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中国收藏家在日本所淘帛画疑为无价宝 -- 无所事事

共:💬4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中国收藏家在日本所淘帛画疑为无价宝

[SIZE=3]在日的河友不妨试试运气![/SIZE]

新闻晨报 2006年5月11日

发现:偶然折返的收获

神秘文物淘获历程

5月4日,是日本全国古玩博览会举行的首日,中国“淘宝兵团”进军会展,在数十万件藏品中吹沙拾金。从当日上午10时开始,晨报记者跟随上海的朱先生等几位藏家在现场挑选文物,尽管亚洲各国的各时代文物琳琅满目,但直到中午时分,藏家们依然没有高价值的收获。

当“淘宝兵团”回到底楼集合时,朱先生突然不见了踪影,20分钟后,他才拎着包出现在大家面前。“密宗帛画就是那时发现的——当时我几乎没有发现满意的东西,有一点失望,走出会场后又有点心不甘,就返回去看了两眼,没想到摊主向我出示了这件让人震惊的宝贝。”

朱先生曾于2001年赴四川学习藏族文化数月,后又前往藏区德钦县学习密宗画——唐卡。对藏传佛教非常了解的他一眼就看出,这张在日本人看来脏兮兮的破布正是一张古代密宗帛画,其历史年代十分久远。虽然拿不准画幅左上角“广德元年癸卯”的具体时间,但在朱先生的印象中,这不是日本的纪年方式。简单的讨价还价后,他立即“拿下”了这幅古画。

分析:是唐代珍贵文物?

5月5日晚,朱先生向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潘深亮(曾任故宫书画组组长)及一同赴日的众多中国藏家展示了这幅古画。

朱先生从包装中取出这件薄如蝉翼的丝织品后,小心翼翼地在榻榻米上展开。记者看到,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已经腐痕斑斑,边角许多地方都已经蚀去,但画面主题保存还算完好。现场专家和专攻佛像的藏家都认定,此画为藏族唐卡———即小乘佛教密宗宗教画。

该古画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画面左上角有汉字题款(其中部分已随腐蚀的帛布散佚),可辨认的内容为“……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一太牢……广德元年癸卯”。

记者通过互联网检索后得知,广德元年癸卯为公元763年,当时的皇帝为唐代宗。

鉴定:最终确定需碳定年检测

在潘深亮的带领下,数位资深文物藏家通过目测、触摸等手段,对画幅进行了初步鉴定。

大家排除了画为后代人在古代丝织品上绘制的可能性,“是用矿物质颜料画的,腐蚀的地方依然有颜料痕迹,这不可能是后画上去的。而且织物背面也有题款浸透的痕迹,”潘深亮说。藏家们认为,该画画面极具神韵,题款书法虽非名家大作,但笔法飘逸洒脱,非现代人所能模仿。

一个多小时的鉴定,在场的专家均未发现任何伪造痕迹。

潘深亮认为,“唐朝的东西就是一片纸都是宝贝,如果真是唐代宗时代帛画,又是没有发现过的早期密宗作品,可能填补研究空白,在国内文物界将引起轰动。不过,它也存在是近代仿造的可能,那其文物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最终确定其年代的重要因素,是碳定年检测结果——如果碳定年认定丝织品是唐代或更早年代的,那就相对稳当了!”

专家组将于近期进行鉴定

昨日上午,藏家朱先生一行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征集室书画专家张燕燕出面对“密宗帛画”进行了鉴定。

通过光学镜片分析,张燕燕认为该画的编织方法与唐朝织物不符,不如唐朝丝绸精细。“但是,这不能成为否定其年代的确定证据。”——当时汉族地区的编织技术已炉火纯青,非其他地区人民可掌握,而此画可能是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织物。此外,张燕燕认为帛画的题款不像汉人的传统书写风格,“不排除吐蕃画匠所作的可能。”

张燕燕认为,画为古物无疑,但要最终确定帛画的年代,需要召开专家论证会。经过努力,朱先生已与国家级文物鉴定单位取得联系,将邀请藏传佛教、唐卡、绢帛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鉴定组,于近期对帛画进行鉴定。

记者手记 聊慰时间乡愁

日本淘宝七日,最让我震撼的,是目击、触摸密宗帛画时的难言感动,虽然它还未接受最终的鉴定。

这幅色泽沉重、图案飘逸、题款意态豪放的帛画,虽然边角已经腐蚀、画幅上时有蠹痕,然而所有的这些岁月刀斧都未能阻挡祖先通过它向我们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关于战争,关于生命,通过中华民族维系千年的血脉,不断震荡着我们的心灵。

专家告诉我,帛画的题款“广德元年癸卯”正是吐蕃乘唐安史之乱后国势羸弱,大举东侵的第一年。当年的硝烟早已化为乌有,历史留给我们一个团结和睦、全力奋进的新国家。我们的民族有着认识过去、了解自己的强烈愿望,于是才有了通过“海外淘宝兵团”这样的形式去找寻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根。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在《呼唤》中写道:“五千年深的古屋里,就亮起一盏灯,就传来一声呼叫,比小时候更安慰,动人,远远,喊我回家去……”流沙河评价说,余的诗是一种时间上的乡愁———空间上的乡愁可以用返乡来弥补,时间上的乡愁却只能回味。国宝,作为5000年悠久历史的见证,聊慰的正是全体中国人的时间乡愁。 □晨报特派记者郭翔鹤 日本摄影报道

三大猜想 神秘帛画究竟是何物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这一考古界信条是排除无效信息,最终获得真实鉴定结果的必然过程。虽然在日本发现的这幅帛画命运尚待裁定,但在潘深亮研究员和众多藏家协力下,朱先生昨日与晨报记者一起对新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

猜想一:帛画是吐蕃侵唐遗物?

昨日,晨报记者通过互联网对帛画题款文字进行了资料查找,最终在《汉书》里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日一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这段文字,描写了道教产生之初的祭奠仪式———然而道教的文字为何会出现在小乘佛教的图画上,而且这图画还是当时在中原很少流传的异族欢喜佛像?藏家翻阅《唐书》后得知,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占河、陇广大地区,至是年十月,京都长安失守。郭子仪至商州(今属陕西),收集散卒及武关(今丹凤东南)守兵合计4000人,以雪国耻激励将士;又以昼击鼓张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计,吓退吐蕃,收复长安。

“此时正值吐蕃实力大张之时,中国西北广大地区已经被其占据,藏传佛教可能也开始传入。战时死亡人口较多,这张帛画可能与超度亡魂有关,有可能是汉藏文化融合的早期见证,也是两民族独特宗教交融的代表。”帛画主人朱先生如此认为。

猜想二:英国人从敦煌盗走?

按照常理,丝织品、纸张的保存年代最多数百年,只有极少数能在特殊环境下保存至今。朱先生认为,这件丝织品一定是在石窟、洞穴等封闭环境内长期尘封,才得以流传至今。“类似的例子在敦煌洞窟内都有发现,甚至一些汉代丝织品也有完整保存至今的特例。我认为,这张帛画如真是唐代文物,很可能是近代才被从洞穴里发掘出来的。”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曾从敦煌洞穴中掠走大量在干燥环境中保存下来的文物,朱先生认为,只有大西北才有保存帛画的气候条件,其保存地说不定就在敦煌。“说不定是斯坦因将密宗画从敦煌盗出后,转卖给了日本人,”朱先生猜想。

据悉,现存的早期唐卡最古老的年代不超过元代,藏地传说的“唐卡起源于松赞干布”一直无物证。因此朱先生的帛画如经证实,将成为中国古代宗教史研究的一大突破。

猜想三:遣唐使将画带回日本?

之前曾有藏家认为,日本早期派出的遣唐使从中国取走了这张帛画。甚至有人大胆地猜想,这位日本遣唐使可能和唐军将领熟悉,因此获赠了从吐蕃军队俘获的战利品。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共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因此,存在日本遣唐使将帛画带回日本的可能性。

但是朱先生认为,这件东西由于保存完好,不像在人家代代相传的东西。“保存得这么完好,应该是从封闭环境找到的。我觉得这件帛画被重新发现是在近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