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一) -- Urey

共:💬81 🌺30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闲聊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三)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在阅读这一篇之前,我希望你仔细考虑一下再决定是否继续。除了在上一篇开头我说过的原因以外,我自己对这一篇也觉得不是很满意,主要是直到开始写,也一直没能想清楚到底怎么样把握住细节的尺度。配合配合所说的“说细节,藏结局”也做不到,因为我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特别要介绍各篇小说在整个系列中的位置和作用,所以结局是一定要讲的,否则就讲不明白。大家慎入啊!

另外,我真是低估了自己啰嗦的程度。

为了写本篇,我又去读了一遍《阿西莫夫逸闻趣事》和《钢窟》(The Caves of Steel),另外又总结了一下“机器人与银河”系列各篇的“历史时间”和出版时间,算是对于“机器人与银河”系列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发现我对阿西莫夫的小说的印象有些淡漠了,很多精彩的地方,我居然都不记得了。看来我似乎应该找时间重新看一遍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了。《阿西莫夫逸闻趣事》是一部不错的书,不过有些关于事实的陈述或某些对小说的评论我不能同意。不管怎样,这篇东西还是以我为主,而不是《阿西莫夫逸闻趣事》的改写、简述或重复。

阿西莫夫写了大量的短篇和不少长中篇科幻小说。其中少儿科幻小说有两个系列,五十年代陆续出版的“斯塔尔系列”(David Starr)和八十年代与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合作的“诺比系列”(Norby)。我都没看过,好像也没有翻译成中文版,我对少儿科幻小说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也没留意。而在短篇科幻小说中,至少还有两个系列,厄思教授系列和马尔蒂瓦克计算机系列,前者有《响铃》、《钥匙》、《终夜》等篇翻译成中文,是以厄思教授为主角的短篇侦探推理小说,后者最有名的则是《最后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从来没有在国内系统地进行过全面的翻译出版,有相当一部分中长篇小说只有网友们的“网上翻译版”,而短篇小说里没有被翻译成中文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厄思教授系列和马尔蒂瓦克计算机系列只是我个人的总结罢了。

而阿西莫夫几乎全部的中长篇小说和相当一部分短篇小说则都可以归入“机器人与银河帝国”大系列之中。在我看来,这个系列至少包括10~20部中长篇小说和更多的短篇小说。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末直到两万多年后。而这个大系列,严格来说是由三个系列和两个“过渡”组成的。三个系列包括“美国机器人系列”、“机器人侦探系列”和“基地系列”(名字是我自己瞎起的),“基地系列”本身又可以分成“基地前传”、“基地正传”和“基地后传”。两个“过渡”中的故事则发生在三个系列之间,但是其中只有相互独立的几部中长篇小说,本身不能构成系列。所以,如果把“机器人与银河帝国”大系列比作漩涡星系的话,三个系列就是其中的旋臂,而两个“过渡”则是其中的空旷部分,点缀着一些像太阳系这样孤单但是重要的星系。

第一个系列,“美国机器人系列”,写作时间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即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系列完全是由众多的短篇小说构成的。故事大多是发生在二十世纪末到大概二十二世纪。很多重要的故事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其中作为代表作的,是1940年~1950年间陆续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I, Robot)。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阿西莫夫的著作,现在还记得当年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的情景。就是在这个短篇小说集中,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而其中的主要人物是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卡尔文博士(Susan Calvin),工程师麦克•多诺万(Mike Donovan)、乔治•鲍威尔(Greory Powell),阿尔弗雷德•兰宁博士(Alfred Lanning)。《我,机器人》的故事讲的主要是苏珊•卡尔文等人如何处理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出现的各种问题。阿西莫夫后来在1964年又结集出版了《其余的机器人》(The Rest of the Robots),据说是《我,机器人》的续篇。到1982年又把几乎全部的机器人短篇小说合成一个小说集《完整的机器人》(The complete robot)。小说中的这一个时代,我称之为“苏珊•卡尔文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机器人三定律”展开。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但是由于一些反机器人团体的反对,很快地球上禁止使用机器人,只有在宇宙开发过程中才可以使用机器人。而所有的机器人都在“正电子大脑”中植入了“机器人三定律”以约束其行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复杂的,机器人受制于“机器人三定律”则会得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后果,苏珊•卡尔文等人总是要根据“机器人三定律”来调查事件的起因和想办法解决。

第一个“过渡”,包括三部小说,《永恒的终结》(THE END OF ETERNITY,写于50年代)、《二百岁的人》(Bicentennial Man,写于70年代)和《复仇女神》(NEMESIS,写于80年代)。这可能有些争议,因为在《基地序曲》的序言中,阿西莫夫所列举的“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小说是不包括《永恒的终结》和《复仇女神》的。特别是阿西莫夫在《复仇女神》的序言中还指明了这本书不应该包括在“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中。不过我觉得把这三本书放入“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是能够让“机器人与银河帝国”历史更完整和前后更紧密的。其中《永恒的终结》我还没见到过中文版,其他的两部小说则有网上翻译版。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主要是人类建立第一批宇宙殖民地。在“苏珊•卡尔文时代”,人类还只是在太阳系的一些行星、卫星上建立采矿基地。在这一时代,人类终于发现了“超光速”的星际航行的方法,并发现了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终于可以进行真正的宇宙殖民。但是另一方面,宇宙殖民者在政治上和技术发展道路上,都日益与地球分道扬镳,这就为下一个系列中第一批宇宙殖民地和地球之间的对立埋下了导火索。

《永恒的终结》与“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的关系在于宇宙航行,但是小说的主题是时间旅行,但是正如海因莱因的《你们这些还魂尸》一样,似乎任何精彩的时间旅行小说都必须和因果性开玩笑。这篇小说也是那因果性来大做文章,与《你们这些还魂尸》不同的是,《永恒的终结》因果性的关系最后被打断了。故事讲的是一个能够在时间中旅行,并干预历史团体,即“永恒者”。这些永恒者自认为自己不断干预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为了人类好,但是最后结果却导致人类迟迟不能发展出星际航行的技术而无法殖民银河系,等到远未来的人类发展出这个技术的时候,银河系早已被其他智慧生命所占据了,人类因为毫无出路而将慢慢灭绝。远未来的人类不甘心如此,决定和“永恒者”作斗争,正巧,“永恒者”的存在,本身也是不自然的,是一个后来的“永恒者”把未来的技术带到22世纪的后果。而远未来的人类则通过秘密行动,打断了这个因果链,从而灭绝了“永恒者”。可以说《永恒的终结》这本小说,实际上阐述了银河帝国为何能够存在。而且在《基地与地球》中,小说的主人公也讨论了“永恒者”这一类人存在和干预历史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永恒的终结》应该属于“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过渡。

《二百岁的人》则起到了另外一种作用,即“美国机器人系列”或者说“苏珊•卡尔文时代”的终结。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机器人安德鲁•马丁是如何“变成人”。小说的跨度有两百年,从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早期,一直到后面人类开发宇宙,建立殖民地。既包含了“苏珊•卡尔文时代”的全部元素,又隐隐约约为我们放了一缕新世纪(宇宙殖民时代)的曙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放在第一过渡中,比放在第一系列中更恰当。

《复仇女神》与“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的关系仍然在于宇宙航行,我很奇怪阿西莫夫会在序言中明确地将其划在“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之外,却没有给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我看来,《复仇女神》放在第一过渡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比把《繁星似尘》放在“机器人与银河帝国”系列中要合理得多。《复仇女神》讲的是人类已经初步进入宇宙空间,建立了很多个类似“生物圈二号”那样的自给自足的太空站,但是规模要大很多,能容纳几万人或更多。但是还没有发现任何可供殖民的类地行星,而太空站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却不太融洽。突然有个太空站消失了。原来是这个太空站发展出了“定向跳跃”的宇宙航行方式,并且发现太阳有一颗伴星“复仇女神”将会毁灭地球,出于对地球的痛恨,这个太空站就自顾自跑了!地球政府虽然不知道详情,但是推断出这个太空站发展出了“定向跳跃”,并且一定是有什么“不可告地”的秘密,于是也来发展“定向跳跃”。而那个太空站,发现了一个环境适合的类地行星,却发现人到了上面会发疯。在我看来,《复仇女神》实际上讲述了人类殖民宇宙的早期历史,虽然没有出现机器人是一个矛盾,但是“定向跳跃”的宇宙航行方式,殖民地与地球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甚至包括读心术,都和后面“银河帝国”的部分丝丝入扣。

顺便说说,海因莱因的小说中,月球殖民地和地球的关系也是不怎么好。不知道这是不是美国人的“独立心态”的表现呢。海天在对我附录中的设定评论时提到了“定向跳跃”与《星际旅行》,实际上,阿西莫夫也是一个《星际旅行》超级影迷呢。

第二系列,即“机器人侦探系列”是由四部小说构成的,即《钢窟》(The Caves of Steel)、《赤裸的太阳》(The Naked Sun)、《黎明世界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和《机器人和银河帝国》(Robots and Empire),全都有中文版。其中前两部写于50年代,后两部则写于80年代。这几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伊莱贾•巴利(Elijah Baley)和R•达尼尔•奥利佛(R. Daneel Olivaw )。其中巴利经常被译成白利,《钢窟》则被曾经译成是《太空镇上的谋杀案》。从时间来上看,故事发生在纽约已经建城约三千多年以后,或者按银河帝国历法来说是银河帝国前8000年的时候。在《基地与地球》中,达尼尔称自己已经活动了两万年了,而银河帝国一共也才一万两千年的历史。阿西莫夫还写过一篇叫做《镜像》的短篇小说,主角也是巴利和达尼尔,但那是一篇纯推理小说,风格上更像是第一系列的。

“机器人侦探系列”都是巴利和达尼尔探案的故事,出了第四部是发生在巴利死后160年以后。但是很多方面都和第一系列截然不同,第一系列几乎都是短篇小说,“机器人侦探系列”则都是中长篇。在“苏珊•卡尔文时代”是由机器人专家根据“机器人三定律”去调查机器人的异常情况。在“巴利和达尼尔时代”,机器人则已经不再是焦点而退居布景和道具,是由巴利这个探案专家,而非机器人专家,去侦破人身命案。而更重要的,巴利和达尼尔所经手的案子,全都是涉及地球和太空殖民地之间关系的带有严重政治背景的案件。

在“巴利和达尼尔时代”,与《复仇女神》相比,太空殖民地和地球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了。由于早在“苏珊•卡尔文时代”地球就严禁使用机器人和人口膨胀,地球上逐渐发展成满是巨大的、封闭的、地下的超级城市,人满为患,资源极度紧缺,机器人技术落后。而50个太空殖民地则相反,机器人技术水平极其先进,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高,人均寿命达到惊人的300年以上,相应地生育率低,人口密度小。而巴利通过解决了几个关键的命案,使得太空殖民地之中亲地球的一派得势,并允许和支援地球人再度殖民宇宙,同时巴利自己也身体力行,倡导地球上的居民走出“钢窟”,走向宇宙。

在第一部《钢窟》中,“苏珊•卡尔文时代”的色彩仍然比较浓厚,甚至提出了一个叫做碳/铁文化(C/Fe)的字眼,以描述太空殖民者和机器人“亲密无间”的文化、生活。然而到了第二部《赤裸的太阳》,随着对异化的索拉利亚星的描述,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被撕去了。之后,所谓的碳/铁文化再也没有被提起,实际上已经是破产了,剩下的只有巴利和达尼尔的深厚友谊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