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大家怎么看《大明王朝1566》? -- 拜吨

共:💬49 🌺255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圣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明朝和宋朝一样,其实都是很富庶的(当时通过对外贸易,美洲和日本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造成本来不怎么产白银的中国开始大量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甚至形成类似“银本位”的金融体制,一直延续到1937年法币发行才终止)。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本质,到了王朝中期,往往会形成“国穷民富”的局面,这里的“民”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大夫阶层。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中,天下是一个人的天下,所以理论上国家只有“天子”对“国家”负有责任(或者最大的那一份责任),但“臣子”们,也就是士大夫阶层,理论上只对天子负责而不是对国家负责。当然也有很多士大夫都说“以天以为己任”,但这个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个口号,真正践行的寥寥无几(比如这里的海瑞就是个象征),绝大多数人只是拿这个口号攻击别人或者达成自己的目的,本质上还是自私的,最终目的还是“升官发财”,或者“泽被子孙”(也就是保住现有的地位和财富--对达到宰辅这种顶级官僚层级的人来说)。

这部剧里,官僚们大部分都是自私的:首先皇帝只是为了自己就想动用国家的钱,这个行为就是他放弃了对国家的责任的象征。皇帝本人有自己的小金库,如果只用这部分钱还修宫殿根本就不需要别人同意。然而明朝皇帝的小金库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于土地农作物的税收,而主要是山林川海等收上来的“杂税”。这个制度其实从秦汉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杂税”只占税收的一小部分,然而明朝外贸其实规模已经很大了,在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来如果这部分税都收上来皇帝不会缺钱(郑和下西洋虽说花费巨大,但带回来的昂贵香料等已经差不多可以抵消成本了),但奇葩的明朝士大夫们想出种种办法让皇帝拿不到这个钱,使之一直处在灰色地带,巨大的利润都被他们瓜分了。其他如矿产税等等也差不多,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皇帝就是没钱。(所以后来皇帝不得不派出太监去各地监税,然后就有人会煽动底层闹事,比如《五人墓碑记》里记载的那次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碰到嘉靖这么个任性的皇帝,既然大臣们把自己应得的都拿走了,那我就就直接伸手向大臣们要好了,谁能要来谁当宰辅。

而以宰辅为代表的大臣们,首先应该做的应该是阻止皇帝伸出来的手,然而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想法去满足皇帝的不合理要求,尤其是严嵩这种靠“媚上”升上来的,更是希望满足皇帝的要求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他也不敢直接对大臣们动刀,那样自己也好不了,所以提出个“改稻为桑”的法子,希望通过增加产值,再从增加的部分中拿出一部分来给皇帝。但即使是这样也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加上严世蕃急功近利,最终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改稻为桑”实际上是杜撰的,剧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到底哪里出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从强制把桑田/稻田变成“灾田”以便低价收购来看,“改稻为桑”可能会使农民收入增加从而影响富户对农民土地的兼并,所以出动了当地地主阶级的利益)。

张居正改革为什么只有“一条鞭法”留下来了?除了降低国家收税成本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民要先卖出自己的粮食才能交税,而这个过程会再受到一次剥削,因而对士大夫阶层是有利的。即使在丰收的年份,农民也会因为粮价下跌而存不下多少财产,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多收了三五斗》的现象。其实类似的想法早在唐朝就有了,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明朝才实现。

张居正和王安石的改革,除了皇帝和主持者是真的为了“国家”着想外(包括缓和阶级矛盾),其他所谓的“新党”官僚们大部分都是把这个看成能快速升官的通道而已,所以施行过程中出现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一点都不奇怪。

今年有一部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时期的官场状态,可以看看。

通宝推:漂漂2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