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崇祯十七年:(一)渔阳鼙鼓动地来 -- MP4

共:💬1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五)烽火城西百尺楼

1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无论李自成还是吴三桂都未曾料及,另一家有资格逐鹿中原的竞争者多尔衮早已蠢蠢欲动了。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身经百战、老谋深算,雄才大略更出皇太极之上,又有汉臣范文程、洪承畴谋划,早已拟订了进取中原的方略和计划,唯待时机成熟而已。满清虽有军事上的优势,最大的缺憾乃是人丁不足,即举倾国之兵也就十二、三万而已,所以以往虽四度攻入内地,却始终是接济困难的孤军,形同流寇,无法长期立足。而今天下大乱,中原已失统一号令,正值重新洗牌的当口,此乃问鼎的最佳时刻。

正月十五,摄政王多尔哀、济尔哈朗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群臣,“誓告天地,期同矢忠报国”,正式集结各路人马,欲出兵进关争夺天下。二十六日,多尔衮第二次致信李自成,表示了合作意向,“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这封信于三月初三送达榆林,竟被守将退还,李自成未曾得知此事。

2

北京城的秩序开始混乱了。

首先是对旧朝官吏的清算。李自成进京后,明朝四品以下的官员基本全部留任,四品以上的,由牛金星、宋企郊选拔了92人,其余的,多半就难逃被清算的命运了。第一个倒霉的是成国公朱纯臣,有人检举,崇祯生前留下手谕的有话,交一切国事于成国公。李自成令斩之。随后,大顺军逮捕明勋戚、大臣、文武官八百余人,押至刘宗敏、李牟等处审讯迫赃助饷。限大学士者交赃银十万两,部院官及锦衣帅者七万两,科道官五万两、三万两,翰林万两,部属以下干两。

追赃的缘起是一桩小事:国子祭酒孙从度当时卧病于会馆,一位姓罗的大顺将领不小心闯入其房间。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官员竟然开口责骂,罗将军大怒,将其捆绑责打,并向其家人勒索钱财赎金,最后孙从度受刑不过,愿以窖藏金七千两献李自成。李自成闻之劾然,说:“一翰林富乃至是耶!”

当时十几万大军驻扎城内,按规定是京城居民五户供养一兵,且严令禁止烧杀抢掠,这样,军饷的来源不足,一些没捞到多少好处的将领也颇有微词。此事启发了李自成,他本就对这些轻易抛弃旧主的厚颜无耻的官员充满了鄙视,第一次上朝时就感叹:“:“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 追赃刚好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即可筹备军饷,又可惩罚这些无义之辈,让将士得些好处。

然而,此例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仅仅是三月二十七日,追赃第一天就处死了五百名官宦。前大学士魏藻德在交出1.3万两黄金赎身后仍拷打至死,襄城伯李国祯受刑不过,自缢而死,陈演为赎身交了黄金4万两,骆养性交了3万,周皇后之父周奎被杀后抄家搜出白银70万两。追赃网越来越扩大,逐渐演变成了抢劫和勒索,共计有1000多名士大夫遭勒索拷打致死。

劫掠很快就波及到了平民百姓。既然将领们可以勒索官宦,部下自然就向民间下手了。此后大顺士兵搜查平民宅院,抢夺私财,凌辱房东,侮辱妇女等事件接二连三,“劫富济贫”本就是造反者最朴素的心理动机,一旦放开根本无法遏制,即使李自成也无能为力。在将士们看来,你作你的皇帝,我抢我的东西,大家各取所需,天经地义。所以李自成召见刘宗敏要求:“何不助孤作好皇帝?”对方老实不客气地回答说:“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

制将军李岩针对时局曾上书陈四事:“一、择吉期迎进大内,次议登极大礼;二,对明官除死难闻降者外,宜分三等区别对待;三,各营兵马皆退出京城外,听候调遣出征;四,招抚吴三桂”。但早已心烦意乱的李白成仅仅批曰:“知道了”,并未实施。

这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腰缠既富,人多乡井之思,绝无赴敌之气”,难怪宋献策亦叹息道:“我主马上天子!”

3

此时吴三桂并未完全放弃与李自成对话的机会,因为直到这时,他还扣着李自成派往山海关的使者未予处死。“讨闯贼李自成檄”既是挑战,也可以理解为最后通牒:“别打我的主意,我跟你一样是王,想吞并我是没门的。”

吴三桂有恃无恐的王牌乃是身后的满清。满清的官员中有他的亲属,比如祖大寿就是他舅父。满清对他的招降也非一日了。但利弊权衡之下显然明室对他的倚重和依赖更甚,对他的个人成就更有利。不过此时,他却必须要借助满清的力量了。一旦李自成不能让步,出兵征伐,他现有的实力是不够的。

不过就此定论说吴三桂此乃“卖国”之举,还为时过早,因为这时候他还没有“卖”的意思。求援信大致应在四月初十发出的,意图是这样的:

“……不意说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师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降,致先帝不幸,宗庙灰烬。今贼首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不待数日,我国积德累仁,民心未失,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于大清。 我国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无故而遭国难,大清理应助之。除暴剪恶乃大顺,拯危扶赖乃大义,出民水火乃大仁,兴灭继绝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况流寇敛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军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归纳一下主旨:一、李自成并不足虑,外强中干而已,是可以击败的;二、只是求助,不是投降,报酬是北京城任你劫掠抢夺;三、你们取道而行直驱北京即可,山海关是我的地盘,不放行;四、事后我们不妨重新瓜分势力范围,可优惠考虑你方的利益。

多尔衮收到的时间是四月十五,所以这封信是在四月初十吴三桂击退白广恩,正式发檄讨伐李自成之后发出的。即便此后他和李自成可以达成协议,清军入关与李自成争夺北京,他也可以坐观其变,最好两败俱伤,他还可以坐收渔利。

正像李自成低估了吴三桂,吴三桂更是低估了多尔衮。

4

李自成虽然也长于阴谋诡计,却不是玩政治的人,除了敌我,没考虑过第三种解决方案,竟然也同当时的民间一样,把吴三桂理解为明室忠臣。所以决策只在征与不征。

讨伐一事,不仅李自成,连刘宗敏、李过都迟疑不决,毕竟这是一场硬战,吴三桂部是明军最有战斗力的一支,胜负难测。更何况此战意义重大,胜则脚跟立稳,败则可能北京不保。然此刻登基大典已经在筹备之中,将择日举行;军队日渐涣散,也需要一战以重新振作,不然必成骄兵。何况北京城此刻谣言纷纷,人心浮动。这时候的一场胜利会带来很多军事以外的收获。所以尽管多数文官反对,李自成仍决定亲征。行前为绝后患,李自成下令,将明大学士陈演、定国公徐允贞、新建伯王光通、博平侯郭朋振、清平伯吴遵同、永宁伯张锡、平江伯陈治、都督袁钓、周铭、周铎等六十余人斩于紫禁城西华门外。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命制将军李牟及牛金星统兵二万留守北京,并继续筹备登基事宜。自与刘宗敏、李过等携太子及吴襄等倾全军进发,直取山海关。吴三桂闻讯之后,杀使祭旗,歃血为盟,摆开了决一死战的架式。

当时的兵力,李自成部号称二十万,但刘方亮、郝摇旗分兵于涿州、滦州处,实际兵力十万不足,吴三桂部生力军接近五万,又通过募集和招降白、唐旧部近两万,共六万有余。若论战斗力,双方相差不大,李自成擅攻,吴三桂则守疆多年,长于防守,即便没有满清的介入,这照旧会是一场难以预测的决战。

胜负的天平将倾向何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