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天崩地解:明清易代的历史大变局》节选 -- 碧血汗青

共:💬43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卢象升、杨嗣昌的战和生死斗(续四)

卢象升、杨嗣昌的战和生死斗(续四)

文/碧血汗青

再者,杨嗣昌得知卢督师死讯后,大为放心。只是卢督师既然已去,最要紧的自然便是先知道其他仇人的消息,所以他不问其他,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杨翰林死未?”当时报信的人不知道杨廷麟就是杨翰林,只知道他是卢督师军中赞画,一时间不知其所云而无从作答。

于是杨嗣昌又赶紧补道:“杨赞画死未?”

这次报者总算知道了,答曰:“已先奉差,不在营中。”

杨嗣昌听后,顿时“为不豫者久之”(6)。由此可见此公欲效曹操之故智,直把杨翰林当弥衡耳。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不遂人愿,老天也有开眼的时候,杨廷麟偏偏就在生死存亡之际,被卢督师派去了高起潜那里求援,导致杨嗣昌奸谋落空,最后空自懊恼了半天。

而杨廷麟刚刚得脱大难,却马上又听说杨嗣昌等人诬陷说督师是失踪,并没战死,意图陷害督师。于是他和部下急忙前往战场寻找卢督师尸体,在找到督师尸体后,发现其时督师甲衣下依旧还穿着麻衣白网巾的孝服,盖因父丧未服完之故。

只是如此一来,杨廷麟报说督师已经殉国,而杨嗣昌却说没死,不知道孰为是,崇祯于是下诏,令认得卢督师的士卒、官吏前去验视遗体。

先是卢军一幸存小军远远望见督师遗体,立刻便号泣曰:“此吾卢公也!”一时间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顺德知府于颍在检视后,也上书报曰卢督师确实战死,杨嗣昌却又故做谨慎,复派三士卒前去检视。

杨嗣昌大约以为他选的那三人铁定是会顺着他意思说,那不是卢督师尸体,那么他就可以做文章了。

谁知道在那三人中,有一人名叫俞振龙的,大约是不忿杨嗣昌如此作为,可能在去前在杨嗣昌面前装了一回佞人,不然我想杨嗣昌是不会让他去的。可当他去检视完回来后,却坚持实话实说,一口咬定那就是卢督师的尸身,卢督师确实战死沙场了。

杨嗣昌闻讯大怒,立刻将其严刑拷打,鞭挞时间长达三日三夜,那俞振龙最后怒目大喊道:“天道神明,无枉忠臣!”(7),随后便被活活打死。

而另有卢督师属下一名千总,名唤杨国栋的,写塘报呈送兵部,杨嗣昌要他更改塘报,诬写卢督师如何畏敌逗留,导致兵败身死。这杨国栋坚持不许,于是也被杨嗣昌诬陷,被处以极刑,只是这位和督师无亲无故的千总,至死都未改其所写塘报一字(8)。

天下百姓闻听此等情形,群言滔滔千夫所指,恨杨嗣昌入骨。可惜,这些却入不了崇祯耳。不过,即使入了崇祯耳,我想也是一样的无用。

好在还有那么多人指认卢督师遗体,更有大批的屠狗辈宁死也不愿枉污忠臣,所以想要诬陷卢督师是不可能了。可是被杨嗣昌这么一闹,卢督师遗体不得入土为安,已然居停达八十日之多,至此方准其家人前来收殓。

杨嗣昌先以奸谋陷死卢督师,在卢督师殉国后又欲追构其身后声名,乃至不惜枉杀两位义士,更荼毒卢督师遗体,使忠臣良将以身殉国后不能入土为安,暴露腐朽达八十日之久。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死者入土为安责莫大焉,是以在民间百姓和相当部分朝廷官员看来,杨嗣昌其人其心可谓毒之甚矣,此举实在是大违天道,已经到了神人共愤的地步。

越数年,杨嗣昌亲自率军出征,围攻“八大王”张献忠。张献忠用兵飘忽之极,神出鬼没,而杨嗣昌则“据军中报,请旨授方略,比下军前,则机宜已变,进止乖违”,所以虽然兵力远大于张献忠,却为张献忠所算,最后因大明藩王被张献忠斩杀而畏罪自尽。张献忠为泄愤,尽掘杨嗣昌祖上七世坟墓,并挖出杨嗣昌夫妇尸体,将他们乱刀分尸。待得杨氏后人前来收葬时,竟是无法得全其尸,只得以其半复回葬之,当真可说又是一个天道循环、报应不爽的。

只是再怎么地,这等说话都是身后话,至多也就是出口闷气而已,终不能起卢督师于地下,如此,则要这身后报应又有何用?复可为之一叹。

另外,由于崇祯一贯有处分主办官员的习惯,因而也有言官提出要对身为此次导致卢督师战死的战役领导者杨嗣昌进行处罚,甚至以袁崇焕为例子,要求处死杨嗣昌,不过根据《明史》的记载,至少有二位官员却因此遭到了崇祯的处分:

给事中李希沆言:“圣明御极以来,北兵三至。己巳之罪未正,致有丙子;丙子之罪未正,致有今日。”语侵嗣昌。御史王志举亦劾嗣昌误国四大罪,请用丁汝夔、袁崇焕故事。帝怒,希沆贬秩,志举夺官。

又,此战之后果,不单是卢象升和孙承宗殉国,大明的文臣、武将乃至监军太监,因此被崇祯帝同一天处死者多达三十六人,为崇祯朝规模最大的一次斩杀朝廷官员之行动,但杨嗣昌却还是恩宠不减,甚至连一点处分都没有,《明史》曰:“于是中官则蓟镇总监邓希诏、分监孙茂霖,巡抚则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总兵则蓟镇吴国俊、陈国威,山东倪宠,援剿祖宽、李重镇及他副将以下,至州县有司,凡三十六人,同日弃市。而嗣昌贬削不及,物议益哗。”

第二年,卢象升妻王氏因督师是为国捐躯,故请朝廷给恤,不准。后年,其弟卢象晋、卢象观又请恤,又不准。一直到杨嗣昌畏罪自杀后,大臣们多次上书,才总算勉强赠了卢督师一个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其祭葬,世荫锦衣千户,但却没有追谥。等后来南明弘光朝廷的时候,才追谥为“忠烈”,予以立祠奉祀。

卢督师以身殉国,前后遭遇之惨亦不下于袁督师。而其家人牺牲之惨烈,尤过于袁督师家人。其弟卢象观于崇祯十五年,为乡荐第一,成进士,官至中书,南明灭亡时,投水自杀。卢象晋出家为僧,堂弟卢象同和其部将陈安壮烈战死。

卢氏满门忠烈,于卢象升之后,为大明战死、殉难者,多达一百余人。卢象升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卢象升功绩赫赫,死得又极壮烈,然崇祯如此刻薄于他,深究其中的原因,无外是因为崇祯之前过于宠信杨嗣昌之故,如果否定杨嗣昌,就等于说崇祯被奸佞所蒙蔽,也就是否定了崇祯,这是崇祯绝不可能接受的。既然皇上不能没面子,那就只好委屈卢督师了,这和从前崇祯明知道袁崇焕无罪,最后却非要杀袁崇焕一样,都是因为一般的死要面子。

崇祯为了面子,生生丧送了大明两位雄才大略见识过人的统帅,自己砍断了拱卫着大明朝的最粗大的两根中流砥柱,而最后,崇祯自己竟然也是死在了这死要面子的脾气上,难道此果然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