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东瀛十泊(之一、之二) -- Koala

共:💬33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东瀛十泊(之一、之二)

  天涯网媒访日纪实:东瀛十泊(之一)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3 17:47:00

  雨,一直在下雨。

  不过,在广州时是台风雨,而到了东京就成了梅雨。

  一下飞机,翻译平田小姐就告诉我们,现在是日本的梅雨季节。的确如此,绵绵不断的细雨一直伴随着此次日本之行,直到我们离开的最后一天,在大阪才真正放晴。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有梅雨季节的,只不过,时间上比日本要稍早一些,据说,全世界范围内的梅雨现象是东亚特有的——中国的江南和日本。不管怎么讲,刚到日本听到“梅雨”二字总让人有些亲切,毕竟在别的国度听到“梅雨”二字的机会应该不多吧,事实上,梅雨的说法也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早在汉代,有“贺梅子”外号的诗人贺铸就写下了“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梅雨”的诗句,“梅雨”因此而来。

  东京七月天,梅雨正当时。虽然,梅雨季节是忧郁而伤感的,但在日方的精心安排下,在短短十天时间里,我们完成了一次务实的东瀛感性之旅。

  2006年7月17日中午,应外务省邀请,中国华南媒体访日团一行抵达东京成田国际机场。迎接我们的是翻译平田小姐,一位朴实而负责任的日本职业女性,在此后的行程中,平田小姐一直陪伴我们,安排我们每天的行程,平田小姐早年留学北京,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太极拳,也接待过不少访日的中国名人,如余秋雨等,她对中国两国文化与历史都很了解,一路上不断为我们释疑解惑,让我们受益不浅,同时,平田小姐的敬业精神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本人此次是作为中国知名人文社区网站——天涯社区的代表受邀访日的,据说,中国的网络媒体受到日本政府官方邀请访问尚属首次。近年来,为改善两国关系,增进双方尤其是民间的交流,日本政府一直在推动包括青年、公务员、学者、媒体在内的多方面访日交流计划,希望通过这种多层次面对面的交流能加强双方的沟通,从了解走向理解再迈向和解。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是非常好的,在某种程度上比那种见面拥抱、碰杯,最后发表外交声明“官式”交流要务实一些。事实上,人类之间的误解乃至仇恨往往是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过去虽然我们形容中日之间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之间相互了解是不够,至少,我个人认为,中国对日本的研究太少了,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当代日本的研究过于简单化、公式化、在广度、深度、甚至还比不上百年之前。长此以往,日本可能真的要成为我们距离最远的“邻居”。其实,作为现代人,交通通讯这么发达,应该更有条件进行交流,科技的进步早已让时空距离不再是难题,从广州到东京也不过四个小时不到的航程,与国内航线差不多,但在以前坐船去日本少说也得十来天吧。而且在新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更加便利,因此,除了现实的交流外,中日之间可以开展更广泛的网络交流。中国网民已有1亿以上,接近日本全国人口,日本上网人数接近8000万,网络必将成为中日交流的一个不可忽视平台与工具。

  从机场到市区需要1个小时。

  来日之间就知道日本绿化好,窗外放眼一片绿,而且大都保持原生态,没有什么是刻意的修剪,树多草地少。

  从机场到下榻酒店中途需经过一个叫台场的人工岛,我们在一个购物中心稍作停留,由于恰逢日本海洋节三天连休,购物中心内人潮汹涌景气可观。倘佯在繁华商业中心真不敢相信脚下的地是填海完成的后来才知道在日本这样的人工岛不少,尤其阪神地区,不过虽然人工岛看上去很壮观但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它的成本和对海岸生态的影响。

  我们下榻的是东京王子酒店,位于著名的东京电视塔旁边,紧挨着一座寺庙。东京王子酒店建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40年过去了,酒店风采依旧。

  日本酒店是不分星级的,而且不收押金,退房也不去查房。据说有日本人到中国开房被要求交押金,退房时要查房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和中国酒店一样的是,每个房间的免费报纸、牙具、香皂、茶叶等,整个房间摆设和中国酒店类似。但是日本酒店的被子十分舒适,很贴身,很软和,所以,有做酒店管理的朋友告诉我,一个酒店品质好不好?一看被子,二看卫生间。因为,酒店是来干什么的?就是睡觉的,还有就是洗澡、上厕所。日本的马桶除了自动加温,除臭功能,还有就是冲洗功能,而且烘干。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自来水水质很好,类似矿泉水,有点甜完全可以生喝,不象国内大城市自来水药水味太重。日本自来水为什么可保持原味?我一直不知其中奥秘,个人认为,水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源,水质如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人文、乃至个人健康的重要指标。

  有人讲过,日本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的地方。来日本第一天似乎没有想象中的文化震撼,但多了一份亲切感,尤其是随处可见的汉字,虽然,意义不同,但仍可意会,全世界仍在大量使用汉字的国家,除了日本,似乎找不到第二个。

  如果第一天的行程中有什么负面观感的话,那就是机场海关通关速度过慢,足足花了近一个小时,这让人有点怀疑日本海关的工作效率,因为毕竟机场海关是每一个外国人抵日后的第一印象所在。

  

  东瀛十泊(之二)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4 18:43:00

  7月18日 东京

  乌鸦在日本并不是一种不受欢迎的鸟类。

  在东京,或许整个日本,乌鸦声都是随处可闻的,特别是在清晨。

  在东京的第一个早晨第一件让我感到讶异的事情就是这种不知从哪里传来的乌鸦声,对一个来自很少听到这种声音的地方的人而言,早晨的乌鸦声显然有点过于深沉了。第二件让我好奇的事情就是雨伞现象。

  也许是梅雨季节,东京给人的印象是到处都是伞,在东京街头几乎是人手一伞,而且是那种长把伞,再配上一个公文包,上班或下班的白领们一队队地急行在街头,这恐怕是留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东京一景了。

  为什么要写一下小小的雨伞?因为围绕雨伞有两个疑问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第一个是为什么日本人喜欢不是携带方便的折叠伞而是那种长长的长把伞?第二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日本人不管当时是否下雨都不忘把伞拿在手上而不嫌麻烦?

  在中国,也有下雨天,也会用伞,但一般而言,中国人现在大多用的是可放在包里的折叠伞,而且,并不会随时把伞放在身上一供下雨时备用,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大多是写意随性的,讲究的是一种况味,而不是精细,因此,很多时候中国人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乐得自在。

  个人以为,雨伞虽小,但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性格上与文化上的细微差距。相对中国人,日本人做事可能更加精细,有计划、有准备、未雨绸缪。

  对于这种雨伞文化,据说以前也有人关注过。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日本天皇在皇子赴英留学时曾提醒过:英国雨多,别忘了准备一把好伞。也许受天皇的影响,一般日本人重视用伞,可能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那种传统的长把伞才是好伞吧。

  凑巧的是,当上午我们来到外务省与谷口报导官见面时,他也提到了伞,他讲,他的父亲曾告诫过他,一定要带好伞。

  今天的日程主要是与外务省的工作人员度过。

  上午访问谷口报导官 ,中午与中国课泉课长餐叙,晚上与外务省中国课的外交官晚餐,下午与外交省负责ODA(政府开发援助)的官员喝咖啡。

  上午10:30与谷口先生见面。谷口先生是一位严谨而理性的人,这点也体现在他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谷口先生认为,对某种外交战略而言,应关注的是5年以上甚至10——20年的走向,而不是几个月或者1——2年的事情,作为外交家不能像企业家一样只注重短期的盈亏指标。

  对亚洲、对中国,日本政府和民众的看法都是在变化的,原来的印象是落后的,现在一提大亚洲则是活跃的、积极的。特别是中国,大多数日本人认为中国会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在日本,这已是人们开始接受的一个前提了,所以,在日本,许多媒体都在研究如何和中国打交道的问题,尤其是近十年来,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有点复杂,从有点害怕到感觉中国像彩虹,其实中国有许多颜色。将来的中国是什么颜色呢?还不好下结论。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既有巨大的困扰,也有持续的机遇,但20年后的中国会怎样?谁也不知道,因为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过渡期,所以,日本现在能做的就是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并且好好的研究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关于当前的中日关系,谷口先生认为,不论什么原因,中日首脑不能见面是很不幸的事情,虽然面临困难,但中日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已经来临。中日之间绝不可能再发生战争,这是十分肯定的,但同样肯定的是会发生纠纷摩擦,而且已经发生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事如何化解与控制这些麻烦。

  谷口先生生于1957年,在他的印象中关于中国的事情有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文革与白求恩、送熊猫给日本等,特别是熊猫来日本,真是中日之间的一件大事。

  在一个小时的见面中,我们还谈到了靖国神社、日美安保条约、日本的亚洲外交观和过去日本曾倡导的雁行发展战略等问题。

  中午与日本外务省中国课泉课长餐叙。

  餐叙地点是一个据说与黑泽明有关的日式餐厅,据说日本的政治家都喜欢在这样的场所讨论一些国家大事。

  泉课长是此行中所接触的日本人中最“神似”中国人的一位日本人,如果在北京,他自称是一位中国的处长甚至部长可能没人会怀疑的。

  除了外务省官员外,还有几位媒体人士,既有日本媒体代表也有在日中文媒体的朋友。大家边吃边聊,气氛活跃,话题不限,从章子怡到中国的稳定,除了好吃的烤肉外,留在我脑海中还有一个泉课长的梦想——运作一个类似“超级女声”包括中日韩港台澳新等在内的东亚大型歌会。很好的一个创意,可以想象,超越国别、语言之上文化的交流,情感的交流都可在互动娱乐中进行,真希望泉课长的这个想法能早日梦想成真,不管结果如何,文化上的交流应当成为中日互动中最核心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此行日本的一个着力点。

  下午2点的议程是与外务省经济协力局 和田课长谈ODA

  ODA的问题也是中日之间的一个热门话题。

  所谓ODA指的是政府开发援助的简称。日本在实现了经济崛起之后,为显示承担国际义务,每年都会通过开发贷款、技术合作、无偿援助、利民工程等形式向全世界许多国家提供帮助。

  据和田课长介绍,这项工作实际上已成为日本外务省工作的一个重心所在,每年外务省经费中70% 用于ODA,相关的直接工作人员超过100人,最近三年获得日本政府ODA支持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在此之前,一直是中国。

  有关日本对华ODA的问题现在之所以有些敏感,与中日关系的冷暖是密切相关的。ODA本身应该是件好事。无论中方还是日方都可以也应该对ODA进行必要的宣传。日本在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是帮了不少忙,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客观事实,但问题是在中国可能有不少人并不知情,以我所在的海南地区为例,九十年代初,日本就贷款支持海南修环岛高速公路,我曾供职过的海南国投公司(现已倒闭)也曾向日本发行过大量的武士债(不知后来还了没有?)截止到今年6月份在日本驻华广州领事馆支持下,由日方提供资金在海南各市县实施的大大小小利民工程近百项,包括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就连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的海口标志性建筑——世纪大桥据说在7个亿建设资金中有4个亿来自日本,而这个消息直到今年因为项目审计才披露出来的,一般海口老百姓之前并不清楚,虽然,世纪大桥早已通车几年了。

  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老百姓往往是很被动的,也是很单纯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不领情而是不知情,请注意这一字之差。

  所以,在ODA的问题,双方都应冷静客观,尤其是在面向贫困地区的利民工程项目上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加强,因为中国的贫富分化太严重了。大善无播,终有一天,受益的中国老百姓会理解也是会领情的。

  晚餐由于外务省工作人员加班而推迟到七点半才在一个典型的日式居酒店进行,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在日本清酒的作用下气氛良好,因为大家都是年轻人,语言又相通,把酒论道一笑泯恩仇之气氛是越夜越浓。最后在那位在中国呆了20多年的濑野先生的魔术表演中结束了这场难忘的聚会。至今参加宴请的年轻日本外交官的笑脸还留在我的脑海中,特别是知性而甜美的田中小姐,据说她曾做过小泉首相的中文翻译,十分喜欢中国文化,对昆曲着迷,自称前生可能是一个中国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