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行漫记――汉张骞的伟大之旅 -- 秦大路

共:💬48 🌺18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二章 塞外十年人似铁 PART1

第二章 塞外十年人似铁

1

长安城西的雍门外,秋风阵阵吹起,上林苑的杨柳随风摇曳,渭桥上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一年的秋季,似乎并未因张骞的出行而有什么不同。由于张骞的官阶并不高,所以朝廷也没有派高级别的官员来送行。送行的人大都是出使人员的亲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关于送别,向来矫情居多。即使是战争年代的“革命豪情”,也不免有着“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双眼泪”的小资式疲软。而如梁实秋一般,“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更显得十分假惺惺。

汉时民风直朴悍勇,讲究“男儿重意气”,不喜儿女情长。送别的人群,且谈且笑,场景中没有一丝离别的伤感。也是,出使西域是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机会,怎么能出现后世才有的那种十八相送,无语凝噎的凄婉场面呢?送别的场景中,或许有这样的对话。

“上次我随公孙大人去匈奴王庭,来回也就三个月时间。张骞兄这次去西域大概要去大半年吧?”

“如果前路过于艰险,你们就折道而返吧。相信武帝陛下也不会怪罪。”

“张兄返回长安后我将在北阙最好的酒家为张兄接风洗尘。张兄可不要过于贪恋西域的美女,而乐不思归啊?”

亲友七嘴八舌地说着,平时甚为健谈的张骞此刻却异常的沉默。前路到底有多少风霜,此刻他一无所知,张骞更愿意选择无语话别的方式离开长安城。这时我不由想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唐人的诗意或许也符合汉时的送别情景,但阳关当时并不存在。张骞出使三十年后,汉帝国在敦煌附近修建长城时,才建造了阳关城。此时在匈奴境内的阳关位置上,一片荒芜草坡,人迹罕至。汉帝国当时的疆域,最西不过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郡再往西就是匈奴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应换做“西出狄道无汉人”才对。

张骞和他的随从,是华人历史上第一批开拓西部征程的人。他们的足迹,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功业,足可以写就一部悲壮的巨篇史诗。他们此次出行带来的收获,对时局,对后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然出发时,没有一个人会抱有这样的想法。

正史对这个开局记载的很简略,称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之后,偕同堂邑氏家的家奴甘父,以及随从百余人一起从长安城出发,试图取道陇西郡继续向西行进。

早在2002年我曾携妻在中国西部旅游,欲一览大西北的山川形胜。我们先从西安坐飞机至敦煌,后又从敦煌乘火车至吐鲁番,再由吐鲁番至乌鲁木齐。经过的一些地方,灰土黑岩,莽莽戈壁,天地间不见半点绿色,给人的震撼无以言表。沿途看着车窗外苍茫无际的景色,不胜感慨。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当年张骞的马队是如何走过的呢?

2

旷远寥廓的中国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冒险家的乐园。喜欢冒险就得勇于承担风险,当然,也要敢于面对危险。张骞一行虽然不是去冒险,但他们和冒险家面临的危险是一样的。

在塞外出行,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我认识的一个网友老驴,是北京一个野外汽车俱乐部的铁杆成员,他曾驱车去过西藏和新疆。一次聚会上我问他,在野外旅行,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他说,防火防盗防流氓。众人大笑。老驴说的意思是,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张骞他们看来,最大的安全问题便是在路上遭遇匈奴人。陇右一带的草原上有饥饿的老鹰,也有凶狠的狼群,但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如风如电、飞驰突行的匈奴马队了。果然,出了陇西郡进入匈奴境内不久,危险就来临了。

张骞一行遭遇了匈奴骑兵,整个外交使团被扣押下来。随后匈奴人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单于驻跸的地方,即匈奴王庭所在地。由于匈奴继续奉行与汉朝和亲的政策,因而当时两国的关系还不是敌对国关系。所以,我们的主人公一行虽然旅途遇阻,当了俘虏,但情况还不算太坏,并无性命之忧。

匈奴第一位见于记载的统治者是头曼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年,头曼的儿子冒顿即位,当时匈奴控弦之士达30余万。冒顿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王,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基本上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匈奴的势力西至陇西,东至辽东,一时兵力强盛,连中原的汉帝国也不得不避其兵锋。

公元前138年,匈奴的实力更加强大。此时匈奴人的领袖为军臣单于(公元前161—126)。军臣单于见到押解来的张骞后,大怒:“大月氏在匈奴北面,并非汉朝邻国,汉朝何以派使臣前往?如果我派使臣去南越,大模大样的经过贵国,贵国的大皇帝会同意吗?”

一向能言善辩的张骞此时或许会支支吾吾起来,“大单于是草原上的雄鹰之王,其实我们武皇帝陛下对大单于一向是很尊敬的说。武皇帝陛下命我向大单于问好,这个这个,我们去大月氏,就是随便看看,玩玩,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其实,嗯,这个,这个。”

军臣单于说:“什么也别说了,张先生不要走了,你们都留下来效忠大单于吧。”

关于张骞为什么会被留下来,这是个问题。其实这是那个年代里汉匈两国的惯常做法。匈奴动辄扣留汉帝国的使者,匈奴使者也经常在汉帝国滞留不归。两国的使者在出使国长期居留成了家常便饭。况且此次张骞的目的地是匈奴的敌人大月氏,匈奴人更是毫不客气的把他们留下来。

张骞在什么地方被扣留,这是一个谜。张骞应该在未到达祁连山和焉支山之前(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就被匈奴人俘获。祁连山和焉支山一带是匈奴河西一带的大本营,史书称为匈奴帝国的“右臂”。17年后,即公元前121 年(汉元狩二年),在汉击匈奴三大战役之一的河西之役中,少年英才霍去病将军率汉军骑兵军团出焉支山千余里,大破匈奴,斩首八千人、俘获休屠王祭天金人而还。后又率军出北地郡(今甘肃北部、宁夏南都一带),深入匈奴境二千里,越过居延塞,过小月氏,直抵祁连山,再次大败匈奴,捕获单桓王、酋涂王,匈奴相国、都尉以上官员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此役后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大大缩小,基本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

失去家园的匈奴人自祁连山和焉支山北撤。此后匈奴百姓每过此地,便触景伤情,悲愤莫名的唱道: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苍凉的歌声,在大山中穿越,在草原上回荡,化作为两千年前一个民族的悲苦印记。而长城那头,战胜国一方的百姓被长年征战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压的苦不堪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看来,帝国轰轰烈烈的霸业雄图所带来的无限荣光,掩藏不住无数草民的苦难。

3

史书记载张骞被匈奴人押送至单于王庭。那么,单于的王庭在哪里呢?这又是个谜。史书关于王庭位置的描述文字向来语焉不详。我们只能通过分析来推断。

此时汉匈战争尚未爆发,匈奴王庭仍在漠南,具体位置应该是水草茂盛的阴山地区。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初活动中心地区为大漠以南的阴山一带。见于记载的匈奴第一个领袖头曼单于,在阴山一带建造过头曼城(当今内蒙古包头市境),数代以来,头曼城一带都是匈奴王国的政治中心,即匈奴王国的王庭所在地。所以阴山地区便成了匈奴帝国的王祚兴起之地。

自头曼建国以来,匈奴人在阴山一带分别建造了头曼城,支就城,虖河城,宿虏城等多座城池。可是谁又能想到,二十多年后,匈奴人战败后退出漠南,汉武帝把一条叫作长城的建筑,一直修到了头曼城附近,于是昔日王庭也成为汉长城的一部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隆,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南北朝时北齐将领斛律金唱的歌,后来被广为传唱,便是对这片富庶之地的最好描绘。据《汉书•匈奴传》载,这里在汉代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这里有森林,也有草原,是个野兽出没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匈奴人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战略基地。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强渡黄河,南下进入黄河河谷地区,直接威胁汉帝国的心脏――关中和长安。从阴山向西可以占领河西地区,向东则可以威胁河北和辽东地区。

如果匈奴人失去了阴山,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屏障。后来在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后,匈奴人退出了阴山,遁迹于漠北。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阴山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史书记载,以及此地的文物出土和阴山岩画来看,当时的匈奴人主要是游牧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农耕生活方式的痕迹。因此,张骞适应这里的生活,并不困难。

4

张骞在这“塞上小江南”的阴山,一呆就是十年。

我一直觉得张骞在匈奴的那十年也许过得并不坏。张骞刚到匈奴时,两国并未完全交恶,以张骞的性格和交际能力,与游牧民族友好相处并不困难。史书明确记载张骞素来为“蛮夷爱之”。这个“蛮夷”不仅仅指匈奴和西域的男人,其中还有一个在史书里没有留下名字的匈奴女子。后来这个匈奴女子成了张骞的妻子,她还为张骞生了一个儿子。所以,在我的解读里,“蛮夷爱之”里面当然也包含了“蛮夷女子爱之”的意思。

我对这桩跨国婚姻一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所有史料的记述都过于简单,无奈怎么也挖掘不出八卦来。这样也好,我们可以在主观揣测中增添一些善意、乐观的佐料,从而把我们主人公的流放羁押生活想象的更浪漫、更有情趣一些。

网友长河落日曾专为张骞的匈奴妻子写了一篇散文,文中说,“我俯在你的肩头像是喃喃自语,‘我会帮你逃走,还会一直跟随你。’我不懂得什么汉族女人的三从四德,我只是, 心甘情愿的跟随着你。”这里的“我”,便是张骞那位不知名的妻子。

这位“蛮夷女子”长的什么模样呢?与汉族女子有什么不同?探讨这个问题虽然感觉很八卦,但也绕有兴味。

关于匈奴人的人种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流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突厥人种,一种认为是蒙古人种。一种观点认为匈奴人属于突厥人种,男性身材高大,肤白多须,眼睛蓝色。根据中国和蒙古境内几座匈奴墓葬的发掘,证实匈奴身躯高大,不像蒙古人种。诺颜山匈奴墓葬出土一幅匈奴刺绣画,画中人物蓝眼多须, 支持突厥一说。然而根据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像来看,匈奴人似乎又具有蒙古人种特征。

如果张骞的妻子是突厥人,相貌或许象今天的维吾尔族姑娘。当然也可能是一个大脸盘蒙古姑娘,长相十分的厚道。^_^

有一件事在我心头一直萦绕不去。张骞抛妻离子出逃时,他怎么下的决心,不顾一切的向西而去呢?他的逃跑连妻子也不知情么?如果真是如此,对张骞来说,出逃固然是重新获得了使命和自由,但一定也饱含着痛苦和无奈。妻儿的痛苦,也许更加深重,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次诀别是不是永别。张骞在逃走时,她到底是暗中帮助了张骞,还是一直蒙在鼓里呢?我们无从得知,这是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迷。

虽然对汉帝国来说,对中国历史来说,以及对于我们历史爱好者来说,张骞的出逃是一个伟大的喜剧,但对张骞一家来说,这次逃跑充满了悲剧意味。张骞后来从大月氏返回汉帝国的时候,选择了另一条路线,试图避开匈奴人。如果日后他真的成功的避开了匈奴人,那么以后他将很难和妻儿相会。这一次分别,也就成了永诀。

谁知,一年后张骞返途中又一次被匈奴人抓住,得以和妻儿重聚。后来趁匈奴人内讧时,张骞和妻儿,以及甘父,一起逃回了长安。这个结局曾让我大喜过望,我们的主人公又多了一条情深意重的优点。张骞带妻儿回长安的事在《史记》里有记载,在《汉书》里却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史记》要比《汉书》更人性化,太史公司马迁毕竟要比班固高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