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宿命难逃,命运玩笑 -- xx28

共:💬830 🌺2764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825章 井岗见学

针对高学历人才知识面宽、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的特点,国防大学把保持革命军人崇高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作为衔接教育的一次实践活动切入点,着力锻造高学历人才的政治品格、学研风格、操守人格。

这就有4月中旬下发的教学安排,一项是研究生班全班学生到井冈山进行衔接教学,大家对此都是一阵欢呼。

虽然都到了2001年,可大多数同学在国内去过的地方不多,甭说那些红色圣地了。在班会上,我说:“从西安到延安八百里,可我都没能去过。”毛主席曾以此作为革命的与反革命的划线区别,所以我接着说:“这次让我赶上了,说什么都得上井冈山。”

我的意思是要去净化自己,同学却开起了玩笑。张大军在旁敲边鼓,“久有凌云志,要上井冈山。”这个歪哪去了。

俞宁打趣地说:“上井冈山的,都是军队的统帅一代啊!”

这时一个同学质问我:“那你是什么动机?”

“当然是学习红军传统,发扬红军精神喽。”我没想就说出了口。

“还lou呢,你太low。”我的话让人家鄙视了。

谁说学习红军传统发扬红军精神有错,而是这么简单地说,说的时候是没经过大脑的发言。

反正我没管自己的话经没经过大脑,向学员队的领导要求:“队长,让我当旗手吧!”我愿打着红旗走在队伍前面。

“当旗手是份荣誉啊!”队长如此说,言外之意那是需要争取的,而且还得轮流来。

“反正是要争取的,那就多做些实际的服务呗。”我心里说。

班中同学讨论,到井冈山要准备哪些活动,做何准备。

我又没脑子说话了,“你们不是怕苦吧?还要准备?不是有句话是什么‘打起背包就出发’麽!”又补了句:“当兵的,走到哪吃到哪,有什么吃什么,妥妥地过几天红军生活多好!红米饭南瓜汤……”我哼了起来。

“同志哥,你得深刻认识这次衔接教学!”班党支部书记有些语重地说。

“支书哥,我的态度很积极滴哟。”我相当不在乎地回答。

“陈胥,你安静会儿,听听大家怎么说,看对你有什么启发。”张欣劝道。

大家都对我有不满,我感受到了,只好安静下来。

同学们对这次红色之旅期望很大,要去认真和仔细地看看红军初创时的情景,为自己的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故而我也坐在同学中间想了起来。

出发的日子到了,我们坐上前往井冈山的火车,情绪饱满地向南驰去。

在车厢中大家议论纷纷,充满了对那革命圣山的憧憬。管班长兴趣多多地向我们介绍:“我家有幅国画大师的画作,叫《井冈山春晓》。此画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创作。来时我问过,在1974年,当时一些军队老干部向画家提议,画画井冈山,配以红军和红旗,大家都老了,想留下些最初参加革命时的念想。于是他画了十余幅井冈山题材的画作,为了得到他的画,一时犹如洛阳纸贵。”

我知道画井冈山有名的画家之一,是李可染,他有一幅巨作《革命摇篮井冈山》,是尺幅最大的组图之一,近景以浓墨画劲松,中景为主体山峰,远景是层层远山;他在景色的处理上,积墨的手法运用得极为贴切、自然而生动,画面的墨色在层次上的追求更为丰富、微妙,是画家的镇家之宝。可惜我从未欣赏过,是师父对我介绍的,可以说是现代画家的红色经典画作之一。

于是,我对管班长说:“班长,什么时候我能到家欣赏欣赏那幅画作?”

“你还喜欢国画?”我的话让班长好奇。

“见识见识呗,慕名大师,慕名大师。要不我写幅字作为谢礼?”我提出了交换的条件。

“看看那幅画没问题,但你可别说谢礼,我收藏你的字行不?”我敢说用幅字交换,管班长自然认可。虽然他没见过我写的毛笔字,但钢笔字是见过的。

……

初上井岗,春之井冈,杜鹃盛开,万紫千红,十里山坡,傲然遍布。井冈山以“十里杜鹃”而闻名,而在杜鹃开得最美丽的地方,五指峰下的彩虹瀑布,看水天一色,花红遍野,挹翠湖水波粼粼。

这里已无当年鏖战的印迹,带给人们的是那大自然馈赠的美景。我们有心欣赏,亦有心追访曾几何时的“鏖战急”。

对我们年轻的军人来说,巍巍井冈,散布其间的革命旧址遗迹,诉说着流传不息的红军故事: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黄洋界上炮声隆……这里是解放军军人的敬仰之地,故而有个说法叫:“上第一山,读第一书!”

所谓“第一山”是革命游击战争的第一山,所谓“第一书”是红色军事理论的第一书。井冈山见证的是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建军道路的起点,是昭示了意义深刻与深远的强军之路。

这是我在井冈山收获的第一要义。

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让我们在情景中学习,在体验中受教育,之后兴之所至,便在黄洋界上齐声诵咏《西江月·井冈山》词,只听到漫山之间回响起: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然后,大家学了剧中的样子,“哈哈哈”放声大笑。

下山时,我豪情满怀地唱起:“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一首雄浑豪迈的《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是激情教学的见证,苦难卓绝中建军,艰难困苦中扩军,人民军队初始阶段的种种历程我们不可忘记。随后大家都一起唱了起来,声震山谷,情飞远方,心系强军,传统不忘。

歌罢,研究生学员队长又带领我们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这也是发源于井冈山有关建军要务的一首歌,是红色军队与旧时军队在指挥和纪律上有本质区别的见证,是革命军队一开始时对那些文化甚少的指战员的最本质的约束。哈哈,这时我想:“队长可真有意思,要给我们上笼头。”

研究生中有胆大的,下来打趣地问:“队长,您是用三大纪律要求我们么?”

这个时候虽然校领导和教授已经离开,但队伍还未解散,我们研究生都站在队长的前面。

“难道不应该么?”队长反问。

“应该,绝对应该,可绝对应该的不单是我们学生……”

“对那些军中将领更应该,我知道!”队长打断了同学的话,自己明确地说出。

对于这位学生领导的直截了当,同学们佩服极了,当时大家都想为他鼓掌,可我们忍着没做,而是向他投射出信服的目光。

队长满意我们流露出的神色,说道:“我们心是相通的!但我还是要求你们,好好学习,不忘本色,严于律己,全心为了军队。”

这时我们齐声答道:“是!队长。”

队长紧抓研究生心情震荡的时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最恰当的时刻,达到了他所追求的效果,随队教学的战略教研部蔡教授说:“这些同学在情景中体验,通过见人见物见精神,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井冈山精神。”

确实,那个时候红色经典和革命圣地有些衰落了,而我们去了,眼界大开,颇受教育,有净化心灵之功效。

在井冈山,我们去的一个重点观摩点是龙江书院。

龙江书院,朱毛红军会师的见证之地,也有人说是国防大学的源头之地。置身其中,学员们神思感奋,见学认真,仔细端详着所陈列的每一件革命文物和一份份发黄的历史史料,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毛委员为官兵讲课的情景。

1927年的12月,在龙江书院,毛委员创办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史称井冈山军官教导队。

毛委员之所以创办军官教导队,是为了适应武装斗争的需要,以专门的办学机构培养军队基层干部和地方武装干部。根据他的提议,吕赤担任军官教导队队长,蔡钟为党代表;教导队下设四个区队,分别由陈伯钧、张令彬、陈士榘、王良任区队长;只有袁炎飞、黄天华两名专职教官,其余都是兼职的。他们这些国防大学的前人,有三人陈伯钧、张令彬、陈士榘活到革命胜利,被称之“井岗子弟”,身负巨大的荣耀。

毛委员也是兼职教官,他是教书先生出身,讲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很受学员欢迎。我们同学感叹道:“我们生得晚了,没能在红军学校中受到毛主席的亲身教诲。”他说完后,我们真的好向往。

先辈流血流汗打江山,为的是什么?回味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深深叩问着我们的心灵,给了我们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去观察现实,坚定理想。正是井冈山的道路,告诉后来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

在离开井冈山的路上,管班长忽然说:“我们这次来革命摇篮,收获很大,现在我想检查大家一下,看同学们记有多少井冈山的名言,所以我建议来个名言接龙。”

不待管班长说开始,张大军抢先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张欣接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管班长赶紧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出水荷花看高低。”黎卫疆接上:“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他说完,大家都笑了。

巩晶站起来,手摆着说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温海燕背诵:“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高个子大梁陶醉地说:“天天吃南瓜,打到资本家!”支书老党这才有机会轮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有点职务的都强调纪律!

齐沛州字字分明地说道:“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俞宁向大家敬个礼,幽默地哼道:“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我声情并茂地背诵:“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然后,我感慨地说:“这是毛主席鼓励红军小将林彪的,说得多好啊!读了这几句就好像他老人家在向我们诉说,那个在啥都没有时共产党人所具有的无比饱满的革命情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