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世界经济 -- MRandson

共:💬309 🌺5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闲聊之十三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元杂剧《刘行首》

上次说了房地产中的金融部分,这次说说其中的政府部分,也就是财政部分。

经常看一些官场小说,把政治斗争描写得触目惊心,好象政治就是官场的全部。其实,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当家人,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斗争,而是怎么保证财政的稳定。简单地说,政府也和企业类似,要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要提供医疗文化卫生,要提供社会治安,要养活一大群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一切都需要保证财政资金运转正常。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程加快,对财政的需求更大。落后的基础设施,需要财政去建设;农村的发展,需要财政去扶植;城市下岗的工人,需要财政去安抚;医疗文化卫生,需要财政去资助;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财政去启动;薄弱的国防,需要财政去捍卫等等。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财政开支的增长的速度要超过GDP增长的速度。这一点,在欧洲早就有研究。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对这方面研究最有名。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瓦格纳法则,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现在中国的情况是,财政中税收收入的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社会进步对财政开支要求的增长速度。

94年的分税制之后,中央利用权力,一方面把多数税收收入收到了中央,另一方面又把不少应该中央承担的公共事情,推给了地方。这样一来,保证了中央开支的正常是第一个好处。通过给地方拨款的方式,让地方大省的诸侯听话,这是第二个好处。全国一盘棋,便于经济宏观调控,是第三个好处。

凡事有利就有弊。与中央对应,地方面临的局面就是事多而钱少。美国加州不就是因为财政破产,结果换了州长吗?与美国不一样,中国不会换省长、县长,不过拖欠工资,拖欠养老金,打白条,在许多地方可是屡见不鲜。中央的许多拨款,被挪作他用。地方也没有办法,八个坛子,七个盖,拆兑着来吧。

中央一看,干脆来专项拨款。这一亿元就是批贫的,谁敢乱动,小心党纪政绩处分。就是这样,照样有挪用的。那面火烧眉毛,已经马上要出群体事件了,哪怕动了这笔钱,明天撤职,今天也是要动的。何况,动了钱未必撤职,出了群体事件必定撤职。

中央有的时候,换一个方式,要地方搞配套资金。一个扶贫项目,中央掏30%,省财政掏30%,地方财政掏40%。地方先投入,地方投入了,干起来了,中央的钱才到。这样倒是没有挪用,但是许多穷乡僻壤,根本掏不起40%,于是中央和省财政的60%也就得不到了。这样一来,越富裕的地区得到的资助越多,越贫穷的越少。

地方要想改善财政情况,就先必须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中国与美国不一样,地方政府无权设税,于是就在收费上打主义。

于是土地就成了地方政府最大的财富,转让土地的收入成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收入。地价越高,对地方政府来说,越合算。

我去上海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与北方各地,争着收税,完成税收指标不一样。上海许多官员,鼓励企业少交税:“今年的指标已经完成了,不用交那么多了。”另一方面,鼓励房地产投资“几年之内房地产价格还会上升……”

想一想就明白了:交税,大头要归中央;投资房地产,土地收费,大头归地方。奥妙就在这里。

上海、北京的房地产价格托着上海、北京的财政。如果上海、北京的房地产价格下跌,恐怕上海市政府、北京市政府先不要修什么地铁,轻轨,也建什么国际化大都市了,先保证市财政不破产吧。

现在的房地产热,中央很着急,地方不着急。中央虽然很着急,但是考虑到地方的难处,也不敢痛下杀手。所以,中央很着急,经济后果很严重,但是房地产的热潮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短期内很难消退。有时政府插手经济,后果是始料未及的。

因为地价,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动力,所以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进程之中,往往不遗余力。

强征农民的土地,城市拆迁背后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

所以,房地产价格问题,决不是一道政令就能解决的。家宝总理说,他关心房地产问题。其实他关心,也就恰恰说明这个问题不好解决。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