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黑白汤恩伯 (上) -- 萨苏

共:💬93 🌺6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黑白汤恩伯 中

[对于《黑白汤恩伯》这个题目,要写下半部的时候颇为踌躇,因为我的看法汤有功有过,而一位我颇为尊重的朋友对汤相当推崇,让我不免有些犹豫,同时汤无论好坏也是中国人,最近看了不少文章,各站国共立场中国人恶心中国人的精妙活儿实在不少,何苦凑这个热闹?想来想去还是写吧,怎样看法就怎样写,不受外界影响,庶几朋友们也不会误会吧。]

汤恩伯在抗战中最辉煌的一页就是台儿庄会战。孙连仲正面死守之下,汤部二十军团从矶谷师团背后杀出,关麟征陈大庆一班精锐如狼似虎切断日军退路,只杀得日军掉头一直跑到绎县,被切断的日军据村顽抗,被汤部放火大烧东洋烤老鼠,痛快淋漓。(也有说汤并未放火,而是日军弹尽援绝之下效仿战国苏我氏焚宅集体自杀)第一次徐州会战中国大胜,武汉的民众纷纷欢呼李宗仁司令长官要把鬼子赶下海了,全国士气大振。

著名记者罗伯特.卡帕当时恰好在徐州前线,通过他的作品,“台儿庄”的威名天下传扬,照片上日军遗弃的累累坦克更记录了中国人英勇的战绩。

在台儿庄,汤恩伯也开始第一次受到了舆论的质疑,认为他存在见死不救,任滕县守军王铭章部殉难,以及对日军背后出击不够积极的问题。

曾有一位军事历史学者谈到他“用尺子一寸一寸的量过”当时的军用地图,观察汤部的行踪,结论是汤当时并无消极举动,而是尽了全力。这位朋友虽然观点并不与萨完全相同,但做学问是认真而肯下功夫的,我认为他的结论,很值得参考。

我个人的看法,这个阶段汤军的情况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个,就是汤出击矶谷师团背后,解台儿庄之围是否故意拖延。

这里面汤受到责难的原因是矶谷在汤的正面一度只放一个大队,而李宗仁屡次催促,汤始终未按照李的要求尽快出击。

个人认为,汤即便拖延,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首先看看日军放一个大队阻挡十万汤军的做法。有人认为汤畏敌如虎,不敢进击,这或许是对日军作战特点不了解的一种看法。实际上日军以一个大队为战役中典型的完整作战单位,放一个大队在汤的正面,并不是期望它能挡住汤军,但足以拖住汤军,要迅速吃掉日军一个完整的大队并不容易。

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日军掩护全军退却,也只用矢野桂二一个大队,结果成功撤退。汤军就算战斗力强,还没有瓜岛上范德格里夫特的兵力火力机动能力,日军用一个大队牵制汤军,这个自信并不过分。一旦在日军还没有全力投入正面作战时汤军和日军这一个大队咬上,日军依靠其机动能力是很容易在平原上调动足够兵力和汤军交手的。

汤军出击的时机,可谓拿捏得相当好,晚一点,台儿庄失守,汤就变成了锦州战役中的廖耀湘,早一点,日军还有余力掉头,只能打成顶牛,却不能战胜。汤军团出击,正是在日军一拳打出,手臂完全伸直的瞬间投入战斗,所谓致命一击,对台儿庄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但胜利者是不受责难的,对汤按照自己的节奏投入台儿庄增援作战,我想不应该太过苛责。

第二个问题就是救援滕县。

汤恩伯有没有力量救援滕县?我的看法他是有的,他离滕县并不远,守军甚至一度可以听到汤军的枪声,但他却越打越远,被戏称为“游动哨”,参看张自忠之救庞炳勋,汤显然是未尽全力。

这里面就要涉及到汤如果全力救援结果如何。

鉴于日军锐气正盛,汤部和矶谷师团正面交手未必能够取胜,但救援王铭章脱险应该可以办到,只是这样一来,第一汤部要打一场硬仗,损失不会小,第二,汤部可能被粘在滕县,从机动兵团变成守御兵团。

平心而论,汤的选择也有有利于整个战局的道理。三战区李宗仁所部可算大杂烩,兵力虽然不少,能作为机动主力的部队并不多,孙桐萱的鲁军在韩复渠死后奉命反击鲁南,大汶口战役显示攻坚能力不足,韩刚死,这支部队的忠诚度还是个问题;邓锡侯孙震的川军虽然勇敢,装备太差;孙连仲善于防御,是北线支柱不可轻动;张自忠善于进击,但是在南线对付坂垣;樊菘莆善战但和李长官不和;滇军还在路上;沈鸿烈刘镇东杂牌部队兵力不足,只能担任游击。

只有汤恩伯部,兵力雄厚,装备精良,最适合担任战役预备队,对日军进行进攻作战,如果汤部在滕县被粘住,李宗仁能够实施机动作战的部队还真不好找。

所以,汤保存实力,对于日后的台儿庄大捷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

然而,理由是理由,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南口那个不计利害,拼死打硬仗的汤恩伯在渐渐消失,汤开始更愿意打“巧仗”,而其骄横跋扈的一面也开始暴露。滕县,台儿庄两战汤的决定有他的道理,但都需要坐视友军的大量伤亡无动于衷,我的看法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汤心灵中冷酷一面的体现,坐视友军灭亡等待自己成功的机会,或许有时合于兵法,但不能不说其消极影响也是很严重的。汤一生崇拜曹操,曹操对于屠城和权术的看法未必不是汤所暗许的,那么,牺牲王铭章还是牺牲自己,就很难说汤是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自己利益的角度考虑了。或许他很满意自己这种慈不掌兵的风格,但是从此以后汤部因为这种风格在战场上总是和友军格格不入,其中的利害,就不好说清了。

吞并王劲哉部,是汤在徐州会战之后作的另一个微妙的变化。

王劲哉是杨虎城部将,128师师长,归属汤恩伯军团指挥,汤乘机吞并王部主力,王帅少量部下离开汤部,到湖北组建半独立王国去了。吞并王劲哉,开汤恩伯扩大实力的先河,表现了抗战中期开始后,汤对实力的渴望。为汤成为中原王写下一条暗线。

随枣战役,汤恩伯所部表现依然值得称道,李宗仁摆下口袋阵,汤和台儿庄一样担任包抄任务,在截击日军后退的战斗中斩获不少。李宗仁却回忆汤不听指挥,出击过晚,致使日军主力顺利东遁,认为如果汤及时出击“日军机械化部队在襄花公路上或许永无东归之日!”

李对汤的指责我认为有些过分,因为日军口袋外当时留有强大机动兵力,如果两面夹击扎紧口袋的汤恩伯,汤腹背受敌,恐怕鹿死谁手很难说。当然汤也不是没有胜望。

但是也可以看到汤这时已经相当回避风险太大的战斗,且依靠自己的中央嫡系关系无视李宗仁的指挥,他要等到日军主力大部东撤,才出来捡便宜,日军被封闭的兵力少,他也就没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了。战果虽然不大,风险要小得多。

当然,打得还是胜仗,只不过汤的仗是越打越“巧”了。如果说抗战军兴的时候汤不乏以身报国的勇气,那么,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这种刚勇之气,也在渐渐衰微。这不是汤一个人的问题,要说,也可以算当时一个社会问题了。

汤身上的黑和白,就这样慢慢的发生着量变。

我以为可称为汤真正的转折点的,是不太引人注目的一个战役 – 襄阳之战。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