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简评五中全会的“硬指标” -- 大黄

共:💬11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简评五中全会的“硬指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完了,波澜不惊。河里也是如此,本来想上来看看各位方家的点评的,结果愣是一篇没有!不是个事啊,因为按《瞭望东方周刊》那篇被各大网站广为转载的文章的评语,这是“中国的转折”,河友虽然一直在看,但都一声不吭,显得很没人气的样子。当仁不让,就让小弟扔块砖头,把玉石引下来,呵呵。

五中全会后的评论稍微看了一些,多不满意。只有这篇《中国经济时报》的评论私下认为切中肯綮:《五中全会的两个硬指标》(外链出处)。文章概括五中全会的目标,有两个量化的硬指标:一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但是,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却不那么“和谐”,是颇有一些内在矛盾的。作者解释道:

“麻烦之处还在于,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与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近几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工业化加速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而重化工业大多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们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国产品的单位能耗是下降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能源消耗总量却大幅度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也呈现增长趋势,问题就出在经济结构的明显重化工业化上。

不搞重化工业行不行?这一问题曾经引起一场为时近一年的争论。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看,重化工业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它与消费结构从“吃、穿、用”传统商品到“住、行”两种十万元级商品的升级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也反过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这一轮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今后不发展重化工业,不再提倡甚至设法限制消费升级,经济增长如何维持?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动力是城市化。1998年以来,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一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冯飞研究员的说法,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必然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显而易见,中国要发展,要现代化,不搞城市化也不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这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又是能源消耗增长的强大拉力。”

“不搞重化工业行不行?这一问题曾经引起一场为时近一年的争论。”这里面持不搞论的代表人物是吴敬琏老先生。老先生舌战群小辈,不容易,参考一篇发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外链出处),对于各方面批评和质疑,吴老做了一个小结。这些质疑是:

质疑一:每一个国家到了高消费阶段,必然要求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以便提供足够多的金属材料和重化工产品来满足市场对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等日益增长需求,因此,“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

质疑二:“没有重工业的高速增长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质疑三:“和计划经济下的投资膨胀不同,这次重化工业投资热潮是由企业进行的,投资成败由企业负责,因此没有危险性。”

质疑四:按照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服务业的发展只能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产业结构演变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顺序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服务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质疑五: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它在国际分工中最适宜扮演的角色是从事装配、加工,至于致力于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至少不是10年、20年内的最优选择。

质疑六:从历史上看,所有的世界强国都是靠制造业兴盛起来的,现在许多地方把先进制造业作为自己的重点产业,这有什么不对呢?

质疑七:有的经济学家提出,目前西方国家正在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我们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利益,我们应该顶住西方国家这种要求,尽力发展一切有市场需求的产业。”

质疑够多的,呵呵。大家可以看看吴老是怎么回应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交锋其实只是理念上的碰撞,到了实际操作的层面,要打很大折扣。我是很支持走新路的,但具体的替代方案到底是什么样呢?吴老提的,多是各种“可能性”,具体怎么办,不知道。

到了具体,问题总是要复杂得多。科学发展观提容易提,其实95年的时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提出来了,十年过去了,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突出了。我看有两个原因。一个仍然是“阶段论”。问题的要害是,我们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目标是什么。如果普遍向往的生活方式仍然是西方式的现代生活,比如说你有房有车,我也要有,那这个阶段论就很难跨越。嘴上说着不跟不跟,脚底下不知不觉就走了过去,这也是说了十年空话的症结所在。这第一个是精神层面,很难搞的,中国人做梦都想“赶超”,到底赶上之前能不能另辟蹊径,“超”一家伙,太令人没信心了。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建设有关,不过这个题目太大,就不说了。

第二个是制度层面。“科学发展观”总要落实吧,可是从一年以来的实践来看,地方、部门还是阳奉阴违的多。嘴上好好好是是是,实际拒不执行。无他,巨大的惯性和既得利益。改革是不容易的。吴老先生最近在《财经》上的专栏里旗帜鲜明地提到了这一点:《关键在体制改革》(外链出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虽然早就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但是主要着重于改变这种增长模式所造成的结果(效率低下),而没有着重于改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服从于行政目标和主要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体制)。不仅如此,旧体制的许多遗产,至今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起重要的作用。

这些遗产主要表现在:(1)把保持产值的高增长作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衡量“政绩”好坏的主要标志;(2)各级政府官员拥有过多的配置稀缺资源,特别是影响信贷和“批租”土地的权力;(3)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财税体制,促使各级政府官员极力投资于产值大、收入多的简单加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4)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严重偏低,甚至白送,促使企业和各级政府发展资源耗费大、效率低的产业。在这种体制条件下由政府进行“结构调整”,其结果只能造成资本和其它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以及促成经济的进一步粗放化。

道理说得很明白了,不过问题还是如何落实。五中全会提了两个硬指标,要兼顾,但困难的确很大。如果兼顾不成怎么取舍?基本上被抛弃的还是后者,胡温敢不敢横下心来,冒着增长减速的风险搞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突出重围”,不敢太乐观。五种全会传说有人事变动,结果完全没动静,不知咋回事,总之推行“科学发展观”困难不是那么容易,人事、制度要配套的东西太多。五年说来很长,其实一晃就过去了,现在其实还在争论,甚至在理论界都没有一定的共识,更不要说实际施行了。定了指标,到时完不成,信用要打折扣,权威要受质疑的,胡温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不过既然仍然写在决议里面,说明决心也很大,到底能不能像开篇里说的,会是“中国的转折”,拭目以待。

关键词(Tags): #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吴敬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