那个年代就能被随意“捏来捏去”?

“地里的庄稼永远都是一副营养不良的症状,收获季节也很难有啥喜悦的心情”?这就显示出你根本不是农民,是宣传家,要是在文革期间,就很可能完全另一副嘴脸喽。

从56年合作化起,到82年全面包产到户,这20多年,农民是付出了艰巨劳动的,保证了人民解放军守卫国土的粮食等需要,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粮食等需要。地里庄稼永远一副营养不良的症状?这符合“要搞包产到户”的宣传,可不符合史实,虽然我拥护改革开放之一的包产到户。农民的辛勤劳动,庄稼也有长势喜人的时候,也有“比去年收成又高了”带来的喜悦,凡自己付出了劳动,看到果实就一定是开心的,这就是农民,中国的农民。

你以为这20几年农民都在“象资本主义工厂的工人破坏机器以示反抗”那样,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天天磨洋工啊?农民的主体永远努力工作的,他们不喜欢“集体化”,可是劳动还是不会偷懒的。包产到户不仅使得农民更拼命劳动,还有良种、化肥、农药等等因素,才真正使得包产到户后,农业生产上去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