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一)(完) -- 晨枫

共:💬112 🌺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三)

出于苏军早打快打的战略思想,米-24和当时很多飞机一样,是边研制边投产。米-24在70年试飞计划还没有完成时就已经进入现役了。除试飞和换型训练中心外,首批装备的部队包括远东军区、喀尔巴阡军区和驻德集团军群的空军部队(当时直升机仍隶属空军)。最初的型号是米-24A。服役不久,米尔设计局就开始改进,旋即推出米-24B。主要变化在武器系统,机头武器改为装在动力转动的炮塔内的4管12.7毫米机枪,反坦克导弹改为半自动线导的9M17P,命中率大幅提高。但米-24B还没有投产,就让位于下一个更新的型号。

米-24A的使用经验表明,最初的座舱设计有严重缺陷。驾驶员的座位在后左,射击员的座位在前右,为驾驶员提供较好的前向视野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射击员阻挡驾驶员向右前方的视界,而偏左的座位使右后方又成了死角。于是,米尔设计局对米-24作了一次大改,座舱变成前后一直线,但后坐抬高,改善驾驶员的视野;火控系统的鼓包也向下突出,改善了火控系统的视野。前机身改变了,前起落架必须加长,形成在地面上停机时“昂首挺立”的姿态。至此,米-24那十分有特征的外形就定形了。米-24本来就丑,改型后更丑了,但丑得有味道,就像鬼怪式战斗机一样,以丑为美。改型的米-24为米-24V,V是俄文字母的第三个。米-24V选用原定的9M114反坦克导弹。9M114是超音速反坦克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命中率达到90%。然而9M114的进度又拖了,直到72年才服役,没有办法,米尔设计局只好用米-24V的机体和米-24B的武器系统,推出一个折中的米-24D。有趣的是,D是俄文中第五个字母,米-24的命名序列跳过了第四个字母G,引起了很多猜测,其中一个是G容易联想到gavno,意为臭狗屎,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只有天知道了。米-24V最终在76年投产,86年停产前,生产了1000多架,是米-24最主要的型号。米-24V投产时,苏军已有400多架米-24A和D服役,此后,米-24D有一段时间和米-24V并行生产。米-24D的简易版出口型号为米-25,米-24V的相应型号则为米-35。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24V

为了加强米-24的火力,米尔设计局始终没有放弃为米-24装备航炮的努力,终于在米-24P上安装了一门双管30毫米炮,取代了此前的12.7毫米机枪。30毫米炮的威力自然不成问题,但重量太大,后座力也太大,只好采用机右侧固定安装,有点像20年后的卡-50。米-24P于81年投产,到89年为止产量在620架以上,出口型号为米-35P。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喀布尔准备起飞的两架米-24P

30毫米炮的威力有时嫌太大,固定式航炮毕竟瞄准不方便,必须把整个机身调转过来对准目标,对突如其来的地面火力也反应不够及时。80年代时,米尔设计局终于把较轻但威力仍然很大的双联装23毫米炮装上了米-24,采用颌下动力转动的炮塔,实现了米尔最初的设想。装备双23毫米炮的米-24的终极型号米-24VP于85年定形,但拖到89年才投产,仅生产了25架,整个米-24生产线就停产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