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弹雨横飞的年月(二) -- 冰冷雨天

共:💬42 🌺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冰兄好文,瑕不掩瑜,挑一个小刺,再转贴一篇趣文

上海柴油机厂事件发生在白天,事发于1967年8月4日,此役王洪文指挥的“工总司”队伍彻底打跨了对立面“上柴联司”,确立了其在上海的统治地位,“工总司”动员“兵力”超过十万,双方从上午8点开始激战,“联司”方面使用弹弓、硫酸瓶应战,“工总司”方面人多势众,装备远超对手,动用大铲车、高压水龙头、消防车、船只、云梯、敢死队,因为得到了港务局、消防队造反派的支持,“工总司”除了陆上围攻外,在黄浦江江面上还有消防船助阵,水陆并进展开进攻,到下午4点攻下柴油机厂大楼。此次武斗死18人,伤983人,致残121人,被拘押者663人。

下面是网上找到的一篇趣文

QTE

文革武斗中的军事学问题

倪乐雄

对于文革,现在的学者的审视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当年各自特殊的亲身经历,二是现在正在从事的研究领域。功秦兄的文章即是证明,我也跑不出这两个范围。我是下乡知青,且现在搞的是战争与文化关系研究,所以写了“知青:东方的十字军”一文。美国人编写的《世界战争史》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也编入其中,我知道从战争与文化的角度切入文革研究又是一片可为之地,只是时间不允许再介入了。

前些天和研究生讲课时还说到文革的武斗。从当前电影没观众谈起,我以为题材仍是主要的,文革中的一场代表性的武斗片准能卖座,并成为经典,名字就叫做《踏平“联司”��上海工总司征服“东方红”兵团纪实》,除了设计理想主义、争权夺利、对抗双方男女相恋、家庭分裂等几条交织其中的线索外(非常俗套),还可以从军事角度突出反映这场武斗,比如上海柴油机厂“东方红”兵团总部在开打前已经变成了一座永久性军事堡垒,“工总司”地面进攻被“东方红”总部楼顶平台密集火力所阻止,“工总司”取胜关键是强攻占领对方总部楼顶平台,然后顺利地从上下两个方向渗入楼内展开逐层逐屋争夺。攻占楼顶平台取决于从上海市消防队调来两台刚进口消防升降机(消防系统已加入“工总司”),决战时,“工总司”敢死队员登上消防升降机的平台,高高升上空中,然后逼近“东方红”总部大楼,居高临下向对方楼顶平台“发射火力”,对方不支退入楼内作困兽之斗。用军事术语来总结,王洪文领导的“工总司”在夺取上海地区权力的决战中,通过灵活使用进口消防车而掌握了“制空权”,因此大胜(靠外国武器打内战的传统文革犹存,并非民国之现象)。

与此同时,在“东方红”兵团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的同盟军--上海郊区的十万农民已经横渡黄埔江赶来救援,被东海舰队一字排开的军舰所拦截。如果海军不干预,则十万农民从外层将包围的柴油机厂的“工总司”反包围,“东方红兵团”从内向外攻击,十万农民由外向内攻击,王洪文的“工总司”肯定被夹碎。这种态势的性质往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所以,“东方红兵团”的覆灭使人想到历史上的两个战例,孟良崮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张林甫和鲍罗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都打得很顽强,只是外围救援部队被对方打援部队阻截住,才归于失败。负责调动十万农民的“支联站”头头徐向东类似援救孟良崮的黄伯韬,和援救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4装甲军团司令霍斯。这一历史上独一无二 场景借助电影镜头再现一下,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如果那位电影导演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真实再现当年“踏平联司”的情景,从对历史负责、和卖座等各方面看,都是令人鼓舞的。不过上海的导演们现在是拿不出的。不过问题不在拍不拍电影,而是趁着过来人还健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采访,以“口述史”形式记载下来,这些资料的价值是极其宝贵的,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的一场罕见的“亚战争”。仅凭这一点,想象中的电影《踏平“联司”》具有永恒的意义。

UNQT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