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苏联有能人,抗战后确实有特殊的机会,想了想,还是发新帖 -- 真离

共:💬12 🌺8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提一个问题啊,大家说,抱苏联大腿,这没问题,但是应该

怎么抱呢?

其实抱苏联的金大腿促进中国革命,这个事怎么看,都不算难看,当然了,国民党指责咱们共产党抱苏联,但是他们自己不仅抱苏联,后来更是疯狂抱美国,这让西西河里的果粉牛皮哄哄。

自己没条件,抱大腿,倒也不算什么,但是总得比较一下大家各自抱的不同。

我个人以为有三种,第一,毛主席式的,第二,周总理式的,第三,蒋介石式的。

不仅限于抱苏联的啊。

回到问题啊,当年啊,长征后,到了延安,周总理没有完全执行遵义会议的意图,自己又因为靠近苏联,厉害了啊。

似乎是技巧,也许是部分毛主席的思路,就是所谓忽悠张学良三位一体,也就是因为这点啊,周总理说出了条件,张学良信了周总理,其实那时苏联还没有对周总理进行认证,结果后来宣传口径确实变化了。

苏联拒绝了毛主席的这个忽悠,其实周总理也是用力不少吧。

不管怎么说,苏联还是愿意选择更强的蒋介石,其实在这里周总理对蒋介石也是服气的。

在遵义会议前夕,周恩来找博古作过一次推心置腹的深入谈话,要博古认清现实,除了毛主席,没有人能够带领大家取得革命胜利;除了毛主席,也没有人能对付得了蒋介石。

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了周恩来的话的正确性。

哈哈哈。

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后,周恩来也对蒋介石的能力作过评价。

当时,我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指挥权,改由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具体指挥红军的作战,博古心里很不服气,到处发牢骚。

周恩来为了团结大局,就去找博古谈话,开门见山地问他:“你觉得蒋介石这个人怎么样?”

博古说:“他很有能力。”

周恩来说:“我跟他共事过多年,很了解他的为人。从北伐时期,就不断地有人想搞垮他,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反而处处都被他占得先机,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毙邓演达,刺杀汪精卫,用大炮压垮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用官爵和金钱买通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多少实力远在他之上的人,都被他一一压在了身下。这样的人,你觉得你能对付得了吗?”

博古低着头,没有说话,他当然知道自己对付不了。

周恩来说:“你自然不行,我也不行。要我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能对付得了他,就是毛泽东。”

这一次,周恩来同样对蒋介石的政治手段表示了肯定,认为他是一个很厉害的战略家,在当时众多实力强悍的军阀混战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高领导人,确实是有过人之处的。

在战争结束后,周总理接受采访,有人询问他以军人的身份来说,你是怎么看待蒋介石的,周总理回答:“蒋介石是一个比较高明的战略家,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他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这也是他能战胜其他军阀的原因,他常常能熟练的制定一次战役的全面计划,全中国只有一人能够对付得了他,那就是毛主席。”

1936年斯诺访问陕北时,专门问起了这个问题,周恩来也做了详细的回答,我们来看一下。

斯诺问:“你对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人,看法如何?”

周恩来回答说:“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

“作为一个战术家,蒋介石采用拿破仑的方法。拿破仑的战术需要极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士气和战斗精神,依靠必胜的意志。而蒋介石正是在这方面老犯错误,他过于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带领敢死队的突击英雄。只要他带领一个团或一个师,他总是把他们弄得一团糟。他老是把他的士兵们集中起来,试图用猛攻来夺取阵地。

“在这次陕西战役中,蒋介石命令陈诚将军派两个师进攻红军并歼灭他们。陈诚是个比较高明的战术家,他拒绝这么做,怕遭伏击。我们截取到他给蒋介石的复信。我们实在欢迎这种集中,正是在这种进攻中,我们于去年十二月把张学良部队六千人解除了武装。对南京来说幸运的是,蒋介石并不经常亲自在前线指挥,原因之一,是他不会骑马。

“蒋介石是一个较高明的战略家,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他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这是他能争取其他军阀的原因。他常常能相当熟练地制定一次战役的全面计划。”

到了1944年,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已经逐渐走出了最困难的处境,根据统计数据反映,到了这年春天,抗日根据地已经明显扩大,居住人口增长到了8千万人,军队发展到47万人,民兵有227万人,已经成为中国大地上一支谁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

到这时,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蒋介石已经打了20多年的交道,他对蒋介石太了解了。在当时,全体中国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同国民党的关系,毛主席为此做了许多艰难的工作,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

早在1943年秋季,毛主席迅速出击,还没等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就被毛主席打退了,这时,蒋介石换了一种思路和手段,他作出两项允诺:要用政治方法解决中国共产党问题,并且许诺在抗战结束一年之内实行宪政。对蒋介石作出的允诺,毛主席洞若观火,他清楚地看出蒋介石其实是在搞欺骗。但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争取一切机会来推动国共关系好转。

因此,毛主席在1943年10月5日就在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明确表示,“在蒋先生和国民党愿意的条件下,我们愿意随时恢复两党的谈判”。加上此时美国希望中国所有军队都能用于对日联合作战,而不希望看到中国在这个时候出现内战,以减轻美国的压力,而苏联和英国也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蒋介石迫于国际压力,只得对共产党采取缓和态度。

于是,在1944年初,蒋介石派人向毛主席转达希望中共派代表赴重庆谈判的信息,毛泽东果断决定停止公开批评国民党,积极参加宪政运动,争取团结广大民主人士一起推动蒋介石转变政策,由此重启国共谈判。但遗憾的是,蒋介石压根没有诚意,只是以谈判作为敷衍和拖延,导致才刚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谈判很快又陷入了僵局。

是这样的周总理合苏联配合,要了很多援助,其实也是很少,但是周总理就是搞了他所理解的西安事变谈判。

这里不是说周总理是个坏人,这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认识水平的问题,他揽权也不算太丢人显眼。这个很中国。

我只是说,这个是两条路线的问题,毛主席当然要打,自己也多控制蒋介石多一些,总是有一些办法,绝对不可能是先放了蒋介石,这个事情的核心在于周总理给了张学良独立的机会再释放蒋介石方面,他选择了所谓的中立,实际上多少有一些出卖了张学良。

他以为自己的中立可以换来蒋介石的好感,多给红军一些拨款。其实就是考虑苏联因素,怎么样蒋介石也要给拨款的。这点是可以看到的,周总理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蒋介石和苏联,而不是毛主席的独立自主,否则毛主席不会有那么多军事电报。

在某些方面和特质上,蒋介石和周总理有相似性,特别寄托于外援,而战争中自有其规律,绝对不是兵精将广就必然胜利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单纯兵棋推演就没有我党获胜的路线,但是我们就是赢了。

周总理也肯定是想通了苏联必然要援助蒋介石,于是开始习惯性的舔蒋介石,这也是郭沫若一开始看不惯,拒绝上任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蒋介石系统是个什么玩意啊。但是周总理用了命令了,郭沫若自然要遵守命令,不得不上任第三厅厅长。在国民党那个大染缸里继续苟活者,工作着。

@mhymark

这不是水清水浑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事情的问题,人家佩服你也是你共产党的清,绝对不可能是浑啊。

总之这个状态,中共里面也是有明白人的,比如叶道志等人的问题,比如高敬亭问题,高敬亭是农民意识,但是纯洁性比新四军开始时候的乱七八糟可强多了。

高敬亭是个肃反意识形态专家,这也是高敬亭部壮大的原因,很可惜被周总理打压了,王明一个苏联人,他懂得多少?毛主席总是强调王明为苏联考虑,其实大概率是敲打周总理吧,嘿嘿嘿!!!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王明错误的关键,就是替别人(苏联)想的太多,替自己(中国革命)想的太少。”

南方工作根本就是周总理指挥啊。

寄希望于蒋介石,这还能有好?否则无法解释放任了蒋介石消灭了杨文干部队啊。(杀中央联络员的又不是只有杨文干一家红军?)

然后是抗战结束,苏联说打一下呗,周总理不敢接,他觉得,他判断,在苏美下和蒋介石谈条件,他更擅长。

他觉得,到了东北,部分占有东北(可能想象的是全部占有,蒋介石自动出让,因为有所谓苏联压力,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世界,苏联的意图很简单,你中共努力一下,打一下,我们苏军支持),周总理以为苏联会支持中共全部占有东北。蒋介石自然会让步,苏联美国自然会同意。

东北我共政府要啥有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啊,就如同我们后来看待越南一样啊,不可能的嘛。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思路也就是蒋介石的思路,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支持民国,所以苏联必须不仅要随意支持民国,蒋介石也不傻,知道美国从来不会这样,需要代价,但是对于苏联倒是不客气。

当然了,是最后也现实了,同意出让一定的利益,请求苏联进兵东北,这点我们可以从国内外的果粉当中清晰的看到这有点,尤其可笑的是蒋介石反苏反共都毫不遮掩,还要苏联白出兵东北。

其实内涵的意思大概是,随意取,大师装作震惊的样子,这大概是想利用舆论恶心苏联,压制苏联吧。

问题是这个做法对于苏联影响不大。可以指责苏联没皮没脸,其实当时大家都如此罢了。

其实还有个思路,就是中共最好占领东北,苏联就不会拿那么多工业设备了,苏军小偷小抢大概率还是有的。这个责任应该属于愚蠢的蒋介石。

就是苏联是老大哥,也不能那么要的,需要合理的各种条件,这就是毛主席访问苏联的态度。收回了东北、内蒙古、三区,完善了中国的概念。

当然还有各种机械设备工业技术。

在第二次周总理主打的谈判(156之后)中,就要高大全,结果自己吃撑了。

这就是毛主席周总理抱苏联大腿的不同。后来,1975年越南统一,我们援助越南就冷静了很多,同时,也有中苏矛盾的问题。也有越南接受能力的问题。

应该承认印度104个成套工业项目(大型,我们援助越南是中小为主)是中规中矩的,也符合印度的能力,时间长度也够。

独立自主,立足于自主,进行一些跃进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周总理太爱被援助,有时失去自主性,这是肯定不行的。

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周总理都表达了他的自主性,结果都很遗憾,然后又被吹嘘,实在是糟糕啊。

很想问问河里,大家想象的苏联援助是哪种,怎么个过程?

但从东北局的来往电文看,苏联并非不愿移交。而是因为初入东北的解放军兵力太弱,无力接受大量装备。

参阅东北局1945年10月4日电文:“(苏方)已下最后决心大开前门,此间家务全部交我,因我力量弱小,现只能接受一部分,允许在一月内替我保存”。(进的太慢,军队太少,这可能是一开始扩充土匪、兵痞的原因)

事实上,苏联当时指责这边魄力太小,运到东北的军队太少。

(苏联一度主张把华北地区的解放军全部送到东北,以东北的工业为基础进图全国。后来发现解放军力量太弱,不足以控制整个东北。

才将思路改为放弃大城市,先控制东北的中小城市和铁路以及农村地区)

而且,解放军早期不会使用日军留下的重型武器,拿了也没用。(???)

后来苏联移交了一批关东军战俘当教官,办了炮兵和装甲兵学校,解放军才学会如何使用重型武器。

不仅如此。当东北战局危急之际,苏联还主动将日军留在朝鲜的武器由海路运到山东,开辟山东战场以牵制国民党在东北的行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