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立金洪海亮 -- 立金洪海亮

共:💬8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七老岭王姓的传说

来自中华王氏网:http://www.chinawang.org/index.htm

七 老 王 氏 岭 探 源

王廷亮

世事纷更几变迁,提航自此离家园。

支分海角谁无地?派到浔阳各有天。

七老岭前云漠漠,百年冢上草绵绵。

何为一雁顶风渡,再设裳衣拜祖先。

一首七老岭诗赞,描绘了明洪武2年(1369年)王氏兄弟七人自江左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为避倭寇侵扰外迁,至七老岭分手,从此天各一方、生离死别的悲壮情景。

有七老岭(七袄岭)传说的王氏,分布在鲁东南和苏北地区,主要有日照海曲王氏、五莲王氏、莒州王氏、胶南王氏、巴山王氏、前坡王氏及赣榆王氏等,人口逾20余万。

一、贵於秦 七老岭分支王氏曾有“贵於秦”之说,是因为战功卓著而族显的王翦及其子孙。王翦,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东乡人,其七世祖错是太子晋的八世孙,魏将军,六世祖坟为中大夫;五世祖渝官上将军;高祖息为司寇;曾祖恢封伊阳君;祖父亢、父视颐,均被召为中大夫,皆不就。王翦少时即喜兵战事,成年后为秦将军,曾于始皇十年(前236年)、十八年、十九年率军伐赵,迫赵王迁投降,始皇二十年收复燕国。同时,翦之子王贲率大军攻楚,取胜后回师攻魏,迫魏王投降。翦年迈时仍奉命率六十万大军南下攻楚,三番五次向始皇要田宅,即为后人所传“王翦之意不在田”的典故;其养精蓄锐、待机出击之法,成为兵法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的典范。翦共生六子:贲、戊、勇、刚、毅、乙。贲为秦将军、通武侯;贲子离,西汉时封武成侯;离二子;元、威,元官中议大夫,避秦乱迁琅琊,为琅琊王氏始祖。

二、隆于汉 “七老岭”分支王氏祖谱中有“隆于汉”的记载,是因为西汉时出了个右丞相安国侯王陵,陵公是有七老岭传说王氏之先祖。王陵是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战国末年,卒于西汉高宗后7年(前181年)。他是王翦叔父王蠋的后代。燕乐毅伐齐,将封以万户,蠋以“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而力辞,并自缢而死(墓在临淄愚公山)。蠋子匡遂徙沛郡,陵即匡之后裔。王陵、刘邦乃同乡,陵为沛县豪富,刘邦曾以王陵为兄。刘邦起义时,王陵也聚集乡党几千人起义,占领南阳,归附刘邦。项羽得知后,恼羞成怒,将王陵的母亲押至军中,威胁王陵。王母为使陵不背叛刘邦,自刎而死。惠帝六年(前189年),王陵任右丞相。二年后惠帝去世,吕后欲立自己的亲戚为王,王陵力劝,吕后不遂,怀恨在心,表面上重用他当太子的老师,实际上剥夺了他丞相的权力。王陵因此推说有病,拒不朝请,十年后在家中去世。王陵子忌,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嗣爵,一年后卒,谥曰哀;忌子游,汉孝文帝元年(前179年)嗣爵,景帝后三年(前141年)卒,谥曰终;游子辟方,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嗣爵,元狩二年(前121年)卒,谥曰安;辟方子定,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嗣爵,元鼎五年(前112年)因罪免。

三、迁徙当路 西汉末年,朝政越来越腐朽,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坎坷的王尊,看到政局不稳,便急流勇退,选中东海,隐居当路。王尊,原居徐州,后迁兰陵。少孤,十三岁为狱小吏,初元中(前46年)仕县令、后任东平相,因捕会南山群盗有功,迁光禄大夫,守京兆尹,因奸臣诬告被坐免为庶人,继补军中司马,司隶校尉,后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任东郡太守时间,曾游东海登云台,感慨而言:“跨海登州,游于东海,东有大山,西有环海,登崖观景,雅景可观,此仙山宝地,后世必出人杰”。后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16年)举家来到云台山,取 “当仕路”之意而定村名为当路村,并以“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为族训,尊王熙为当路始祖。王尊是王熙的七世孙,王尊为当路七世祖,“七老岭”分手时的七老为当路村的54世孙,三槐王氏15世孙。据此推算,日照海曲王氏始祖前失讳6世(七老后失讳5世)即应为当路60世,三槐王氏第21世,本人是海曲王氏14世孙(加失讳6世应为七老岭分支之20世),应为当路第73世,三槐王氏第34世。

四、盛于两晋 莒县高崮崖宣统四年(1912年)重修族谱序载:“忆王姓,系出兰陵,初在海州,继迁山左。”兰陵即为兰陵侯王肃世居地。东海郡为秦新设,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东汉末年之王朗乃一介儒生,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举为秀才,因替陶代写奏章而赏识于汉献帝,被任为会嵇(浙江绍兴)太守。其时天下大乱,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先后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官至司徒。其子王肃乃当世名儒,魏末官至将军,封兰陵侯。肃子八人中四人(恽、恂、虔、恺)“仕亦宦达,为后世所重”,女王元姬嫁晋文帝司马昭,为文明太后,生晋武帝司马炎等五子一女。西晋武帝乃东海王氏甥,不仅给帝舅诸人以高官厚禄,王恂官至车骑将军,被晋武帝称作“膀臂”,袭封兰陵侯;王虔官至尚书,别封安寿亭侯;王恺官至后将军,封山都县公,曾和石崇斗富。还追封王朗夫人杨氏为乡君、封王肃原配羊氏为平日靖君、继配夏候氏为荥阳乡君,媳郑、刘二氏为乡君,都有数百户乃至千户封邑。王虔子三人中(士文、康、隆),士文袭父爵,晋末官至右卫将军,南中郎将,镇许昌,“五胡乱华”时被匈奴人刘聪所杀。入东晋后,王隆一支始终官仕:王隆官至后将军,隆子景为大鸿胪,景子雅孝武帝时任太子少傅、尚书左仆射、居副相之位,雅子三人准之、协之、少卿分别为晋散骑侍郎、黄门郎、侍中,乃西晋以来又一黄金时期。

五、立堂三槐 当路59世孙、明万历武进士—王明鹤,曾任两广总兵征蛮将军卫,官居一品,征越南病死于任所,赐封天下将才第一,敕封到故里按一品大员安葬。王明鹤曾修三槐堂家谱铜谱一部(谱上盖有将军铜印)。当路建村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早于三槐堂立堂之北宋(960—1127年)近千年;另日照周围“七老岭”分支王氏后裔俱称为“三槐王”,且有东港龙泉官庄王氏世存书有“三槐堂”的红灯笼两只(毁于“文革”)和沂水前坡王氏家谱封面所印“三槐王”为证。当路村王氏称三槐王亦出当路,那为何不称当路王而谓三槐王,为何不用始之“太原王”之堂号而用千余年后始立的“三槐堂”。笔者认为,目前虽无史料可证,但二者关系肯定非常密切,或确有世系传承,或当路王氏虽早但未立堂号,或三槐王明时显赫等等。

六、分支“七老岭” 莒县东心河《王氏族谱》(壬辰年修,即1952年)载:“吾王氏,由周灵王太子晋封于王国而得姓,贵于秦,隆于汉,盛于两晋。惟我东海一支由汉王陵公之后人隐居云台山麓当路村,延至明洪武2年,迭经兵燹,不得安居,吾祖因避难外出,曾说同时有兄弟七人届日照县七老岭便行分手。”赣榆大兴庄《王氏族谱》序载:“始祖朐阳(即海州)当路村人也,洪武二年避倭寇之乱,兄弟同迁者七人”,莒北小河王《王氏族谱》跋载:“先世世居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于明洪武二年迁至诸城南乡七老岭,兄弟七人自此分手。”日照龙泉官庄有“洪武年间七兄弟为避红头苍蝇自当路出,至七袄岭分手”之说。莒县清道光三年(1823年)《城阳东海山旺庞庄王氏族谱》序载,“莒邑王氏东来居多,当红巾祸起,十八村祸乱方殷,居其间者率争先徙族奔流于莒。”

元朝末期,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趁元朝征发15万民工修黄河之机,于1315年聚众三千,开始了红巾军起义,至1367年统一了江南,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洪武二年,红巾军已成为“国军”,况连云港距南京百公里左右,不可能朝廷亦不容忍在距京都较近的地区有红巾军残部活动,因此,个人认为“七老岭”分支之七兄弟为避红巾军而离当路之说应为不妥,大兴庄《王氏族谱》“避倭寇”之说与史实相符。史载:1369年,在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部分浪人、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这些人被称为“倭寇”。当路村近海临港,美丽富饶,是当时被掠夺的理想地之一。因不堪遭受倭寇的不断侵扰,王氏兄弟七人携妻室儿女自当路海口乘船外逃,至日照夹仓口岸停船登陆,自此开始了艰难的迁徙之路。行至七老岭,人生地昧,生活无着,在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危难之时,经众议,7家当自此分手,各觅生计。弟兄七人将母亲遗物一件—棉袄撕破,各藏一块,相约为日后子孙们相见认宗的信物,一步三回头,满含热泪的四散而去,各谋生路。

关于七老岭王氏始祖名讳,笔者所查,目前说法有二:一是赣榆县兴庄、莒北小河王氏族谱载为,悌(伯敬)、忻(伯政)、明、亮、玉、良臣、义臣,伯敬公、伯政公分别居赣榆县兴庄、垒墩,余散居山东青沂(日照、胶南、诸城、莒县、五莲、沂水、安邱)各地;二是五莲县《琅琊王氏祖谱》载为,刚(字子花)、强(字子玉)、瑚(字子贤)、琏(字子孝)彦(字良臣)、伦(字良忠)、瑛,刚公、强公居地待考,余分别居山东青沂各地。

(文中内容诚望商榷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参考资料: 《史记》、《汉书》、《中华姓氏通史?王姓》、《太原王氏》、《槐荫千秋》、《海曲王氏族谱》、《中华王氏网》、莒县东海东心河《王氏族谱》

鸣谢: 莒县图书馆、沂水王立刚、浙江湖州王听兰。

关键词(Tags): #七老岭#王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