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中国的真实增长:不是神话,不是奇迹 -- indy

共:💬8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中国的真实增长:不是神话,不是奇迹 (cont)

中国并无例外

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国的问题上,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子的原因很快就可以见分晓。过去25年来,中国大陆的年均经济增幅超过了9.5%,这使其成为主要经济体中新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这就让中国显得与众不同吗?有什么独特因素将中国推到增长大军的最前列?抑或中国只是亚洲的又一个正在高增长的范例?

大多数不求甚解的研究者或许会很轻松地回答说,中国真地非常不一样。但是,如果对中国经济进行大量广泛而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是错的。虽然中国的崛起看起来很让世界震惊,中国的“特殊环境”也的确非常让人兴奋,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与其在亚洲经济领域的“前辈”基本上如出一辙。

这么说是因为过去十年,分析师对中国和对其他国家采用了同样的分析工具。即使我们将那些引人注目的增幅数字(大多数经济学家估计他们过去几十年的平均增幅可能在8.5%-9%之间)降一个档次来看待,中国的增长对任何一位研究过亚洲前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人士来说都会非常熟悉:处于合理水平但相当可观的TFP、劳动力增长对经济的适度贡献,还有就是,资本投入作出的巨大贡献。研究发现,中国经济之所以超过其他亚洲国家,唯一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比它的邻国还要高。

同时,投资者总爱提及的所谓“中国特有因素”实际上在亚洲很平常。是中国人为压低资本的成本吗?没什么比这种说法更脱离实际了。低利率是亚洲普遍居高的国民储蓄率的自然结果;特别是如果你能想到这些储蓄大都存在该地区过度发展的银行系统,你就更容易理解这一点了。

从新兴市场以往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实际利率或许看上去是非常低,但如以亚洲标准来看就不是这样了。实际上中国的平均利率与亚洲四小龙过去几十年的水平并无明显差距,它甚至还高于日本高增长时期的利率。

是人民币被低估了吗?实际上,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盈余也是高储蓄率的又一个必然结果。亚洲国家不进口资本,而是输出资本,这使它们的汇率即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看上去也是长期低估的。即使是中国近年不断上升的经常项目盈余,如以其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也低于四小龙的历史最高水平。任何对八十年代的国际经济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目前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严重关注与当年日圆、韩圆和新台币的情形是何等惊人地相似。

中国的计划经济是否产生了作用?这的确是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重大区别之一。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确迫使大量资本被投入低效率的生产活动,这些活动带来了高增长,但并未给社会带来切实的好处。

但有关数字可以否定上述猜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TFP对中国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略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实际上要高于邻国。

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中国私营领域的迅速增长;15年前,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但今天已降至三分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说明中国政府在遵循某些核心的市场原则方面作出了让人吃惊的努力。

日本和韩国长期以来一直将社会凝聚力置于经济合理化原则之上(比如九十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出现的“僵尸公司”),但中国不是这样,中国九十年代末也出现了经济急剧下滑的局面,但中国的做法是立刻关掉数万家破产企业,有接近3,000万国有企业职工因此下岗。日本和韩国在发展过程中均大力反对外国企业过度参与其国内竞争,这也跟中国不同。中国仅过去一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超过了日本过去十年的总量。

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中国企业可是一向背着赚不到钱的坏名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才是真正的“神话”,实际上,在正常的商业循环中,中国企业是有盈利的,而且还相当不少。实际情况是,中国的资本回报率相对较低,但在高储蓄率的亚洲经济体中,这也是一个稀松平常的问题。

如果研究一下过去10-20年亚洲企业的股权回报率或投资回报率数据,你会发现,表现最好的企业都在印度和印尼等低储蓄率的国家,而日本和四小龙的回报率都比较低。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储蓄高意味着利率及资本成本低,因此会推高投资率、拉低回报率。如果我们将中国与其邻国做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平均回报率与亚洲其他高增长国家基本相当。

规模效应

但这是否完全没有抓住重点呢?毕竟,中国最让人吃惊的事实不是其增长潜力,而是其规模: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是否将比以前亚洲增长的领头羊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答案是,当然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但世界其它地区也是如此。即便按绝对值计算,我们也会发现中国大陆的异军突起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并不比几十年前它的邻国更大。

请看一组数据:中国占全球GDP的比例将从2000年时的4%增加到2025年时的11%。这的确不同凡响,不过同亚洲地区的历史表现对比一下吧:1965年,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Asean)总共占全球GDP的4%,20年后的1985年,它们所占的比例已经增加到13%,而在1990年则超过了16%。

在贸易方面,预计中国到2025年在全球贸易中的比例将从4%增加到12%,这同其亚洲邻国从1960年的6%增加到1990年的15%这一历史表现也没有很大不同。

竞争力方面呢?中国是否比亚洲其他经济体更快地转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呢?韩国和台湾用了10年时间占据了全球轻工业的市场,又用了10年发展了电子工业,用第三个10年从低端出口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完全同这个时间表一致。中国大陆在1990年至2000年用了10年时间抢占了低端市场,在过去5年里则在迅速扩大电子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结果就是,中国的增长势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史无前例。相反,无论是GDP、贸易还是工业化程度,中国大陆都是沿着其它亚洲经济体以前的道路前进,最多达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速度。显然世界面临中国崛起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以前就曾面对过。

印度──躲在暗处的猛龙

中国并不是最后一个。如果中国大陆的经济只是亚洲成功故事中的最新一个,那应该还有更多国家正在成功的过程中。从上述宏观经济因素考虑,很难回避印度很快也将成为其中之一的这个结论。

这对曾去过印度的人来说可能过于乐观了,印度的经济似乎同中国恰恰相反:高度政治化、充斥着职能不健全的官僚机构、各领域高度监管和过于零散。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经济指标也难以让人看好:预算长期的巨额赤字、国际收支还很脆弱、资本成本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从这个角度看,印度IT服务业的繁荣似乎只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印度在制造业从未实现大幅增长,获得的海外直接投资也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

但关注一下宏观基本面。正如我们在上面看到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储蓄,更多的储蓄。印度在这方面怎么样呢?20年前,国内总储蓄率远低于GDP的20%,同拉丁美洲的模式接近,落后于亚洲四小龙。而印度的实际GDP年增幅也徘徊在4.5%左右。不过,过去10年里印度的储蓄率已经升至接近GDP的30%,这一趋势还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实际经济增长率也突然提高到7%,甚至更高,同东亚国家也不再有明显的不同。

存款会流向哪里呢?最终会进入外向型制造业。同中国不同,印度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另一点同中国不同的是,印度一直面临难以提高农业收成和生产率的情况,它没有象中国那样平均分配土地。这使它必须在农业之外的领域快速提高就业率,尽管印度服务业取得了值得庆贺的成功,但服务业还不足以产生几亿份新工作。看看中国和亚洲的经验,劳动力密集型的外向型制造业始终是存款的主要目的地和新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这对印度而言很难说是合理的预期。但记得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时,它的情况远比今天的印度糟糕。大多数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都是在国有企业,劳动力的限制非常严格。几乎没有真正的私有企业,私有资本业不受法律保护。海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每年仅有20亿美元,大大低于目前的印度。从理论上讲,经济几乎是完全封闭的,政府对市场化改革兴趣不大。

而且,当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开始发展时,它并不是由中央政策决定带动的,也不是因为政府放宽了对经济的控制或限制,范围也没有波及全国,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一个省份,那就是广东。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香港制造商逐步开始在广东开设工厂。为了创造就业机会,当地政府置官方限制于不顾,推出了鼓励措施。由于这些行业劳动力密集的特性,最初的投资金额相对较低。

直到5年后,其它省份才开始学习广东的成功经验,中央政府也注意到这点,并采取了更根本的经济自由化举措,允许海外直接投资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在全国发展外向型制造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最有趣的事情在于,印度现在同90年代初的中国非常相像,出口占GDP的比例约为15%,并在快速增加。印度应吸取的教训很简单:中国不是职能不健全的国家。印度较高的储蓄率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不见得需要采取革命性的措施才能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时只要做出一点点推动即可。

随着中国大陆非技术工人工资的上涨已开始给低端外向型行业带来压力,这可能成为促进印度出口业发展的动力。由于中国成本的上升,印度可能变得更具吸引力。因此应该关注印度今后5年的出口行业,这可能是最终推动该国成为猛龙的催化剂。

(编者按:Jonathan Anderson为瑞银(UB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