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续三】鹰翔万里终归巢-我的飞行员舅舅-预校 -- 大鹏翔宇

共:💬252 🌺5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六】鹰翔万里终归巢-我的飞行员舅舅-鹰鸽(下)

在聊到三舅的初教机训练时,我曾经问了个问题:

“你有没有没让操纵杆打过?”

三舅:“你怎么知道我们还有这一手?”

这个嘛,嘿嘿,一直在飞老爷子不就经历过:

与父亲聊天,聊起了航校。不由得有个疑问,到底当年的苏联教官怎么在教练机上用驾驶杆打人?

父亲回答:“教练机前后两个驾驶杆和方向舵都是连动的,学员的动作没做好,后舱的教官用脚一蹬方向舵,学员一抬腿,教官就用驾驶杆抽学员的腿。有时一个起落下来,犯错多的学员,腿会被打肿。”

打人的动作很快,驾驶杆摆动幅度不大,所以一般没有什么危险。

“有的学员毕业后,成为教官,也学会了这招。”

问了个现役飞行员,有没有被驾驶杆教育过。答案是:“当然了!”

于是我说空军的这个传统要找苏联人算帐!

父亲的空军生涯――航校岁月――永生不忘 by一直在看

http://www.cchere.net/article/357157

大家猜得没错,那个一瘸一拐的四川学员就是被操纵杆抽到膝盖骨上了。看来苏联老毛子带来的这个恶习还真是在中国空军中流传了下来。难道没人去管吗?三舅说当时没有,一个是因为没有做好他自己心里惭愧,一个是这种事情在航校已经是见怪不怪,几乎成为惯例了。还是那句话,把不适合飞行的人送上蓝天,才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军队,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可难道没有温和点的方式吗?

“这是部队航校,就是这么要求的!”

虽然是军队的学校,但毕竟是军队。体罚之类的东西,大概是和军队这个社会组织共同降生的。至于有些老师错把学校当成了军队,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种传统在空军里或许还在继续,三舅讲上个世纪末他转业的时候,部队这种事还是层出不穷。但稍有改进的是有的航校里开始出现了专职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减轻学员压力,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有所帮助。

彭教员的脑子里可没有什么心理辅导这一套,他要的是动作完成的质量和学员的领悟,而四川学员的主要问题就是动作不干脆,小毛病过多,再加上人在精神紧张状态下暂时性的反应迟钝,正好犯了教员的忌讳。结果是挨打越多,越是发蒙,越是动作拖泥带水。成了恶性循环。

那么初教机训练都要学什么动作呢?

最先学的是起落,就是最基本的起飞和降落。起飞是最简单的,加速滑跑到起飞速度,拉杆收舵一抬机头飞机就起来了,这一项上初教六是典型的傻瓜机。难点在于降落,降落的时候先要找到机场对准跑道,这叫建立航线。然后压杆下滑降高度,这时候飞行员的注意力70%要仔细观察外面飞机与地面的相对运动并作出及时调整,剩下的要看几个仪表,像发动机转速表,空速表,高度表,地平仪等等。即将落地的时候要向后收杆把机头拉平,在这个动作中,学员出的问题比较多,有的拉杆过快,幅度过大,结果“拉飘”,飞机又重新爬升了。有的“拉少了”,飞机在跑道上又蹦又跳。犯错误的学员基本上免不了要吃瓜落了。还有更惊险的,三舅组里的那个四川学员降落的时候倒是收杆收的恰到好处,问题是他忘了放下起落架!

幸好地面的观察员及时反应,打出一发红色信号弹(复飞的意思)。教员马上拉起飞机,亲自重飞驾机降落。观察员事后因为“发现重大事故征候”而立了三等功。也有观察员发现不了的时候,另一个初教团也发生了忘记放下起落架的事,结果螺旋桨打地脱落,反弹后打到驾驶舱前座,学员受重伤住院,后来直接复员了。教员背了个严重警告处分。其实这种事情,教员受到的处罚往往比学员严重,这是个责任重大,相当危险的岗位,所以教员们恨铁不成钢,严格要求甚至体罚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起降训练结束后,三舅组里的四川学员不得不打好背包走人了,因为这时所有人都看出来他真的是不适合飞行了,由于他是农村户口,复员对他来说太残酷,就安排他去了空军参谋学院学习。后来这位学员在参谋学院干得不错,据说现在还当了不小的领导。当他每次看到机场上空战鹰归巢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自己那难忘的初教机岁月呢?

这种经历应该是没齿难忘的吧?

同期被停飞的学员有的直接复员回家,像三舅组里的那个上海学员,因为家在大城市,而且家人“拖后腿”比较厉害,他自己去找了航校里的老乡走了后门停飞了,实际上他的飞行技术不错,教官评价也高,但家里给的压力太大,毕竟当时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可惜了!”这是彭教员的感叹,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其他的停飞学员有的改了地勤,有的去了军校,还有的去了陆航。

中国陆军航空兵,成立于1978,9年间,当时还没有作战任务,主力机种是直五型直升机。

点看全图

初教机第二阶段是航行和编队训练,从简单的双机到三机,四机编队,四机菱形编队,再到六机,八机的大编队。可写的东西并不多,主要是锻炼学员之间的配合和协同,培养长僚机的意识还有就是避免撞击事故的发生。

这一段的训练结束后,航校里就从学员里开始调人去轰炸机部队,首先是看个头,一米八以上的是优先选择,因为当时中国的歼击机座舱普遍狭小,三舅说他这样的坐进歼六再合上座舱盖,向上完全仰头的时候鼻尖和舱盖只有不到十公分的距离,腿是曲着的,一旦伸直就成蹬舵了。就这样还要带着一大堆零碎,穿着厚厚的抗荷服,飞机里可没有空调,晴天太阳直射,爬高之后座舱里又很冷,每次下飞机实际上都是一身大汗的。那时候中国民航终于有了点“民”航的样子,可以说开轰炸机的将来转业去开客机前景是相当可观的。可大个们多半还是愿意继续留下开歼击机,都是为了一个王牌飞行员的梦,一个战鹰的梦。另一条标准有点得罪人,就是素质好技术好的学员要优先学习歼击机,所以就是想去也得参考航校的意见。

总之,没有以前那种必须遵守没有余地的所谓的“组织决定”,而是一个学员和航校双向选择的过程。

至于运输机的学员据三舅说是从轰炸机的学员中进一步挑选来的,至于有没有专门的航校三舅没提我也忘了问了。看来是有的,如果三舅知道这方面的事情,我会在后面专门介绍的。

三舅将要讲完初教机训练的时候,我想这也太没意思了,就插了句嘴:

“你们就没飞过特别刺激的,比方说机动动作什么的?”

“有,怎么没有,我们专门练过特技飞行!”

特技?

看来话匣子又打开了。

(待续)

下一节:特技

关键词(Tags): #鹰鸽#起降#编队#特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