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八一起义为何没选在九江举行? -- 忘情

共:💬4 🌺8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八一起义为何没选在九江举行?

作者:忘情

我党于1927年8月1日凌晨发动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天也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熟悉军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都是从九江地区开赴南昌的。哪怕是起义成功后,才动身赶往南昌与主力会合的25师主力,也是从九江县西南的马回岭车站出发的。不知道有谁想过没有,为啥我党不在九江地区就近起义,而偏偏要集中队伍赶往南昌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和军略地理说起。

1927年7月15日,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撕去了“左派”的面纱,开始“清党”,史称“7.15政变”。一时间,曾经的“革命中心”武汉,以及农运基础甚好的两湖地区,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各级农运、工运组织遭到摧残,共产党人、左翼人士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革命转入低潮。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从国民党阵营中拉出来,举行武装斗争,是挽救中国革命的唯一办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绝境求生的唯一选择。

此时的武汉“国民政府”,在“清党”的同时,还由唐生智任总指挥,指挥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朱培德的第五方面军“东征讨蒋”。从7月中旬开始,第二方面军以第11军、第4军、第20军的次序,由武汉、黄石顺江而下,准备在九江地区集结完毕后,再会同第五方面军,分别向皖南攻击前进。由于我党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基本集中在第二方面军中,因此党一面将暴露的党员及尚存的工农力量撤出武汉,夹杂在行军队列里向九江方向集结,一方面也在积极争取张发奎参加起义。

之所以要做张发奎的工作,是因为此前我党受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影响,没充分意识到抓牢“枪杆子”的重要性,更没有像后来“三湾改编”那样,“将支部建在连上”。因此党对国民党军队的掌握和影响程度,基本要看部队主官的态度和政治倾向。所以如能争取到张发奎,则第二方面军都会站到共产党一边。如此一来力量就大不一样了。打回潮汕地区,接受共产国际援助,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誓师北伐的成功希望也就更大了。

可惜事不如人愿。张发奎不仅没倒向革命阵营,反而和汪精卫密谋,准备在第二方面军里“清党”。这就意味着,刚刚脱离武汉这个险地的共产党人,又被逼入了绝境。何去何从,决策稍有差池或延误,都意味着灭顶之灾。

7月20日,谭平山,邓中夏,李立三,聂荣臻,叶挺等人在九江开会研究对策时,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重复杂。在军事态势方面,第二方面军所属的第4军、第11军驻扎在马回岭、涂家埠一带。第20军贺龙部正从黄石向九江开来。第五方面军第3军已移至樟树、吉安一线;第9军主力移驻抚州;程潜的第6军,经江西的萍乡、武宁,分道向南昌集结。南京政府方面的何应钦,李宗仁,叶开鑫等部,正从南京沿长江两岸向安庆移动,准备讨伐武汉“国民政府”。

到7月20日时,九江地区完全在我党掌握中的部队,实际上只有叶挺任师长的第11军第24师。第11军第10师中虽有一些中共党员,但师长蔡廷锴却态度暧昧。同属第11军的吴仲禧第26师中,我党几无力量。在第4军中,我党对缪培南任师长的第12师、由奉军改编而来的第21师,并无影响力。由叶挺独立团扩编而来的第25师倒是深受我党影响,但师长李汉魂却系张发奎亲信。我党完全有把握拉出来的队伍,只有由副师长周士第兼任团长的第73团。至于第20军贺龙部,名为1个军,但当时实际上只编有贺锦斋任师长的第1师,秦光远任师长的第2师,总计约5000人,仅比叶挺第24师人数还少些。而且我党此前在第20师内的基础极为薄弱,军长贺龙当时也并非中共党员。能否争取到他参加起义,事先谁也吃不准。

在军略地理方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江西省,交通相当落后。可供大部队机动的路线,大体呈一个“天”字形。上面这一横是沿江通道。下面这一横是横贯赣北丘陵地带的一条东西向走廊,也就是今天浙赣铁路途经之地。一撇是指由南向北注入长江的赣江及其沿岸。一捺是指抚河及其沿岸。九江和南昌,分别位于上、下两横与一撇的交汇处。

所以,如果在九江地区举行起义,由于没能争取到在第二方面军中颇有掌控力的张发奎,届时我党真正有把握控制的武装力量,实际上只有叶挺的第24师及25师73团。这两支部队战斗力虽强,但要对付战斗力同样强悍的第10师、第12师,以及战斗力虽弱,但人数不少、装备不差的第21师、第26师,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成功的把握并不大。况且九江临江,大部队猬集于此,并无回旋空间,只能迎面对撞死拼。这对兵力居于绝对弱势的我党来说极为不利。

无论是上游的武汉汪精卫集团,还是下游的南京蒋介石集团,彼此虽有矛盾,但在反共问题上却是高度一致的。如果我党在九江发动武装起义,武汉和南京方面都会利用长江水道快速机动兵力,合击起义部队。位于九江以南的第五方面军部队也必然快速向南昌收缩兵力,堵住起义军南下的必经通道。由此,起义部队即便能在九江地区战胜兵力占优的张发奎部,也将陷入背靠长江,三面迎敌的窘境,很难冲破敌军的重重合围,实现南下潮汕接受共产国际物资援助的既定计划。

综上所述,挥师南下,移兵南昌是共产党人唯一的选择。当时南昌城中的敌军,只有王均第3军第8师第23、24团;程潜第6军第19师第27团;金汉鼎第9军第27师第79、80团。第五方面军警卫团,共计6个团,约6000兵力。敌军数量既少,又互不统属,最近的援军也要1、2天才能赶来,因此在南昌举行起义,成功的把握很大。起义后敌军虽必然沿“天”字形通道向南昌汇集,但起义军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合围形成之前逆赣江通道,或是逆抚河通道南下。

事实上,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移师南昌之际,张发奎在庐山上召开高级军官会议,着手部署在第二方面军中“清党”。张发奎、蔡廷楷与叶挺既是广东老乡,又是多年战友,彼此私交甚厚。因此张发奎对叶挺还抱着争取的态度。蔡廷楷在上庐山开会前,还放心地将自己的第10师托付给叶挺代管。叶挺部在移师南昌时,顺理成章地将第10师部分“拐带”到了南昌。第10师是否在南昌起义中实际参战,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议,但至少暂时解除了这支战斗力颇强的队伍对起义军的现实威胁。

至于驻马回岭的第4军所属第25师,有师长李汉魂在,副师长周士弟便只能实际掌握由他兼任团长的第73团。而74团除了参谋长王尔琢是共产党员,其他人几乎全是国民党的人,中共在该团的影响力最弱。75团团长李江不是共产党员,参加起义的可能性不大。该团1营副营长孙一中是黄埔一期生,倾向于共产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策动第25师全体参加起义是不现实的。提前将自己掌握的力量拉往南昌集中,毫无疑问将打草惊蛇。所以,25师的起事,只能等南昌起义成功后才能进行。事后证明,这个估计和部署是正确的。我党经过周密准备,最终也只争取到了第73团整团、第75团3个营及第74团的重机枪连、侦察连参加起义队伍。

通宝推:happyyuppie,springisok,偶卖糕的,黄序,起于青萍之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