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世界经济 -- MRandson

共:💬309 🌺5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闲聊世界经济之十

在下是比较喜欢浙江的,人杰地灵出美女的地方嘛。曹操都说,揽二乔兮以娱吾生嘛。(小声问一句,二乔是浙江人吧。哪位帮考证一下。)

江浙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奇迹,尤其是浙江。改革开放以前,浙江在中国经济上的地位并不重要。海防前线嘛,计划经济时代,自然不会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浙江。那时候,北方是工业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后,短短二十年,浙江经济让北方人刮目相看。

浙江自古在历史上就有经商的传统。当年曾经流行过一本书,胡雪岩,在下也读过。一个伙计短短几十年间,成为闻名天下的巨富。那种精细的头脑和百折不挠的劲头,在今天浙江人身上仍然能感受得到。

02年的时候,在下的单位曾经组织过一次去浙江的考察。当时,省委的书记张德江给大家做了报告。他在报告里提到的四千精神——走尽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费尽千言万语,(还有一个什么“千”我记不清了),反正要把生意做成。最后,提到浙江人为了挣钱能吃苦的时候,他说,浙江小老板能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他说,浙江是“三富”——真富、民富、不露富。他还说,财政富裕,钱多好办事,干什么都省心,社会也安定,中央把他安排到这里,是他三生有幸啊。最后,又一人送了一本书,《钱江浪花》。里面全是各个民营企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经历。

据说,当年文革的时候,温州人就开始搞个体作坊。这个说法不知是真是假,需要浙江的朋友证实。不过,浙江人在市场经济中确实是起步非常早的,而且敢想敢干。浙江本身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一张白纸,更好画出美丽的图画。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处于物质紧缺的时期,没有什么不短缺的。那时,国营企业效益也好,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在北方,国营工人放弃工职,去干个体简直是有辱家门。相反,这时候,江浙的各种个体经济反而活跃起来了。

等到北方国营企业纷纷倒闭,工人下岗的时候。江浙的个体作坊已经充分利用物质短缺时期,完成了原始积累,进化为民营企业了。不但如此,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江浙产品在全球的皮鞋、服装、玩具、日用百货、小五金、汽配等等领域已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北方的民营企业已经很难与之竞争了。

曾经有一位县长洋洋得意地说,别看你们的领带是这么多牌子的,其实都是我们做的。他不是吹牛,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领带是那个县生产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但是,浙江经济奇迹的背后也有潜在的危机。

其实仔细翻一翻《钱江浪花》,就能体会到这种危机的根源。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多是在二十年间迅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创业靠的是灵活的头脑,一股闯劲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机遇。现在他们多数人年过半百,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大量的企业是家族式经营,经营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缺乏自己有力的品牌。靠价格制胜的战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战略还能走多远?象胡雪岩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危机不是杞人忧天。

下一步怎么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