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物】我们来讨论周星星吧! -- 9527

共:💬239 🌺9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转帖] 主帖气死人, 回帖很解气

[转帖] 主帖气死人, 回帖很解气

主帖: 从中兴到末路 - 香港电影业的衰亡之路

  看完《功夫》,随着人流步出影院的时候,抬头又看到了这个被称为“星爷”的小个子男人。从三楼一直垂到二楼的巨幅海报上,他一袭白衣,左手掌,右手拳,平蹲马步,俨然功夫大师李小龙再世重生的样子。只不过李小龙总是以短背心黑裤子的姿式出场,以展示他那斧凿刀刻般的肌肉线条。回想《猛龙过江》中痛扁洋鬼子和东洋武士的神勇,再回想李小龙在银幕上将日本人揍得鼻青脸肿而他们的同胞却起立鼓掌并高呼“武之圣者”的时候,再回想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宣传自己的徒手格斗技术的吹嘘:“即便是李小龙再世,也无法抵御我们”。这位以霸悍的风格开创写实主义武打片的香港影人曾经留给这个世界多么强烈的阴影啊,以至于他使用的二节棍也被美国警方列入了被严厉查禁的七种凶器之一,孰不知那些二节棍的爱好者经常将自己的脑袋打起大包呢?可海报上的这个小个子男人想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武打加特技还是怀旧兼煸情?或者仅仅是经典镜头的翻版与抄袭?当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汇集在一块向观众蜂拥而来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时,除了似曾相识以外,我即没有激动不已,也没有狂笑不止。剧场内灯光亮起的时候,溜到嘴边的就两个字:完了?!当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那不仅仅是对一部影片、一个导演、一个学员的感叹,更多的是对整个香港电影业的失望与感喟。

  怏怏不乐地回到宿舍,正巧有几个同学在电脑上观看《防弹武僧》,端详着发哥那张布满沧桑的脸,心里默默地记起他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都老了,这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了。说这句话的发哥,身体已经发福,已经坐在赌桌前微笑着玩他空空妙手的绝技了。这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英俊、潇洒,在身材普遍矮小的香港男演员中鹤立鸡群,风衣、墨镜、枪,是他在影片中出现的标准行头。他在他的世界里挥洒自如,当庄严肃穆的教堂风琴响起,大群的白鸽在烛光里拍响翅膀,他从容地扣扳机,枪口烈焰喷射,弹丸呼啸而出,那些狂呼着蜂拥而上的江湖马仔纷纷倒地,暴力与血腥就隐退到了幕后,美与崇高竟然会在黑社会火并中冉冉升起。当小马脸上浮着令女人无法抗拒的微笑,一手轻抚着舞女的臀部,另一只手却敏捷冷静地把一把把手枪藏入花盆中时,他的眼中闪烁鹰一样冷酷的光芒;当他用枪支撑着中枪的腿在廊道里拖行时,他轻轻地啐出了那根嚼了许久的火柴杆;当他再次翻手披上那袭弹洞斑斑的风衣时,一个英雄诞生了,在李小龙之后沉寂了许久的香港电影业再次创造了自己的英雄。在李小龙的写实主义武打以外,香港拥有另一种值得骄傲的片种:黑帮暴力,拳脚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已经是枪、风衣和墨镜席卷天下的时刻了。在此基础上,香港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电影文化品格:暴力美学,一种仅仅能够在吴宇森和周润发携手的影片中看到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后来使用西瓜刀和铁链互相对斫的黑帮写实主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黑帮浪漫主义,一种上升到纯粹的暴力的美,一种良心未泯的正义颂歌。周润发就如同中国古代的游侠或者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一样,单枪匹马地向那个越来越坠落的江湖挑战。在这一点上,吴宇森就如同《英雄本色》中的小马一样执著,他迷醉于那些枪口烈焰与风衣飘洒的慢镜头中,丝毫不顾忌观众对于距离密集子弹射击中人物能否生存的真实性的疑虑,只专注于小马挥手出枪那一瞬间动作的完美程度。他决不在意在身中四五枪以后能否还有重新站立起来的力量,而只专注于小马将领带往胳膊上一勒时脸上显现的痛苦表情。我们可以说吴宇森创造了周润发;同样也可以说周润发创造了吴宇森。在好莱坞发展以后,吴宇森选择了约翰、屈伏塔作为周润发的继承者,可能是由于屈伏塔的脸上可能有着与周润发同样神秘复杂的面部表情,然而在《断箭》和是《变脸》中我们仅仅看到的是一个更加技术化的吴宇森,那种浸透着东方神韵的暴力美学已经消失得无影无综。后来取而代之的尼古拉斯、岂奇虽然是演技出众的奥斯卡影帝,然而在吴宇森执导的影片中,更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西部枪手,只不过手中换了一对铸造精美的自动手枪而已。失去周润发的吴宇森,虽依然高山流水但却难觅知音,暴力美学如同逝去的黄鹤一样成为绝响。

  周润发与吴宇森转向好莱坞发展以后,香港电影就如同抽去了支柱的大厦。即便有再多的资金支撑和再精良的剧本,然而缺乏第一流的导演和第一流的学员,却再也难以打造不朽的精品。在后周润发时代的诸多男演员中,虽然不乏侥侥者,然而身上不约而同地缺乏一种王者的尊贵之气。挑大梁的几个演员,刘德华有外形却无演技,梁韩伟有演技却无形,周星驰的表现更像是一个插科打诨的白鼻子小丑,虽然已经被人尊为“星爷”,却始终不脱其轻佻,观众有对其的亲近,但却难有钦敬。后周时代的香港电影界,当家花旦虽丛出不穷,然而当家小生却始终踪影难觅。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剧场的锣鼓即便再喧天盖地,然而缺乏了当家小生的剧团却只能小打小闹,再也难以搬演堂堂之阵。以周星驰为主打的香港影业,在后周时代始终显得捉襟见肘。周星驰的戏路纯以搞笑为主,在《大话西游》之后再也难见新意。对比之下,周润发当年的招牌虽是枪和赌,然而除去二者以外,他在爱情片与搞笑片上,均有不俗表现,而周星驰的戏路却再也难以拓宽。《功夫》在极佳的票房收入后面,隐藏的却是巨大的危机。整部影片没有任何新意,纯粹以各种影片的桥断接合而成,比如场景的设置来自《七十二家房客》,马路追逐来自金、凯瑞的《变像怪杰》、与火云邪神的打斗来自《黑客帝国》。桥断的结合虽然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笑料,然而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好莱坞电影《低俗小说》创意的一种抄袭,这完全不同于《大话西游》那种解构经典文本的智慧。当收租婆在汽车里叼着烟卷对着斧头帮老大模仿李小龙捏紧拳头时,我却没有产生丝毫笑意,给我的却是一种胃部翻江倒海的感觉。我很怀疑这个将李小龙奉为精神导师的小个子男人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李小龙功夫电影的精神?大约李小龙在他的脑海中大约是象《如来神掌》一样的漫画而已了。

追捧周润发的时代不一定是深刻的,但至少是健康的。追捧周星驰的时代,即使不说是病态的,至少也是弱智的。 而从周润发到周星驰,香港电影走的路大约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过是从中兴到末路罢了。

再转回帖:

香港电影是正在衰落, 但要说衰落的原因是周润发吴宇森出走好莱坞那就是天大的笑话了. 香港电影之所以衰落,只是应验了最基本的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整个香港特区都已从繁荣的顶峰跌落,本已深受盗版危害的电影业自然也成了重灾区.

周润发是好演员,也很有预见性,95年就已经部署跳槽好莱坞,陆续主演了好几部西片.离开了香港的发哥就象虎落平阳,再没办法重现他在港片中的潇洒. 论片酬自然是大翻番,但论其在西片中的表现,差可比拟港片目前惨不忍睹的现状。 其实要按楼主的思路,也可再写一篇: '从小马哥到防弹武僧,周润发在走什么样的路'

关于周润发和周星弛,还有个挺有意思的对照:周润发在好莱坞混了有快十年了,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从没见他往香港引入好莱坞的经验技术和资金;贵为最受港人爱戴的巨星,目睹香港电影业惨状,十年来也没出演助演一部港片来救市,尽管他常住在香港。 反观周星驰,虽一直在本土发展, 但这些年来一直求新求变力求打开港片的国际市场, 终于成功引入美国投资1.5亿港币开拍港片。 最难得的周作为监制导演, 台前幕后精英包括电脑特效全部用港人班底, 用老美的钱但仍保持影片地道的华人风骨。 结果是叫好叫座,大大激励了香港同业及国外投资者的信心。 ‘功夫’的成功运作模式,相信会对往后几年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路向起到重要的影响。

香港电影从昌盛到衰落,每个香港电影人都面临考验和抉择。 危难来临之际,昔日影坛大英雄跑得比谁都快,管他说英语还是说中文,明哲保身最重要; ‘白鼻子小丑’则不离不弃艰苦搏杀,成了港片危难期的救世主。 当白鼻子小丑们把影市重新烧暖,以至港片重新付得起大英雄们已经换成美圆标准的片酬时,英雄们就会重返港片, 这不,李连杰已经回来了,吴宇森和发哥的赤壁也放出风声了。 可以预期,他们又会在屏幕上大展其英雄本色。 只是, 这样的英雄, 本色吗?

英雄,靠的就是身材高大/风衣墨镜的外包装? 搞笑,就一定是白鼻子小丑? 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 当我们的目光透过那些外在包装光环直捣本色, 或许楼主抹段那句话该重新组合一下: 追捧周润发的时代好象是健康的,其实是弱智的; 追捧周星驰的时代,似乎是疯狂的,但骨子里是深刻的。

end

more回帖

爱不只一种

爱的人要宽容

不要贬低别人的爱

这些是我经过很多时间学来的东西

二周和哥哥我都喜欢

他们都堪称经典的男人。。。虽然类型不同

作者: 枕头难如其人

发哥挺不错的. 但借发哥之名踩星星就可恶了.

其实与发哥无关. NOTHING PERSONAL

作者: 妙龄乳鸽

做人不要太过分!老是捧一个踩一个!很恶心!

作者: 紫_梦儿

关键词(Tags): #周润发#周星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