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孟良固 -- 铁鱼

共:💬42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淮海战役中的粟裕 续2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是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华野不担任主攻,粟裕为什么最紧张?

  粟裕后来说,华野第二阶段作战任务的变换,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减轻.

  淮海战场上,蒋介石的总兵力还有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维、李延年、刘汝明6个兵团,18个军,加杜聿明的“剿总”,总兵力尚有50多万,分别集中在江苏徐州、安徽蒙城和蚌埠3个地区.3个战场一盘棋,怎样处理好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吃掉这三部分敌人,是关系到整个淮海战役能否全胜的关键问题.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粟裕调整了华野的部署,将中野第十一纵归还中原野战军建制,调华野第七、第十三纵和特纵一部集结于宿县以南,准备参加对黄维的作战行动.华野指挥所率第十纵队南下至时村以西地区,做预备队.以韦国清、吉洛(姬鹏飞)指挥第二、第六、第十三纵阻击蚌埠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保证中野的侧翼安全.在北线,由谭震林、王建安指挥7个纵队监视徐州近郊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坚决阻其南窜,以确保南线战场我军的胜利.粟裕在第二阶段的战斗中,指挥华野一肩挑三担,能不紧张吗?

  黄维兵团比黄百韬兵团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11月25日被中野部队包围后,刘、陈、邓估计要3天才可以全歼。粟裕根据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经验,认为3天消灭它是不可能的。但时间也不允许再拖长。再拖长了,让杜聿明的30万人马从徐州地区跑出来,与黄维会合,仗就不好打了.粟裕与陈士榘、张震商量后,于12月1日打电话给总前委,并介绍用近迫作业打黄百韬的战法.刘、陈、邓决定,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调整部署,改进战法,"立即使用华野之七纵、十三纵(预备队)加入进攻,其战法仍采用碾庄经验".

  12月10日,陈毅打电话给粟裕,说歼灭黄维兵团可能还要7至10天.粟裕感到,中野、华野在南北相距不到60公里的地区内,分别围住了敌军的两个重兵集团,北援之敌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相距只有15公里,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带领装甲部队已到蚌埠,蒋介石还想从武汉白崇禧兵团调兵增援徐州。如相持日久,可能对我军不利。粟裕接陈毅电话的当日,打电报给刘、陈、邓并中央军委、华东局,“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然后“再集中华野解决杜、邱、李兵团”。总前委同意并报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的建议。华野在已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第七、第十三和特纵一部的基础上,再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第三纵、第十一纵、鲁中南纵队和特纵一部,前往双堆集地区参战.5天以后,12月15日,黄维兵团12人全部被歼.

  在围歼黄维兵团的过程中,粟裕度过极度紧张的七天七夜。那是在黄维兵团已被围住,杜聿明兵团未被围死的时候,中央军委指示华野全力歼灭李延年、刘汝明部。只要在宿县以东地区迅速歼灭李延年部,再将刘汝明部驱至蚌埠,黄维兵团就孤立了。尔后,中野和华野密切配合,再打一个歼灭黄百韬兵团那样的大仗,取得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粟裕看了中央军委的这个指令极度紧张,他对张震说:围歼黄维的战斗不可能迅速结束,北线7个纵队又难以围歼杜聿明。杜聿明和黄维相距只有五六十公里。黄维被围攻,情况紧急时,杜聿明可能倾全力南援,如果让他们打通联系,将给全局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势必影响歼灭蒋军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战略意图。张震说,粟司令日夜守候在指挥所里,密切注视战局的发展,设想临机处置的方案,调整部署,及时转用兵力,度过了极度紧张的七天七夜。在蒋介石再三督促下,李延年北援到浍河曹老集、周家口时,被华野第六纵队堵住,血战5个昼夜,不但未能取得进展,反而遭重创。于是,他对蒋介石耍起了滑头,采取了“宝塔式”的进攻阵势,越往前投入的兵力越少。而且我军一动,他就后缩,结果没打上。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歼,李延年退回蚌埠。粟裕说:"幸亏没打上,当杜聿明突围时我们才得以从南线抽调3个纵队,与北线的7个纵队,加上刚刚南下的渤海纵队,共11个纵队,一起参加兜围。在使用兵力上已经达到极限了."

  粟裕曾这样说:"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征,带病指挥.战役结束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了,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有参加."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徐州杜聿明集团一直是粟裕最为关注的。黄维被围后,他分析杜聿明集团下一步行动有两种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围。蒋介石后方已无机动兵力,固守待援可能性不大。突围的方向有三:一是沿陇海铁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南京)沪。三是沿津浦铁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粟裕分析,第三种可能性最大。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行动,同时可与尚在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相呼应,南北对进。粟裕后来说,虽然要遭到我两大野战军的强大打击,但是,敌人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走这一条路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兵力部署上,粟裕把重点放在敌人向西南逃窜这一方向上。

  开始,中央军委是同意粟裕的判断和部署的。但不久又来电,指出徐州蒋军“逃跑的方向以两淮或连云港方向为最大”,指令华野“必须马上有所准备”,“务使敌人不能向这两个方向逃跑”。

  粟裕说,这个电报使他左右为难。他再次对敌人突围的方向进行分析:走两淮,优点是可以避开我主力,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带,不利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而且都是我老根据地,将陷入我地方军和民兵包围之中。向东走连云港,优点是可以迅速摆脱被歼命运,但要迅速解决3个兵团的船只和码头是非常困难的,如遭我尾击则会陷入背海作战的境地,有被全歼危险。粟裕虽然认为敌人不会由这两个方向逃窜,但中央军委明确指示,万一敌人真的从这两个方向逃跑,自己部署失当,个人贻误战机且不说,势必将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相信这个判断吧,如果杜聿明向西南走,与李、刘兵团相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兵团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一举两得,那就成问题了。经过再三分析比较,粟裕确认徐州之敌走两淮和连云港可能性很小。于是,他下定决心,把华野在北线的7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把注意的重心放在西南方向。

  事实证明,粟裕的决心是下对了。11月30日晚上,各条渠道的情报向粟裕飞来:敌人已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粟裕立即作出歼敌的部署,一面向中央军委和刘、陈、邓报告,一面下令华野11个纵队采取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击相结合的战法,于12月4日,全面兜住杜聿明集团30万人马于陈官庄地区。两天之后,全部歼灭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1949年1月2日,粟裕在蔡凹签发作战命令: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月10日16时,全歼杜聿明集团.

  至此,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