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鱼的故事 -- 棒棒

共:💬11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鱼的故事

要是问在加拿大的兄弟姐妹,回国应该带点什么礼物送人?

大多数人的回答不外乎三种:冰酒,枫糖浆和鱼油。冰酒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葡萄酒。加拿大的深秋时节,夜晚的温度经常突然降低。被霜冻过的葡萄成分会发生变化,和着冰碴酿出来的酒醇厚甘甜,就是冰酒。而枫糖浆则是用一种枫树的树汁浓缩提炼而来。说来说去,都是吃的东西,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的是,前两样都贼甜,甜的发腻,而剩下的鱼油倒是一点不甜,还有点腥。

作为补品的鱼油一般是从大西洋的鳕鱼身上提炼的。想当年,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前,祖国人民还不像现在这样有机会丧心病狂的大吃大喝,维生素A的来源有限的很。于是乎,出国回来捎两瓶鱼油作补品也就成了风气。要说这鳕鱼(Cod),也一直算是加拿大的特产。在纽芬兰(Newfoundland)附近的大西洋水域,鱼的产量和质量一直享誉世界。可以说,整个纽芬兰的历史就是鳕鱼的历史。

提问:谁最先发现的美洲大陆?

想说哥伦布? 恭喜你,答对了。不过哥伦布最早到的其实是加勒比群岛。那是亚美利哥(Amerigo,America)?这么说也行。毕竟美洲因他而命名。但要是论最早发现北美大陆的,还应该是北欧海盗(Viking,维京)。只不过海盗们的经历很少有系统记录,也就没有收入正史。那还是上一个千禧年,就是公元1000年左右的时候。当时的欧洲大陆,罗马的荣光已经褪去,文艺复兴的曙光还未来临,正处于中世纪的大黑暗当中。在北欧一带,就是现在的挪威,瑞典,苏格兰一代,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北海沿岸,峡湾众多,云雾弥漫,是不可多得的海盗乐园。这些红毛的家伙们身躯高大,勇敢好斗,个个都是打家劫舍的好手。现在有个存储器的牌子就是Viking,商标是个傻老爷们,大胡子,头盔上支棱俩犄角,那就是维京人的经典形象。时至今日,挪威,瑞典人仍然是彪悍异常,大街上走一圈,一米八几的大姑娘比比皆是,颇有祖上遗风。

既然是海盗,当然要以杀人越货为己任。眼看着就把欧洲海岸糟践个差不多,这帮海盗于是造了船向西流窜。光凶狠也就罢了,要命的是他们还都挺聪明。别看那时候没计算机,同志们造的贼船还挺先进。船身狭长,速度很快;船首高翘,能抗风浪。海盗们上了船,把盾牌往两舷一摆,就成了“铁甲舰”。最开始的时候,一干贼众到了现在的冰岛(Iceland)。那地方也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看名字就知道,就是冰多。 没辙,接着向西。 于是,在某一天,某条贼船上的某些海盗,稀里糊涂的就到了美洲大陆,也就是现在的加拿大的北大西洋海岸。顺着海岸海盗们又到了现在的纽芬兰一带,他们惊喜的发现,虽说这里的陆地满目荒凉,海里的鱼多得出奇。用他们的话说,能踩着鱼背从船上直接上岸。 还记得小时候学地理,老师讲到北大西洋暖流,说冷暖海水在这里交汇,鱼都跟开会似的往一块挤。当时听得少年棒棒直流口水,一堂课光琢磨是要清炖还是应该红烧了。不过当年的纽芬兰可是连个人毛都没有,吃鱼只能是刺身,最多烤烤。海盗一看没的可抢,也就没常住,每人拎两条鱼就回家了。要说这没文化就是害死人,明摆着能青史留名的大发现,一帮贼人居然瞪着眼错过了。连个像样的日记,地图也没有,还神秘兮兮的生怕别人知道这块地方。于是真正的殖民开发还得要等到几百年后。

15世纪末是地理大发现的高潮。1492年,哥伦布到了西印度群岛,而后美洲大陆被“发现”。只不过当时的人们没有把这块新大陆和海盗曾经到过的地方联系起来。五年以后,一个叫做John Cabot的意大利人奉英王旨意开始又一次远征。他带着17个人,一条小船,循着当年海盗的足迹,经历了53天的海上航行之后,到达了纽芬兰。这也是有明确记载的纽芬兰的正式发现。于是,这片土地就叫作了 new-found-land,意即新发现之土地。无独有偶,当时给John印象最深的,也是这里的鱼奇多。按他的话说,都不用网,直接用篮子捞就可以了。当时的欧洲生产还不发达,肉食昂贵,富饶的渔场无疑就是个海上金矿。英国的,葡萄牙的,法国的渔船蜂拥而至,开始了一场历时500年的渔业大会战。

在后来的日子里,虽然间或有法国人来捣乱,纽芬兰岛还是成了大英帝国最可靠的海外殖民地之一。英国人对于殖民地都是为我所用,于是纽芬兰的人民群众顺理成章的作了帝国的专职渔民。在美国独立以后,纽芬兰的鱼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欧洲和美洲的唯一贸易往来。除了渔业,纽芬兰还发展了纸浆,采矿工业,出产的铁矿石一度远销欧洲。但总的来说,她的经济仍然过于单一,是靠出卖资源过日子。眼看着欧美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纽芬兰只有干瞪眼看的份。没办法,一个位于北大西洋中的荒岛,离美洲近,却被英国管着,能发展起来才怪。这种问题其实在所有前英国殖民地都是普遍问题。英人对殖民地的经营都是发挥“专长”。比如澳大利亚的羊毛,矿石,南非的钻石,黄金,纽芬兰的鱼,加拿大的木材,兽皮,等等。而对发展当地的健康经济并不热心。这种政策为纽芬兰的日后的麻烦种下了苦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纽芬兰经济带来了机遇。欧洲一打仗,老百姓都不种地了,纽芬兰的鱼顿时奇货可居。然而好景不常,战争结束不久,纽芬兰政府就花光了战争期间积攒的盈余。屋漏偏逢连阴雨,20年代末的大萧条彻底摧毁了纽芬兰的脆弱经济。鱼虽说有的是,可人毕竟不是海豚,还得吃粮,还要穿衣。没办法,眼看几十万老百姓没法过日子,纽芬兰政府只好像宗主国求救。当时的大英帝国已是夕阳,巨额的战争耗费使战后的英国政府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开销。1931年的时候,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许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独立。加拿大就是在1923年取得独立地位,开始和联合王国平起平坐。在这种背景下,纽芬兰成了当时英国硕果仅存的海外殖民地。虽说老大自己的日子过得也挺紧,可对这个最忠心的马仔,还是要帮的。英国人提出的方案是由英国派出的官员和当地官员组成联合执政府(Commission Government),直到纽芬兰度过难关,能够自治。在此期间,英国会对纽芬兰提供援助。没办法,人穷志短,纽芬兰就像是爹妈养的没出息的小儿子,老大不小了生活还不能自理。

无巧不成书,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了纽芬兰翻身的机会。纽芬兰在地理上正好位于美国到不列颠的航线中点。当时的美英迫切需要纽芬兰的港口,机场,作为大西洋航运的中转站和反潜基地。大批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涌进纽芬兰,基础设施开始修建,政府财政也开始盈余。到战争结束的时候,纽芬兰政府财力大大增强,不需要再去求别人帮忙。可是这回人们学精了,居安思危,总不能老指望世界大战来挣钱啊。加上地理上,经济上跟美洲大陆的联系已经千丝万缕,纽芬兰政府便和加拿大政府开始谈判,想并入加拿大。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在1949年春天,就在咱们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纽芬兰正式成为了加国第10个省。关于合并的对错,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这是可耻的,典型的要钱不要脸。有人说这叫高瞻远瞩,体恤民情。不管怎样,在枫叶旗升起的同时,纽芬兰的小学生开始喝上了加拿大联邦政府提供的牛奶。纽芬兰老百姓的生活开始改善。不过,作为加拿大最年轻的一个省,而且偏居一隅,纽芬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相对隔绝于其它地区。纽芬兰人从心理上也还没有把自己看作Canadian。有个笑话就是说,一个纽芬兰的老渔民非常兴奋的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如今在加拿大生活,日子过得很不错。

故事到这里还远未结束。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西方经济开始起飞,产业升级方兴未艾。而纽芬兰的年轻人不愿再受海上风浪之苦,就像那个渔民的儿子一样,纷纷到大陆上谋生。剩下的老弱妇孺继续维持打渔的营生,但纽芬兰的经济已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即便是最为传统的渔业也很快没落。 80年代以后,渔业技术大大进步,拖网渔船,渔业雷达都有了。先进技术在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也给鱼类带来了灭顶之灾。渐渐的,人们发现,大西洋里的鱼少了。不但是鲸鱼没了,就连文章开头说得鳕鱼也快没了。鳕鱼这东西是群居,到哪里都是一大群,结果就是一大群被人一网打尽。狂捕滥捞导致鳕鱼大量的种群整体灭绝。情急之下,在1992年的时候,加拿大通过休鱼法令,开始限制在纽芬兰沿岸捕鱼。十年以后,加国政府开始全面禁止在近海捕鱼。这下,纽芬兰的50万人民彻底没戏了。所有的鳕鱼加工厂统统关门,整个村庄没了营生。除了到安大略的工厂里打打工,年轻人别无出路。整个纽芬兰岛的经济迅速恶化,到现在只能靠联邦救济维持生计。

人类的贪婪最终毁了海里的鱼,反过来毁了这片土地。有时间我真想去那里看看,瞧瞧那里的壮阔的海岸,凭吊一下鱼的过去,人的历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