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从中国职工收入低于印度说起-上 -- rtf0

共:💬11 🌺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从中国职工收入低于印度说起-下

三、穷国高工资的逻辑

  为什么穷国,或者说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工人能够拿到一种畸形的高工资,实在值得好好探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高工资,并不是相对于资本所有者而论,也不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而只是相对于该国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均衡所实现的理论工资所言。这种高工资的坏处,前面已经指出,但是因为它的普遍性,我们不可以轻易放过它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这是源于现代工业从中心国家扩展至边缘国家时所造成的依附而引起的。现代工业从西方进入发展中国家时,它或者是面向出口市场,如拉美;或者是面向国内的市民或上层阶级,如旧中国或当代印度。不管其产品的市场所在,由于该产业是从西方移植过来,在其工业化之初,由于依附国的技术力量的薄弱,其产业工人必然会拿上相对于本国其他国民的较高的工资。

  但是根据逻辑,尽管最初穷国工人能够拿到高工资,但如果有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产业工人的工资将被压低,并最终保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为什么旧中国、当代印度以及拉美国家没有实现这一点?这很可能是原于各种各样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下面列出几种可能的重要因素。

  一种因素是总体国民素质太差,太多的文盲根本无法进入市场与现有的工人竞争。文盲虽然也可以称之为劳动力,但他们基本上无法进入制造业,而只能依照传统在农业中天然就业。如此表面上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事实上是一种假象,那些新进入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人尚无法从根本上把劳动力价格降下来。6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当代印度的高文盲率与工人高工资存在着相关。

  一种因素是,现有的工人具有强大的谈判能力,从而保证自身相对于整个社会的较高收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工人经常举行罢工当,当代印度也是如此,前些时间因为本田开除一个不合格的员工就举行印度工人就举行大罢工。这种基于经济利益的罢工在本质上是对一种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反动。当然,工人的谈判能力不一定就表现为自身的罢工,另一种表现就是政府也倾向于维护现有工人的利益。据说到印度投资的外国公司都很为印度的劳动法头疼。上个世纪50年代前半叶的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也比较突出,当时的政府极力为工人争取经济利益。

  另一个因素是传统。这里指劳动力再生产所包含的必要条件。在一个妇女和儿童都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地方,劳动力的价格不仅是该名工人的维持生命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还必须包括其家人的生活所需。我们看50年代的中国工人,当时的一个常见情况是,一个人有工作,可以养活七、八个人。虽然工资只有六、七十元,在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三、四个小孩的情况下,而老婆只在家持家务,这样的日子不可能过得很宽裕。但无论如何,毕竟能够生存下来,这也说明一个普通的劳动力价格并不低。

  还一个因素是这个市场太依附于西方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产品主要是面向出口,而投资却来自于多国公司。多国公司当然能够开出高工资,但是本土的制造业却无法发展起来。没有本土的制造业投资,自然也就没有劳动力需求,而现有的制造业工人,实质上与其公司管理层一起,构成了买办力量。他们不是促进工业化的力量,相反成了阻碍工业化的势力。

  上面说了这么多,它们表明,当穷国实现工业化的时候,工人高工资是一种普遍现象。相形之下,目前中国工人的低工资虽然是市场化的产物,但从历史来看,却具有特殊性。我们已经摆脱了拉美陷阱,对此我们应该感到庆幸。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凭什么就能够将工人工资降下来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