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京城杂忆 -- 之十 -- 老五道口

共:💬11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京城杂忆 -- 之十

京城杂忆 -- 之十

北京人礼多,多半儿是旗人留下来的风俗。前清那会儿打千儿问安,问高堂,问太

太,问下面小辈儿的。记得话剧茶馆里那个破落旗人打千问安一直问到自己不知道

问谁好了才罢休。自打我记事儿起,能记住的就是那句著名的“吃了吗”。小时候

在胡同儿里,夏天傍晚你出了院门儿,这句话就能听上十几遍。回答起来的第一句

只有两个选择:吃了,没呢。可接下来的对话就有不同内容了。这就象围棋,开始

有定式,大家都是这么走法儿,走了完了基本定式才有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即

便你说没吃,也没人接话碴儿请你去吃。所以礼貌这玩意儿给我的感觉就是假招子。

当然下棋也有不按定式走的,上来先点天元。在生活中碰上这样的也好,对方张嘴

就是:哥们儿没吃呐吧?得了,今儿我请客,咱外边儿撮去。这种情况这么多年里

我就碰上过两次,一次是碰上个大款朋友,人家要显摆,我得给人面子。再一次是

我回家,赶上我妈没做饭,当然我妈不能叫我哥们儿,可那声儿子倒是叫得挺响。

再后来听说京城的问候语越来越丰富了,更换地更频繁。什么“离了吗”,“换了

吗”,“上网了吗”等等问法儿已经让人觉得再问吃的事儿是太俗了。嘴上的问候

变了,行为装束也得变。小时候撒尿和泥的发小,在记忆中老有两串鼻涕挂着,如

今也穿起来了HUGO BOSS的西装,一张嘴就谈经济效益,他说了老半天我才明白他是

开包子铺的,还是没离开这吃字。但是行为上明显的改进是不再随地吐痰了,据他

自己说这毛病是从家里装上木地板以后才改的。我就相信这钱还是能让一个人往好

了变的。可是那身儿西装穿他身上总看着有点儿别扭,就象夏天在胡同里下棋的老

爷们儿,亮着板儿脊梁挥着大蒲扇就象回事儿,非给他们穿上和尚衫就差了意思。

大街上那么亮着是不雅,可在胡同里面儿还是让他们自在一点儿吧。

前几年有天晚上去胡同的院儿里看看过去的老人儿,发现老住户已经搬走了不少,

过去的院子里只有北屋的大爷还住那儿。门道和院子都是黑古咙咚的,进了屋好一

会儿才发现大爷的头发全白了。儿女们都走了,只有老两口守着几间空屋子不舍得

离开。习惯没变, 还是点着那种八瓦的小管儿灯。一座老钟立在墙边儿的八仙桌上,

钟摆的声儿也没变,给我的感觉是一切照旧。大爷当年练过武,过去说话底气倍儿

足,现在也是和别的老人没两样儿,倒是大妈显得更有精神气儿。沏茶还是那花茶,

茉莉还是自己院儿里种的,凉干闷在茶叶罐子里。虽说是一位客,人家还是沏上一

大壶。坐定之后递过来一把扇子,大爷和我隔桌而坐,大妈坐一边儿,也是他们家

的老样子。叙旧,喝茶,临走时大爷大妈起身要送,我就说外面这么黑就别出来了,

可大妈还是先走一步替我拉门儿。这就是老北京的礼数儿,我不能驳的面子。

又过了几天,我出门给朋友买结婚礼物,决定去京城里一家有名儿的商店看看。据

说好多有钱的主儿都夸着小妞儿去那儿挑名牌儿。在国外住了一阵子,学会了帮别

人拉门,特别是看见女士和老人要进出时,总要拉着门等几秒钟,人家进出之后也

都不免要说声儿谢谢。习惯了的事儿就习惯地做,我进商店门儿时看见有个带孩子

的正要出来,就赶忙上前拉开门儿,人家出来便低头跟孩子说话,根本没瞧我半眼。

我想人家是心在孩子身上,大概没注意这门原本不是光电控制的。我这儿还想呢,

就见从身后呲溜呲溜又闪进几只丽影,其中一个还说,瞧,这儿的服务就是比别处

好。

老五道口

[email protected]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