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共和国首张烈士证,为何颁给了他? -- 忘情

共:💬30 🌺434 🌵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80年代的电影造假明显,很多说法都完全矛盾/也给寄意寒星

最明显的就是林彪搞死贺老总的电影,名字叫啥忘了。其实根本就是周总理的安排,因为黄克诚要改变自己的待遇,还需要写信给林彪,通过林彪向领导申请改善自己的待遇,这是很有意思的,林彪的上级是谁?毛主席吗?毛主席根本不负责老干管理系统。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DPRNRE0552J8VX.html

1968年黄克诚被轮番审讯,偷偷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请你考虑一下

也给@寄意寒星

河友。

你说贺龙回到家乡是周总或者中央的安排,呵呵,那是吗?其实就是南昌起义失败了,贺龙离开了队伍,这当然不是错误,周总理回中央汇报也没有问题。

但是还吹成英明神武就不地道了,也算是中央的安排,但是,组织性就实在存疑了,这话只是周总理构建的一个所谓的脑补罢了。不信,继续看,你说王炳南是贺龙的铁杆,呵呵,似乎是事实,这个可以从王炳南的简历中看出一些门道。

王炳南,1892年5月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一个白族农民家庭,由于家贫,少年时代就开始种田务农,挑煤卖钱,养家糊口。1919年,他毅然参加贺龙组建的农民武装,投身革命。

他作战勇敢,北伐战争中担任第二十军第五团营长、代理团长。

大革命失败后,他跟随共产党搞革命武装斗争,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转战失利后,他回到家乡,拉起500多人的队伍,继续革命斗争。

当贺龙、周逸群等人回到桑植洪家关重整旗鼓开展湘西斗争时,王炳南闻讯大喜,立即将自己掌握的队伍全部交给贺龙指挥,加上其他队伍也纷纷来投,使贺龙很快集结了一支拥有700支枪、3000多人的队伍,正式编为工农革命军。

王炳南被任命为大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在党的队伍内的革命战斗生涯。桑植起义后,工农革命军连战失利,队伍大部溃散,王炳南坚定不移,紧跟贺龙坚持斗争,他还回到桑植拉起一批人马参加贺龙的队伍。艰难转战中的贺龙得到他的鼎力支持,十分高兴,称赞他干得好,并指示他继续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发展党员,开展农民运动,培养骨干力量,迎接新的斗争。

1928年6月,他随贺龙率工农革命军从鹤峰回师桑植,歼敌1个连,活捉敌旅参谋长,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壮大了革命力量。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成立,很快发展到1500多人,贺龙任军长,王炳南任大队长、第一路指挥,协助贺龙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贺龙率工农革命军进击石门县,策应石门南乡暴动,牵制敌人对湘东红军的包围。王炳南奉命作为前锋,突击敌人防守泥沙的保安队。与保安队狭路相逢时,他佯称是团防局的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一举缴获30多支枪。

这时石门暴动已失败,工农革命军迎战敌人重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在这一带活动,并且游击于湘鄂边区的松滋、澧县,镇压土豪劣绅,收缴团防枪支弹药,恢复革命地方组织,扩大土地革命的影响。

贺龙率军进至石门北乡磨市、渫阳,在大堰、王家厂一带遭到国民党军李云杰教导师的袭击,由于石首县委军事部长叛变投敌,致工农革命军陷入敌人包围,战斗打得很激烈。

部队损失很大,军参谋长黄鳌英勇牺牲,师长贺锦斋也不幸阵亡。

工农革命军不得不返回桑植、鹤峰边界休整,王炳南协助贺龙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做了大量工作。王炳南一面果断处理滕树云、朱炳章阴谋拖枪投敌事件,一面联系贺龙的大姐贺英为部队输送一批军需品。他还设法安置了伤病员和家属,减少了部队的后顾之忧。经过整顿和精减,部队共91人、72支枪,这部分人员是在几起几落中锻炼出来的精兵强将,可以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为以后的扩军发展提供了干部基础。

从这篇歌颂王炳南同志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王炳南是贺龙20军的部下,贺龙回到家乡时,没有一兵一卒,是收拢了王炳南和贺锦斋的部队,众所周知,贺锦斋是先回家乡的,贺龙则是跟随20军继续战斗直到失败。

贺龙回到家乡后,虽然是队伍扩大了,但是胜利却很少,黄鳌和贺锦斋的牺牲就是我说的逃亡溃散时期,战死的贺龙部署,溃散的是红军战士,那时应该叫工农革命军(联合)战士,更像是工人党军(军队起义旧部)和农军的联合(联盟)体。

资料说是贺龙和周逸群共同回到家乡,其实周逸群和贺龙根本就是两批人汇合的,由于贺龙的独立自主性,这也是有意思的,所以他和周逸群是有隔阂的,根本不像传说的那么关系密切,甚至有人怀疑周逸群的牺牲和贺龙有关系。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后任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曾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

起义军在广州潮汕地区失利后辗转到上海。

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地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

1928年3月上旬到达湘西桑植洪家关,与贺龙一起组织工农革命军,举行桑植起义。

起义受挫后转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书记。

他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块游击根据地。

这里就写得很明显,周逸群经过潮汕到上海,去的湘鄂西。贺龙是直接回了家乡,怎么能一样呢?

桑植暴动失败后,周逸群和贺龙分开了,有了自己的队伍和根据地。

1930年2月,周逸群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兼任政治委员,与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调弦口等城镇。

1930年4月主持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

1930年7月率红6军与红4军在公安县会师组成红2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

这里提到了红六军,贺龙是湘鄂西红四军,这是两个系统,至于最后说他和贺龙创建了洪湖,也就是呵呵呵了,洪湖就是洪湖,湘鄂西就是湘鄂西,虽然说贺老总占有了湘鄂西,但是,历史不能改变。不管怎么说,贺龙和其他部队的分歧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所谓农民军,就是兴盛的时候无边无沿,一旦遭受挫折,就瞬间崩溃,从贺龙部队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同时前边资料也写得很清楚,贺龙不是战斗胜利擅长。

你把湘鄂西的党务系统算成贺龙的部署,亲密战友,你觉得合适吗?

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里面是湘鄂西地方党委、贺龙部红四军,段德昌红六军系统互相的协调问题。然后又来了夏曦的空降书记。同时还有立三路线(邓中夏)向王明路线(夏曦),周总路线(结合了自己和王明的,还是夏曦?)的过渡问题。

你说肃反是姜琦,呵呵呵,这个事情我早就知道了,各地红军肃反系统确实是很厉害,但是他们和空降书记是互相配合的,重要的是向中央肃反(政治保卫)中心负责的,红军肃反系统是垂直领导的,虽然说不能完全做到中央指挥,但是起码是大部分执行上海中央的意图的。

后来红四的周纯全确实跟随张国焘了,但是一开始也是上海的指挥。

1927年11月,周纯全参加黄麻起义,选为县农民政府委员。

1928年任中共京汉铁路南段特委委员和信阳县委书记[2] 。

1929年11月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常委。

1930年任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常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省工会委员长[3] 。

1931年7月,任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

中央苏区是邓发。

而有了组织的红军确实不同,这也是我一直承认和赞美的红军,共产党组织系统的原因,但是,光有组织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远远不够,从前面的资料来看,我们也看不到贺龙在组织系统的优秀能力。因此,领导人个人能力的高低是要见真章的,其实我对你是否真的赞美共产党,是有一些怀疑的。我不太明白你追随主流忽视那么多事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只是为了反对我的看法而反对,呵呵。正如我以前所说,你要显示自己的复杂,这是无所谓的,就不要在另一方面伪装纯真,你觉得我的质疑合理吗?

比如,你的所谓贺龙奉命开辟根据地说,你自己觉得合理吗?湘鄂西和洪湖的区别,你是故意装不知道的吧?我说在最开始,贺龙确实带有更多的中国传统农民军特点,有任何不对吗?朱德南昌起义残部在湘南起义的烧杀抢掠你是否认为不存在?无论是贺龙部还是朱德部都是在战斗中成长,这有什么奇怪的吗?难道红军(工农革命军)一开始就成熟伟大了吗?忘情的很多文章都有意无意的指向了这些,直到三湾改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才束缚了农民军习性,这点你是真不懂吗?

1930年2月5日,按照鄂西特委的指示,鄂西中央独立师1、2纵队于监利汪家桥会师改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军长孙德清(继由旷继勋任),政委由周逸群兼任。

红六军下辖3个纵队:

一纵司令员段德昌,政治委员王鹤;

二纵司令员段玉林,政治委员许光达;

三纵是由当地“神兵”改编的,特委派任司令员,全纵队共有3000余人,因在长阳游击交通不畅,与军部联系较少。

红六军还组织了党的前委,正式委员7人:孙德清、段玉林、段德昌、徐昌贤、张传贤、王鹤以及中央派来负责军队党务工作的一位同志;后补委员3人:许光达、李子扬、王一鸣。

5月,两纵队扩编为红十六、十七师,第十六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十七师师长许光达、政治委员李剑如。

1930年7月,湘鄂边地区的红军贺龙第4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与洪湖地区的红6军会师组成红军第2军团,红军第4军(缩编)改称红军第2军,军团长贺龙兼军长,朱勉之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改编为第4师,一部编为军团警卫团。

9月,孙德清任军长。

10~12月,随红2军团渡过长江南下进行南征作战。后因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作战受挫。

1931年3月,红2军团(再次)缩编为红3军。红2军和军团警卫团缩编为第7师。

湘鄂边党史界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战史》(以下简称《战史》)在这个问题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因为无论工农革命军还是红四军,都是贺龙在湘鄂边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贺龙都任军长,主要活动也都在湘鄂西范围内,但因牵涉到党史、军史对这次改编的记载和表述,时有含混和矛盾的地方,就不能不作出更加明确的认定和更加具体的考证。而且我一直认识到,作为一个地方的党史工作者,有责任在比较熟悉本土情况的条件下,对一些相关重大事件进行实地的调查考证,在取得丰富证据资料的前提下,为中央、省级党史部门提供资料和有根据的论辩,丰富相关党史的内容,纠正某些不够准确的记述。

980年8月出版的《辞海》第1421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条目中记载:“1929年3月,湘鄂西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进行改编,也称红四军。”1979年12月出版的《回忆贺龙》第100页,刊载了长期跟随贺龙的谷志标的回忆,他介绍说:“1929年春天,(前委)派出的与党联系的交通员都先后回来了。鄂西特委周逸群在来信中传达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经验……在此基础上整编部队,将工农革命军改编为红四军。”张德1984年撰写回忆文章《湘鄂西红四军的十一次整编》对此记述更为详细:“榨坪(即柘坪,杜家村附近的村子—引者)第四次整编,红四军成立。1929年元月中旬,我军退出鹤峰县城,移师湘鄂边的红土坪、堰垭和榨坪一带游击。二月初,根据中央指示,在榨坪整编,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②他所说的柘坪,离杜家村也只有几公里。

1978年5月,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印发的《湘鄂西根据地革命斗争大事记》征求意见稿,其中1928年12月载:“湘鄂边,贺龙同志与鄂西特委取得了联系,周逸群同志不断来信,通知洪湖斗争情况,并传达中央的指示(建军,建农村根据地、分配土地、建地方党等),部队为之振奋。”①

1929年3月载:“红四军在湘鄂边建立。贺龙同志接鄂西特委转达‘六大’决议及中央指示后,在鹤峰走马坪、堰垭休整。整编部队,军设政治部,连建支部。贺龙任红四军军长,党代表恽代英(未到职),王炳南第一路总指挥,张一鸣为党代表,辖一团(团长贺桂如,党代表龙在前)、四团(团长陈宗瑜,党代表徐锡如)。军成立警卫营,营长廖卓然。”②

1928年9月下旬(农历,公历已到11月中旬),贺龙在收到中央来信后,在《贺龙同志给中央的报告》中,报告了工农革命军游击鄂西南之前的情况。报告中称“在南昌革命纪念的大会中正式将部队改编,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说明,贺龙在1928年当年8月1日纪念南昌起义一周年之际,并未改编为红四军,仍是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说明实际上还不知道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的《通令》中关于“定名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的指示,或者得到指示而未及实施改编,但由于中央已在信中明确改称“红军”,故在答复中已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理解为“红军第四军”了。直到打下鹤峰之后至杜家村,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才正式实施改编,同时向外界宣示红四军的建立。

工农革命军在杜家村的改编,是湘鄂边武装割据斗争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湘鄂边红军队伍开始质的变化。在军内,由于“六大”精神的传达,首先确立了鄂西特委、湘西特委对红四军的领导,恢复建立了周逸群同志与贺龙同志的密切联系。

第二支“红四军”是1928年6月贺龙等人在湘鄂西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贺龙,参谋长黄鳌。

1929年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仍是贺龙。1930年7月4日,这支红四军与周逸群、段德昌领导的红六军合编组成红二军团,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仍由贺龙兼任军长。

反复说这些资料是为了说明,贺龙系统和周逸群(段德昌)系统确实是有区别的。

1928年3月,周逸群、贺龙等到湘鄂西桑植等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组织工农革命军,有2个团又三个支队,3000余人。工农革命军成立后,很快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攻,部队被打散。

1928年7月,贺老总重新集结革命队伍一千五百余人,组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军军长为贺老总,党代表为恽代英,但实际未到职,参谋长黄鳌。成立初,第四军有第一师一个师和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刘玉阶四个支队。第一师师长是贺锦斋,党代表张一鸣,有八百余人,是第四军主力,四个支队共七百余人。

在这里,桑植起义失败后,贺龙周逸群第二次分手了。

1929年初,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为红第四军,并对军队进行整训,战斗力有所提升。此时,军长仍为贺老总。

整训后,红四军以主力组建第一路指挥部,王炳南任指挥,党代表张一鸣(1930年沙市战斗中牺牲),全军千余人。

这是黄鳌、贺锦斋牺牲后,贺龙周逸群二次汇合前的红四军。这些确实是贺龙嫡系。后面的董朗似乎不算。

1929年2月,湘鄂西前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堰垭将第4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军长贺龙,党代表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董朗。

下辖第1路军和第2旅。第1路军指挥王炳南,党代表张一鸣。下辖第1特科大队、第2特科大队、第3特科大队、第2大队和第2游击队。

第2旅旅长谷志龙,党代表汪毅夫。

下辖特务队、第1中队、第2中队。

全军约1000余人。

7月底,红4军进行整编。将大队、中队改称团、营。

此时,军长仍为贺龙,参谋长仍为为董朗。军辖第1指挥部和第2路指挥部。

第1路指挥王炳南,党代表王一鸣(后陈协平)。

下辖第1团(团长贺桂如,党代表龙在前)、第2团(团长文南浦,党代表吴协中)、第4团(团长陈宗瑜,党代表覃甦)、第5团(团长伍琴甫,党代表汪毅夫)和补充团(团长胡海云)。

第2路指挥覃辅臣,党代表万涛,1930年2月,其所属的第11、12团成立。第11团团长贾勋伯,党代表汪毅夫;第12团团长吴虎城,党代表张海涛。

独立第2旅,旅长谷志龙,党代表汪毅夫。

全军约4000人。

1930年1月,第4军在恩施,鹤峰和宣恩等地,打击反动地方武装。使湘鄂西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

第4军发展到5000余人。

2月,第4军分为(分出??)两个师,第4、6师。

王炳南、卢冬生分别任第4、6师师长,同时组成一个独立团,会同地方游击队,坚持湘鄂西的革命斗争。(怎么就忽然坚持斗争了呢?)

第4军主力(难道不是王炳南、卢东升?)则挥师东进。3月,攻克五峰县城,尔后,部队同敌展开游击,接连获胜。

1930年7月4日,第4军主力东进至公安县陡湖堤,同红6军胜利会师。

文南甫(1890 ~ 1933),名选和,出生在南岔吴家院子一个贫农家庭。大哥文武成是当地“袍哥组织”(哥老会)的“龙头大哥”,在地方上有很高威望。

一次,贺龙赶骡子从南岔经过,南甫得与贺龙结交。他见贺龙的言谈非同一般,特别是对世道的见解,很为佩服,便邀贺龙同时加入大哥文武臣的“袍哥组织”,并结拜为弟兄。辛亥革命后,贺龙参加中华革命党,“袍哥组织”公开打出“振兴中华,创立民国”的旗帜。

1916年,文南甫离家从戎,跟随贺龙南征北战,辗转于湘、黔、川边境。

1925年贺龙任澧州镇守使时,南甫把守合口镇,任保安团第一营营长。不久,调华容县任督军总局局长。后在北伐战争中立有战功。

1927年,随贺龙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旋即南下,十月潮汕失败后回到桑植。

1928年3月,贺龙受党的委派,回桑重新组织工农武装,开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南甫闻讯后,星夜投奔洪家关,参加“洪家关聚义”,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葫芦壳伏击战中,南甫英勇杀敌,成绩突出,被任命为工农红军第二团团长。

1929年6月,永顺剿共司令向子云派兵1个团进犯桑城,他主动向贺龙请战,指挥二团猛烈向敌人阵地开火,大部分敌人掉入河里淹死,敌团长周寒之被当场击毙,缴获枪百余支。同年冬天,在庄耳坪遭遇战中,南甫带领二团掩护部队撤退。他临危不惧,千方百计组织同志们转移,指挥在前,撤退在后,受到军部嘉奖。由于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1930年曾先后担任湘鄂边独立团副团长和游击队副司令等职。

1933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红军中一遍白色恐怖。

南甫对极“左”政策提过不少意见,便毅然决定解甲归田,7月初,从鹤峰麻水离开队伍。

回家途中,在白竹坪被土匪杀害,时年43岁。

噩耗传到南岔乡,妹妹文南姑和族兄文选柏强忍悲愤,组织数十人到白竹坪抬回遗体,修容后,移葬至南岔澧水岸边。

这个同志可算农民军的典型,其实贺锦斋部也是南昌起义途中离开起义部队的,当然了,文南甫总的来说还是好样的,没有背叛革命。左倾政策确实有问题,但是他似乎不是党员。

李云卿(1896 ~ 1928),本名李大力,生于南岔回龙村李家台。他家庭贫苦,一家人靠打短工维持生活。

17岁的云卿在做生意时与贺龙相识,经贺龙介绍加入了反封建组织“袍哥会”。

1916年,他参加“两把菜刀劈盐局”,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为人豪爽,英勇善战,从1916年至1926年,跟随贺龙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成为贺龙的得力助手。

1928年7月1日凌晨,工农革命军在洪家关、刘家坪遭以陈策勋、姜文周所率2000多敌军围困,云卿调动人马在刘家坪河沿和皮家湾的山凸上顽强阻击来犯之敌,以掩护主力部队翻吴家界向桥自弯、罗峪方向撤退,使主力部队得以安全转移。战斗中,云卿在躬身冲上山凸,准备组织指挥阻击部队撤退时,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

向国登(1902 ~ 1935),土家族,初小文化,官地坪镇白竹溪人。

20岁时,在时为官地坪团总谷岸峭部下当兵。他身体魁伟,性格直爽,爱打抱不平,说话算数,一起当兵的士兵都敬畏他。

1928年5月,贺龙、卢冬生在鹤峰、走马坪、官地坪一带游击和收集失散部队时,经谷岸峭介绍,国登成了工农革命军的一名战士。

参加革命队伍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贺龙、卢冬生的赏识,职务不断得到升迁,由班长、连长、营长,至1934年,已升任为红七师团长兼红七师参谋长。

1935年4月,红二六军团围攻龙山,国登担任突击队,不幸在战斗中牺牲,时年33岁。

这两位是贺老总嫡系,属于农民军的典型,革命坚决。战斗牺牲。

比较有意思的是贺英,她的队伍时常成为贺龙的兵员来源,但是她却没有加入红军,是和当地党不同系统的造反队伍,当然,她很英勇,这是事实,也是革命的烈士,但是她和党系统不是一同的。

贺英,又名贺明英,乳名香菇,出生于1886年四月,湖南省桑植洪家关。洪家一直以练武闻名,贺英的曾祖父贺廷璧更是武林中的豪杰之一。

1906年冬天,年仅20岁的贺英与表兄古虎结为夫妻。当时正值清末民初,桑植县交通封闭,土豪劣绅横行乡里,百姓生活困苦。在朋友的帮助下,古虎筹集了几十条枪支,挂起大旗,开始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队伍。这支队伍迅速壮大,发展到了300多人。

然而,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号称湘西王的人物,却将贺英夫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22年九月,谷虎下山参加宴会时不幸被人谋害身亡。

丈夫去世后,贺英成为队伍的领导者。

1926年夏天,贺龙被任命为国民革命第九军第一师师长,开始北伐,起点是铜仁地区。贺英积极联络地方武装,支持弟弟的北伐行动。一年后,贺龙与周恩来、朱德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蒋介石下令全国通缉贺龙和贺英,悬赏3万大洋捉拿他们。1928年,贺龙辗转来到洪湖地区,组建了一支队伍。贺英和弟兄们将队伍带回了桑植。她一方面与敌人周旋,一方面等待着弟弟贺龙的归来。

1928年三月上旬的某一天,贺龙率领一支人马回到桑植洪家关,贺英组织队伍迎接弟弟。姐弟俩刚见面,贺龙突然说道:“大姐,我什么都没有了。”这句话让贺英惊愕不已。贺龙接着说道:“你放心,虽然我一无所有,但我已经拥有了一顶红色的帽子。”贺英立刻明白,贺龙已成为共产党员。

她点点头,将身边的主要人员和武器弹药全部交给了贺龙,自己只留下了几支短枪,与十几个兄弟继续在湘西地区进行游击战。

贺英将与丈夫古虎多年积攒下的财富全部交给了弟弟贺龙,支持他的革命事业。自己则孤身一人,继续在湘西地区游击战斗。

贺英交出大部分队伍后,为了避免与敌人的正面交锋,她长期活跃于各个村庄和深山老林之中。

在转战湘西的过程中,贺英的妹妹贺满姑被敌人俘虏,最终惨遭杀害。

贺龙的队伍在石门一带遭到敌人的包围,只剩下200多人。贺龙立即派人向大姐贺英报告自己的困境。贺英毫不犹豫地筹集了大量银元、布匹、棉花和粮食,为贺龙提供了及时的支援,解决了重大问题。

1932年4月12日前后,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贺英先是被敌人击中右腿,然后又中枪负伤。临终之际,她将手枪交给身边的同志说道:“我不行了,快去找贺龙,与敌人战斗到底。”说完这句话,贺英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同时,在另一个地方,贺英的妹妹贺五妹也被敌人抓住后壮烈牺牲。

贺英的老公谷绩廷,后来投靠了湘西地方的一位大官陈渠珍,做了一支巡逻队的队长。(这应该是贺龙回桑植之前)

贺英义无反顾地将他与他的丈夫所建立起来的这支军队,转交给了他的哥哥贺龙,转交给了他的革命,转交给了他的党。

这个说法也是很奇怪。

直到最后牺牲失败,贺英也和红军不是一个体系,当然,确实给了贺龙和红军巨大的支持,我说的贺龙部农民军系统就是指这块。贺龙部是逐渐在战争中成长的,包括战斗水平等等。

这确实是不容易的。

通宝推:翼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