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del -- 梁子

共:💬12 🌺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del
家园 【文摘】寂静的声音是易碎的

  你听到过大枣落在地上的声音吗?在沙尘暴肆虐的时候,你留意过北京的风声吗?1998年,

彼得·科萨克(Peter Cusack)曾策划了一个叫做“你最喜欢的伦敦声音”的项目,其目的是探寻

伦敦人在这个城市的音景中所能找到的积极因素。此次来京,彼得·科萨克的作品——

《我最喜爱的北京的声音》像一枚探针,测量了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声音的感受和记忆。

  科萨克委托英国文化协会在北京市民中组织了“我最喜爱的北京的声音”征集活动。两百余

人参加了这个活动。每个参与活动的人被要求提交一段音频或者对他们喜欢的声音的描述。

  一个女孩子在她的答卷里写道:“我特喜欢公车售票员报站时的声音。说来很有意思,这报

站的声音既不是普通话亦不是北京话,但却与北京许多奇怪的胡同名和小街小巷的名字结合得更

为紧密。坐在公车上,听着售票员报站的声音———哪怕是闭起眼睛,一幅幅北京的图画都会从

脑子里浮现出来……喜欢这个声音还因为它是通过人的嘴巴说出来的,里面含着当时这个人的喜

怒哀乐。这大大区别于地铁报站的声音———一种从喇叭里放出来的声音———一种报八宝山和

报天安门都是一样调调的声音。这个声音让我想起家、老北京,和温暖。”

  “自从一天早上我去天坛公园晨练,听到在祈年殿西门外大台阶下厕所门口集中晨练的一群

老人所发出来的:‘磨剪子嘞,抢菜刀’的声音练习后,就再不能忘记。也许有点怀旧——拆迁

后,我家从四合院搬到高楼上。我发现这是本人最百听不厌的声音,一有空就去听听。”——这

是一位退休的女摄影师给出的答案。

  还有人喜欢北京的风声;有人喜欢大枣落在地上的声音;有人喜欢电报大楼的钟声;有人喜

欢中山公园锻炼老人们的合唱;有人喜欢“吃了吗?”的问候……

  彼得·科萨克原想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协助下,把这些声音采集起来,灌制成CD,但后来

他发现有些声音太难捕捉了———比如大枣落在地上的声音,有些声音作为语言的功能太强,不

适于做成环境音乐。

  最后,科萨克用电子手段模拟了参赛者提交的部分声音,并把这些声音录进mp3。10月的一个

下午,8个骑自行车的人带着8只和mp3相连的扩音器(主办者特意强调,是那种“卖报纸和便宜商

品的扩音器”),穿行在白塔寺周围的胡同里,像放蜂人一样,把北京人最喜欢的声音,灌回北

京人的耳膜。

  8只mp3里的声音各不相同,8个骑车人组成4组,每组的两只mp3组成相呼应的小和弦。组与组

之间的路线略有不同,但有重合之处。他们汇合的时候,各种声音就像罐子里的水在哗啦哗啦地

撞击容器;或者一阵风起,树上鸟儿齐声啁啾。

  然而,这样的声音并不如主办者所希望的那样———和胡同熨贴地融为一体。

  小小的胡同一通忙乱。几户居民成为自行车的征借对象。废品收购车被热心维护社区形象的

居委会暂时轰到看不见的角落。负责打扫卫生的外地人动作麻利地把公厕外头摊着的一袋垃圾扔

进垃圾桶,一个居民问他谁又要来检查卫生,“外国人。”他说。

  一个胖胖的女居民问背着相机的记者:“快完了吧?”

  “好听吗?”记者问蹲在墙脚的居民。

  “听不懂。”他扬起脸老实地回答。胡同里回荡着“声音使者”播放的声音。

  然而,就在一箭之隔的赵登禹路,建筑工地上掘土机的咣当声、机动车的喇叭声、扩音器传

来的叫卖声一起冲撞耳膜,把胡同里的声音砸成了碎片。

  因为脆弱,所以费力地捕捉,用大卫·托普的话说:“声音和我们的记忆紧密相联。有时候,

我们深深地陷入怀旧情绪中,而这时候,一种声音往往像一支矛一样,击中我们记忆的命门。”

原文:《南方周末》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1124/wh/dsys/200511240044.asp

关键词(Tags): #北京的声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