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有感于中国的经济圈,毛泽东和WTO? -- iimao

共:💬65 🌺119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文革经济崩溃论,送你一段话,望思考。

日本二战后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配给,农产品强制低价收购,旧通货废止,存款冻结,以“国家企业家计都赤字了”号召国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文革后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却人人发钱,消费极大改善,提倡先富,不觉得奇怪吗?国家可能太大,小一点说,如果一个家庭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土砖头]网友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会让家庭成员高消费吗?

在我看来“是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还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呢?”这两个问题没有本质区别,变成工业国才可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生产能力的支撑,改善生活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几个化纤布工厂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只是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的自然派生物。[土砖头]网友可以去查查,中国的几个大型化纤布工厂,化肥厂是不是在7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你以为三中全会一纸决议的第二天,这些厂就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那么神奇,工程是要有建设周期的。

以上愚蠢小猪的文章。

毛周解决温饱问题的思路是,集中一切力量投入科技,通过工业能力来解决温饱问题。72年,我国和美国和解后,我国进口了一批大型化肥、化纤生产设备。70年代的化纤厂,化肥厂(70年代初引进)和袁隆平73年的高产良种,以及50年代开始的水利工程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袁隆平的高产良种是在76年开始推广的,从西欧引进的大型化肥厂最早在70年代末出产化肥。这些刚好在80年代左右显现出威力。

温饱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的,其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三中全会一开,就解决温饱问题,好像不客观。

但是文革后,国家突然花100多亿元引进钢铁生产设备,这个转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与当时的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既解决温饱的目标非常不一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