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唐才子评传 -- klxn

共:💬46 🌺4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寒江独钓柳宗元

 后人常把柳宗元和韩愈放在一起,称为“韩柳”,而且唐宋八大家中,唐朝也只是有“韩柳”二人(当然这是从文章成就的角度来看的),所以江湖夜雨有段时间把柳宗元其人其文看做和韩愈是差不多的风格。其实大谬不然。

    江湖夜雨对韩愈老师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情,总觉得韩愈老师的文章常常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韩愈老师的文章像什么《原道》、《原毁》、《争臣论》等一篇篇都是讲大道理训人的样子,让江湖夜雨看得索然无味,韩愈老师的诗也是常以文为诗,好多诗作除了极少许有些清新可人的句子外,多数也是和韩老师的文章一样难嚼难咽。清人吴乔《围炉诗话》中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可这韩愈老师的诗文,除了《马说》等极少数外,多数于江湖夜雨来说就像高粱面饼子一般难以下咽。当然这里并非贬低韩愈老师,只是偏好不同吧,就像有人爱吃肉,有人爱吃菜,有人爱吃米,有人爱吃面一样。

    不过柳宗元和韩愈的文字虽然齐名,但却大大的不同。相比韩愈极浓的儒家气息,柳宗元更多一种道家的韵味。像什么《小石潭记》、《种树郭橐驼传》、 以及《三戒》等寓言都是妙趣横生,寓意深远,颇有几分先秦诸子妙文的风采。而柳宗元的诗也是简淡幽峭,工细深婉,读来清气满胸,很合江湖夜雨的心意。

    柳宗元本来是山西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的望族,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但到了柳宗元这一代就没落了。据说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看来柳宗元少年时也过了一段苦日子,所以柳宗元后来对那些只顾搜刮百姓而不管百姓疾苦的贪官酷吏是很痛恨的。

    柳宗元的20岁就高中进士(和刘禹锡是同科,两人日后也成了好友),可谓少年得志,但由于柳宗元的脾气并不是那种只顾自己前程的钻营之辈,而是总想着干点大事情,消除唐朝当时的一些积弊。于是他就和当时的王叔文、王伾进行了“永贞革新”,和他一起做如此主张的还是好友刘禹锡。当时称为“二王刘柳”。要说当时永贞革新,是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的好事。后来事实证明,大唐就毁在这两样病患上。这时候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应该正是“病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时候。可惜这事却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像韩愈老师就是反对者。要说这韩愈老师也是有点迂腐,反对宦官和藩镇这样大的事情他却不支持,后来宪宗皇帝迎个佛骨,搞个仪式热闹热闹有什么大的危害,要说花钱,我们现在办春节晚会也花钱呀。韩愈老师却死活不让。而人家柳宗元干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事实证明,后来宦官居然能杀死大臣甚至皇帝后妃,藩镇割据势力如猪瘟(朱温)等也像癌细胞一样让曾经辉煌了三百多年的大唐死去。

    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改革难,“永贞革新”也不例外,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这一派人贬的贬,杀的杀,像王叔文把命就搭进去了。柳宗元也被贬往永州(即湖南零陵,现在好像又叫永州了)。别看现在永州又有湘桂铁路经过,据说还有机场,想来也是个很繁华的城市。但柳宗元那时候整个中国的南方都是未开发之地,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更是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等人。可他们到永州后,连住房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由于水土不服,对这里的气候不适应,也患上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毛病。江湖夜雨猜想多半是风湿病吧,南方不比北方,潮湿的很。

    这永州柳宗元一住就是十年,在这里,柳宗元有志难伸,寂寞之余,转而著书立说,作文赋诗。这里他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记得江湖夜雨上中学时课本就有《小石潭记》这一篇,当时读来只觉清新流畅,现在才明白柳宗元是借名不见经传,遗弃于荒僻之地的美好山水景物,来寓他的不幸遭遇,现在也懂得了为什么柳宗元说小石潭附近“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凄清寒骨,悄怆幽邃”的何止是小石潭呀!

    这时,柳宗元写了很多重量级的作品,有的思想性甚至一直影响到千年之后。像《封建论》是他政论文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有个思维定势,就是把秦始皇评为暴君之类的反面人物,从来没有肯定过。柳宗元却不同凡俗,肯定了秦始皇的郡县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不是什么“鸟生鱼汤”(尧舜禹汤)之类的就好得不得了,过去常有崇古的说法,一些腐儒常觉得周公好,周公前的鸟生鱼汤更好,三皇五帝统治的时候是天堂,其实都是痴人说梦。柳宗元率先阐述这一观点,是很有见地和勇气的。毛主席是喜欢秦始皇的,所以也对柳宗元赞美有加,说过“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但郭沫若原来写过一个《十批判书》批判过秦始皇,所以吓得赶快改错说:“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呵呵,“柳论高瞻灿若朱”,郭老这次终于说了句让江湖夜雨心里舒坦点的话。

    柳宗元虽然被贬,但对人民苦难生活更多了实际了解,像在永州和一个姓蒋的捕蛇者交谈后,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其中像“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样尖锐深刻的句子,敢道者不多。柳宗元思想是很先进,在当时的情况下,官员常称为“民之父母”,好像理所当然地高人民一头。但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这段话如果译成白话文,其大意为:凡在一个地方做官的人,你知道他的职责是什么吗?他应该把自己当做百姓的差役,而不是役使百姓就行了。凡凭种田为生的人,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供养官吏,为的是要我们当官的人能公平地为其办事。当今拿着百姓的奉禄却不认真为百姓办事的官吏,天下太多了。不仅不为百姓办事,反还窃取百姓之财。倘若你雇了一个佣人,他收了你的雇金却不给你干活,反还偷窃你的财物,想必你是一定十分恼怒并要赶走他处罚他的。可如今天下的为官者中像那样子的佣人太多了,而百姓却不敢表示愤怒,更不能赶走他们和处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百姓与官吏的势力不一样啊。势力不一样而道理却是一样啊,如果百姓一旦被逼急了起而造反,那官吏又能把百姓怎样呢?为官者如能懂得这个道理,能不感到恐惧吗?

    看来柳宗元认为唐朝当时的官就应该是“人民公仆”了,应该是百姓的差役,官员的收入来源柳宗元也揭露了本质---是来源于老百姓,而并非是什么皇家给予的俸禄,但多数官吃着老百姓,喝着老百姓却为百姓谋福利,这还不算,甚至还贪污残害百姓,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百姓与官吏的势力不一样啊,老百姓是弱势群体,但是老百姓的忍耐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也会官逼民反的。

    这样的道理我们今天来讲,来看毫不希奇(当然,即使现在的有些“公仆”们能否真正做到也很难说),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柳宗元的思想实在是太超前了,可以说闪耀着民主精神的光彩。

    柳宗元还写的好多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像除了我们大家熟知的《黔之驴》外,还有《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寓言,这二则都写了外强中干的家伙们一旦失势后可耻的下场,应该是讽刺那些宦官们的吧。另外《负蝂传》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寓言,说有一种小虫,见东西就背,贪得无厌,累得不行了,人们就算帮它从背上弄下来点,减轻一下它的负担,它却还是固执地再背上,直到累死。真是“身后有余忘缩手”呀。柳宗元辛辣地讽刺了这种人。

    柳宗元呆了十年后终于在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由于反对派的仇视,他们席不暇暖,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说来柳宗元真是够朋友。

    这一去,柳宗元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长安。

    当时的柳州也是荒凉之地,比永州更远。柳宗元来到这里后,心情自然也是百般惆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道出了柳宗元此刻的心情,说起来这个时候柳宗元的心情比在永州时更消沉了。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柳宗元的很多好诗都是写于柳州的。像这首《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写的工整精巧,沉痛深刻,江湖夜雨很赞同一个观点,就是好诗才与情是不可缺一的。这句没有极高的才华写不出来,没有沉痛的切身感受也是写不出来。柳宗元的“万身投荒”虽作为诗歌有所夸张,但柳宗元在永州就四次遇火灾,频临险境也不是虚言。又如这首《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也表达了柳宗元凄黯迷茫的心情,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和在永州相比,柳宗元的心绪更迷茫了,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不得不叹服于命运的难以抵挡。

    当然柳宗元也不是完全意志消沉,柳宗元在柳州办了不少的好事。他决心废除这里“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奴隶制残余风习,于是想出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宗元这首名为《种柳戏题》的诗可以算做是“有诗为证”吧: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又有《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这首诗中,柳宗元表现了很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故作轻闲地说:“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表面是说等到自己亲手种的桔子树结了桔子来品尝奉老,实在是个不错的事情。但是柳宗元的内心处隐隐地却担心自己就真的老死在柳州,再也没有回乡的希望。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是啊,柳宗元内心处是十分期盼着能够回去的,他有诗说: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的思归之情是多么的热切,思乡归不得,居然就想化身千亿,在每个山头上看看远方的故乡也是好的,实在令人不得不同为感伤。但是柳宗元没有等到这一天,愁病相煎的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托了权臣裴度的关系(裴度与柳宗元是老乡,都是系河东人),裴度等到元和十四年唐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这个机会来趁机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但是,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闭上了他那终日向故乡遥望的双眼。他没有听到让他回去的好消息。可惜呀!柳宗元终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柳宗元的诗,江湖夜雨最早读到的也是越来越喜欢的是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江湖夜雨的心中,柳宗元品学之高洁,正如寒江独钓的渔父一般,超然物外,遗世独立,清傲绝俗。

通宝推:李根,为中华之崛起,林风清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