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水寒)从电力规划看人口规划(1) -- 东东山

共:💬15 🌺1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转载】(水寒)从电力短缺看今后劳动力和高校生源短缺(2)

四、“低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学校生源短缺、高校破产

以下是以2006年为100%,用三种人口方案考察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生源动态变化情况。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9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导致1994年以来全国小学新入学人数直线下降,也就导致小学总人数在1998年后直线下降。在这种情况,全国各地掀起小学合风潮,小学教师纷纷下岗(而在1980年代为了稳住教学队伍,是禁止中小学教师调离教师队伍的),师范学校纷纷撤并。湖南省浏阳市10年前有小学1099所,到2005年只剩326所,小学生人数在几年间锐减了61%,其中白沙乡10年前有20所小学,现在只剩下一所。湘西洪江市双溪镇1993年小学生是3600多人,2004年只有1400多人了,现在年出生在210人左右。

图2、 小学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人可能会说,由于农民工进城,他们的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城,因此农村小学合并不足以说明中国的人口问题的严重。我们看看城市情况如何?北京市由于外来移民,总人口在逐年增加,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381.9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81.9相比,十年间增加了300万人,外来人口增加占总增加人口的70.4%。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底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达到357.3万人,比2000年增加101.2万人。再看看北京市小学情况,2000年是小学毕业生人数的高峰年(1987年出生的孩子小学毕业),小升初人数为18万人,到2001年减为17万人,2002年减为15万人多,到2003年锐减为12万多人,2004年减至10万人,2005年减至9万人左右。小学毕业人数的减少意味着初中生源的减少。针对于中小学生入学人数骤减、招不到生源,北京市每年撤并小学一百所。

农村、城市小学都在剧减,难道还不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依照1.8的生育率,小学人数在2003年后应该有所上升,然后基本稳定;但是事实上小学合并潮已经席转全国,合并势头暂时还难以停止。说明根本没有1.8的生育率。

我们再看看初中的情况,全国初中在校人数在2003年达到顶峰,现在已经开始下降。今后几年将会出现初中合并潮,将会有大量初中教师失业。

图3、初中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目前高中教师对现状似乎比较满意,一方面是高中不是义务教育,教育产业化后收费大为提高,另外一方面是有充足的生源。那么今后情况会如何?全国高中在校人数在2006年达到顶峰,然后会直线下降。如何抢到生源将是今后高中校长的头疼大事,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妙。

图4、高中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轰轰烈烈,是是非非众说纷纭。扩招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中国的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在欧洲、日本、韩国,大学生要占到同龄人的35-50%,就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14.1%。而中国1998年高校才招生108万,只占1980年出生的1840万人的5.9%,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高校扩招却没有把握好“度”。中国从1999年扩招后的6年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05年的504万,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006年招生规模是530万,占1988年出生人口2458万的21.5%;但由于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到高中的完善义务教育,很多人没有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比如2006年高考应届报考生只有667万,只占1988年出生的2458万同龄人的27%,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当落后;近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已经达到55-58%,可能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水平,说明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扩招本身没有错,但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考虑到高校的师资和设施,保证质量,更需要考虑基础教育是否跟得上。

并且有些学科,本身就有“精英学科”性质,比如美国即使高等教育已经转向普及型,但是医学、法律等专业仍然是“精英教育”(美国在这些学科这种过于精英教育并不完全合理,但适度精英教育还是必要的),而中国扩招却是全学科的,并且硕士、博士教育也同样扩招。各国博士教育都是精英教育,200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公布的数字表明,美国博士授予单位只有261个,占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6.6%,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而2002年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45所(当年高等学校的总数为2003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12.23%,远远高于美国。并且近年来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重心正在明显下移,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增设博士点,博士生质量开始受到质疑。比如说一个10人研发课题组,假如合理的人才结构是1个博士带领2个本科生助理、3个大专技术员、4个技校毕业技术工人;单纯为了扩招,增加博士为2个,硕士3个,本科4个,技术工人只有1人,这样的人才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反而更低:一方面是因为结构本身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并且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决定的,比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对高端人才需求比例高,也就要求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需求却并不一样。人才培养适度超前是必需的,但要是过于超前反而不利: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所需人才,降低企业效益;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增加失业率。从这种角度看,盲目扩招是拔苗助长。

图5、高校生源动态变化曲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人辩解说“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要看长期的回报”,但教育的投资需要高度有序才能保证“长期的回报”,否且就是浪费,中国有一句古话“男怕选错行”。过于忽略基础教育,而又过于超前高等教育,造成教育资源配置错位,是当前就业压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当时扩招的时机非常“准确”的,从1999年开始是大学生源的上升期,生源没有大的问题。由于扩招,大学财大气粗,引进人才舍得花钱,十万年薪的教授不算高薪,甚至有“百万年薪教授”。美国2005年人均GDP是3.7万美元, 中等家庭收入是四万多美元,名校正教授年薪为人均GDP的2-3倍。2005年中国人均GDP不到14000元,10万年薪的工资相当于人均GDP的7.2倍(远比美国副总统的相对工资要高),百万年薪相当于人均GDP的72倍(每个家庭贡献20%的话,需要200-300个家庭才能供养一个“百万年薪”的教授, 相当于古代的百户侯、千户侯!)。但是中国高校生源在2008年将达到顶峰,然后直线下降,2006招生规模已经是530万人了,扩招还有多大的余地?现在高校为了扩招而贷款修建的教室、购买的设备,随着生源的下降,可能会无力偿还,部分高校可能面临破产。看看日本的情况吧:2005年日本有30%的私立学校都没有招满,有的甚至只招到一半学生。今后如何确保学生的数量,将成为私立学校的一个难题。为了保证生源,名古屋商科大学在今年春天新学期开学时无偿给每个新生发一个iPOD,说是让学生用来下载外语听力教材的。连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也第一次走出校门到外地去招生,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香港的大学招生纷纷转向内地,其原因是什么?

即使今后高校招生规模稳定在2006年的530万,那么今后怎么样?530万只占1988年出生(2006年大学新生)人口2464万的21.5%,但却占1999年出生(2017年大学新生)人口1150万的46%,远远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而那时中国的经济结构能够吸纳如此高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由于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大量国内企业纷纷破产,外资企业迁移海外;花费高成本的大学毕业生找坏焦ぷ鳎?晌?缁岵晃榷ǖ囊蛩亍?/SPAN>

现在的经济和教育是根据国家计生委的1.8的生育率,小学合并潮已经用事实否定了1.8的生育率;要是高校还相信这个1.8的生育率而盲目扩招,今后将会有大批高校破产、大批高校教师失业!

要是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使得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那么今后几年(2007-2019年)每年将出生2100万,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高校以目前的530万招生规模的话,2024年后高等教育普及率为25%,既能使得经济健康发展,又能防止高校破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