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富民强国的捷径--跟着英国走 -- donkeyking

共:💬66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对自己的观点做最后一次解释

“英国的制度就从来不变么,二战后大规模的国有化不是从苏联抄来的么”

所有的国家都会根据自己面对的问题,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一些调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相对于英国的调整,中国的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要广得多,深得多,不但令世界侧目,连国人自己也经常不知何去何从。我个人认为,同今天的中国相比,改革前中国所采取的苏联的体制极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毛泽东要是有幸看道今天的中国,不知道要给这个社会贴上多少个修正主义的标签。

“新加坡和香港殖民地时代的那套近似独裁的制度又是copy英国么?”

新加坡和香港都采取了英国的法律制度,和其他一些社会制度,比如言论自由,舆论监督。香港本身的廉政公署似乎是香港独创。总的感觉是即使是没全面照搬英国的社会框架,已经足以令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腾飞,这更说明了英国制度的优越性。

“印度菲律宾这些国家倒是原封不动从英美殖民者那里继承下来原汁原味的英美制度,结果怎么样大家也看到了。”

我认为用中国大陆的经济超过印度和菲律宾来说明英美制度的不先进是没有说服力的。

第一, 中国大陆的经济超过印度和印度和菲律宾是否能说明,大陆的经济制度比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制度先进?我认为没人会赞成这种观点。

第二, 印度和菲律宾采用先进制度之后,经济上为什么没有起飞?为什么没有像美国那么强大?我的回答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擅长治理国家,都擅长建设国家,有些民族比较懒散,不愿意像日本,美国人那样勤奋工作,自然不可能取得美国的经济成就。要想取得美国那样的成就,要有几代人的努力,还要有很好的机遇,其他国家是否可以变成第二个美国,我觉得很难。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用中国和美国进行对比的原因。

第三, 用印度和菲律宾的经济水平不够发达是否可以说明,经济制度和经济水平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我的回答是经济制度和经济水平有很大关系。关键是看你怎么比,我认为应该和自己对比,或者和自己相似的人来对比。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的经济的确是不够好,但是如果说菲律宾采用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是否就好了呢?我认为只能更糟,历史虽然无法假设,但是拿菲律宾的经济和同为东盟国家但采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缅甸越南相比,谁好谁坏呢?我再举一个东德的例子,东德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经济是可以的,人均收入8000美元(另外的说法是5000美元),放在那个时代的欧洲,也不比西班牙,希腊差。那个时候台湾的人均收入好像还不到4000呢。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如果有一个东德人来中国访问,我想恭维他两句,说“贵国经济发展真不错,比菲律宾强多了”。恐怕他的笑容一定很勉强,一定不认为我是在恭维他。东德要是真想比的话,西德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第四, 如果您坚持认为中国和新加坡,香港台湾不可对比,中国应该和印度菲律宾对比,说这种相比是最科学的,我也无话可说。可是我不得不提醒您,您的这种最科学的比较是否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呢?比若说香港和台湾人。当香港人称大陆为(穷)表叔的时候,当台湾人以两岸存在巨大经济差异为借口,拒绝统一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跳出来大声说,大陆发展一点不差,至少比印度菲律宾强。反正我不敢。

“类似的是苏联后期经济的衰退,这不是因为苏联制度不成熟,而是太成熟以至僵化了。”

苏联的制度从1917年开始,到89--90年结束,73年左右,时间同英国体制相比不算长,您为什么要说它成熟呢?至少我不认为它比英国体制更成熟,更适合发展生产力。

多说几句吧,本人出生在70年代初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阴影正在慢慢散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人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就不会上大学,更甭说移民了。

当我2001刚到新西兰的时候,我们的房东的婆婆心脏有问题,在新西兰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很成功,按照她的说法是一分钱没花,我觉得可能花的不到50块钱吧。她以前在广州,也没有什么工作,如果在中国做,可能要倾家荡产了。我当时并不觉得她有多激动。两年之后,她请我帮她填入籍表,我问她这段时间内是否出过国,她激动地对我说这几年来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新西兰。我觉得她是真的发自内心喜欢新西兰。

在新西兰生活几年后,我觉得用一个词可以最好的概括这里的一切,这个词就是Harmony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希望中国也能够逐步走向一个和谐的社会。今天的中国如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话,我希望中国能够借鉴一些英美的成熟的法律和社会制度。

很高兴大家耐着性子看了我这么多废话,我没有什么学历背景,手里也没有什么证据,欢迎大家举出更好的证据来驳斥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