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朝鲜战场上的美国“老爸”——当了战俘名利双收 -- 老拙

共:💬20 🌺1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美联社记者被俘

美联社记者被俘

1951年2月上旬,设在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训练处军官大队,来了一批美军战俘。他们当中,有一位头戴长檐军便帽,身穿墨绿色长夹克衫的军官。此人约50岁年纪,满脸皱纹。他叫弗兰克·诺尔,是美联社的摄影记者。他是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被俘的。当时,他跟随的美军陆战第一师的先头部队,在东线长津湖一带与志愿军作战。被俘时,他独自驾驶一辆吉普车,携带全套摄影器材,身着戎装,佩带上尉军衔,腰间挂着手枪。这名特别的俘虏,引起了训练处管理人员的注意。

在接触过程中管理人员发现,诺尔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找他谈话时,问一句他答一句,并且不断强调自己是一位普通的摄影记者,与现役军人不同,应将他交给美国。对此,训练处军官大队政委丁山找他谈话,严肃而又温和地告诉他:“我们并不是用请柬邀请你来的,而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把你俘虏过来的。当时你身穿军装,佩带上尉军衔,并携带武器,证明你不是一般平民。你的行为不是在为朝鲜人民服务,而是在为美国侵略者服务。”

此后,管理人员经常耐心地开导他,给他讲解这场战争的性质,讲解志愿军的俘虏政策,这使诺尔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俘营生活后,他亲身感受到了志愿军对俘虏的优待。后来,他写了一篇短文,称赞志愿军的人道主义待遇。他写道:“中国人慷慨宽大,态度公正,在平时充足供应的份额之外,常供应各种食品。对各国战俘都一视同仁,对基督徒、天主教徒、穆斯林都一样。战俘们的生活待遇可以说远远超过了《日内瓦公约》规定的标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