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水寒)对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兼评计生委) -- 东东山

共:💬1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臆想的“第四次生育高峰”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93488

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十一五’时期面临着第四次生育高峰。第四次生育高峰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第一,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将近1亿人,这1亿人70年代到现在,大部分是二十到三十岁了,这部分人进入了生育旺盛期,就该结婚了,结婚就要生孩子。这个数量是为数不少的。 第二,80年代中期,中国的生育政策做了调整。1980年时我们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4年到1987年,在农村允许生了一个女孩子的再生一个孩子,这个生育政策的调整,所增加的相当一批人也已经进入生育年龄,他们也要结婚,也要生孩子,这也会增加一部分。所以低生育水平在小高峰到来的时候要稳得住,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无论如何不能动摇,这是“十一五”期间坚定不移的态度”。 

 

看来计生委认为计划生育不能动摇的原因是有于第四次生育高峰。计生委认为的生育高峰是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二是1984年后农村允许生育1.5个,这些孩子今后几年到生育年龄。笔者分析一下计生委的理由是否存在:

现在平均初育年龄是25岁,1980年以后出生的女孩成为生育主体,1980年到1990年之间出生的女孩影响今后几年的出生率。“近1亿独生子女”主要是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出生的(并且1990年以后独生子女家庭比例才增高),相对于近5亿总出生人口来说,比例不高;就算这“近1亿独生子女”在1980年到2005年平均分配,那么每年只有400万独生子女,由于这25年出生性别比为112:100,那么每年女孩只有189万;而1980年到1990年总出生人口平均每年2200多万,就是说今后几年1个独生子女育龄人口面对的是1个独生子女和4.5个非独生子女育龄人口,他们的配偶都是独生子女的概率很低,这189万女孩中只有34万左右与独生子女男孩结婚(可以生育二胎,政策生育率2.0,比现在的1.38的政策生育率高,每年只多出生20万左右人口),对总人口增加几乎没有影响。要是考虑到“近1亿独生子女”中还有少部分是1970年代出生的,尤其是农村(甚至城市)独生子女在1990年后才增多,那么19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每年就不到400万,女孩就不到189万。

有人可能会说,城市在1980年开始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城市独生子女婚配比例高一些,每年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生育夫妇就很高了。那么,我们看看1980年代出生的城市独生子女到底有多少?中国城镇人口比例1982年为20.6%,1990年为 26.23%,2000年为36.09%,2005年为42.99%。就是说,整个1980年代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23%。以平均25岁生孩子计算,1980年到1990年孩子的母亲是1955年到1965年出生的女孩,1955年到1965年这段时间全国共出生1.01亿,平均每年918万,23%是城市人口的话,城市每年211万。这些女孩到1980年代是育龄妇女,假如都生育一胎的话,每年出生211万(依照正常的105:100的出生性别比计算,每年出生女孩102万),1980年代出生的这些女孩现在开始成为生育妇女。而2005年相对于1980年代来说,城市人口比例增加1倍,并且比例还在增加,这增加的人口中,大多是农村素质比较高的,他们进城后在婚配选择中并不居于弱势,就是说城市的每年102万的女孩只有一半左右(50万左右)是与城市的男孩结婚,这50万每人多生育1个孩子,每年也只多出生50万,相对于每年出生1000多万的总数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并且1980年代城市人口并不全部是独生子女,比如1989年上海妇女总和生育率还有1.51(每个妇女平均生育1.51个孩子),那么城市中目前到了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女孩每年就没有102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城市夫妇不到50万对,对总人口影响更小。尤其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二胎,即使允许二胎也是空的。

再看看实际情况,据《兰州晨报》报道( http://lovelife.com.cn/page.php?wid=1103400417&id=1144746589;2006-04-11):2002年9月27日,甘肃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对《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当天开始施行,其中增加了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二胎的新规定。但是截至2005年,全省共有21对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夫妇提出了申请,截至目前,仅有6对夫妇生育了二胎(其中5对夫妇为农村户口)。

甘肃可是西部贫困省份,是城市人口心目中喜欢超生的地方。全省三年多才有6对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胎!那么全国情况可想而知。因此国家计生委担心因为独生子女而引起生育高峰的说法站不住脚。

要是不调整生育政策的话,还因为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可以稍微增加出生人口;但要是调整人口政策的话,就是全部可以允许生育二胎或以上的了,不光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了,那么张主任用“近一亿独生子女”来反对人口政策调整本身就没有意义,调整人口政策后影响生育高峰的是全体育龄妇女人数而不是独生子女人数。

即使在1984年后农村实行1.5胎的政策,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生育意愿下降,1984年后生育率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1980年到1983年平均生育率为2.54,1984年到1990年只有2.36, 1990年之后更是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可见国家计生委这个担心纯粹只有理论意义,没有现实意义(理论上1984年后生育率应该增加,但是事实上反而下降),可见计生委担心因为1984年生育政策的改变而引起生育高峰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可见计生委的所谓“第四次生育高峰”的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19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妇女在1980年代达到生育年龄,引起1980年代的生育高峰。但是1963左右那么大的一个高峰,在1980年代仍然有2.4的生育率的情况下,1980年代那个高峰就已经明显降低,那么现在光是靠1980年代生育峰在目前的生育政策和生育意愿下能够引发“第四次生育高峰”吗?1980年代初出生的女孩现在成为生育主体,但是近几年出生人口并没有明显增加,以至于2005年又只增加758万人口,远没有计生委预期的1167万。既然事实已经证明计生委反对调整人口政策的理由不存在,为什么不立即恢复常态—停止计划生育?

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84万女孩,现在这些人正/将成为生育主体,扣除15%不生育人口,还剩下921万妇女,这些人平均生育2个(还有相当部分人只愿意生一个,就必须允许生育三个)的话,每年也只有1843万,减去每年死亡870万左右,每年增加人口只有973万,达不到“十一五规划”要求的1049万。可见现在需要立即停止计划生育。

在计生委和人口学界担忧“第四次生育高峰”的时候,中国“第三次单身浪潮”飘然而至,“恐婚”风盛。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而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冲破百万之众。另有一组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关于沪市婚姻的演化数据: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是12万对;1997年是10万对。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数据还是在婚龄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其中单身女性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和前两次单身潮截然不同的是:他们不是被动单身,而是主动选择单身。

计生委反对调整人口政策的理由是担心生育率会大幅反弹: “现在是一个半的政策,生育率是1.8。如果普遍可以生两个,那可能就是2.3、2.4”。

中国现在在停止计划生育后都不可能达到1.9的生育率,更不可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反弹,“弹”何容易?就算真的1.5的政策生育率导致1.8的现实生育率,那么普遍可以生两个真的可以使得生育率相应达到2.3、2.4? 依照这种逻辑,要是允许生育15胎,岂不是生育率可以达到15.4了?

大家每餐需要0.4斤米才可以吃饱,只有0.2斤米的限量时候,肯定会有抢劫、偷窃粮食的;但要是给大家的粮食供应量是每餐2斤,还会有抢劫、偷窃粮食的吗?要是有每餐2斤的粮食,却编造谎言说粮食不够,只给人分配0.2斤,今后知道真相后,老百姓看到饿得残疾的身体,反应会怎么样?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而善假于物也”。我们应该吸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教训。即使中国担心今后在社会制度调整后生育率会上升,人口会膨胀,但是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西方国家几十年来都在寻找提高生育率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成功(美国接近成功)。在日本等国找出提高生育率的制度和方法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在日本等国因为新的制度导致人口膨胀后,中国能有几十年的时间调整政策,担心什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